“分析性写作”如何备考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aiT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地跟风上一年度的高考,到高考之后才长叹“白白地练了三年”。其实也没有白练,因为高考改革始终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会“突然袭击”,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2015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来了!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以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作文命题为例作了明确的阐释:
  如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卷Ⅱ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2018年高考作文不会成为2017年的简单复制,正如2017年的高考作文不是2016年的简单复制一样。2018年高考或许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可以肯定它必定在“进化”中,而“进化”的趋势必然走向“分析性写作”。
  “分析性写作”其实是“舶来品”,它是美国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种写作能力,被视为学术研究的思维基石,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训练这种文体。比如,美国小学生就能对总统税务政策、中东冲突、民主选举、美国宗教等问题,发表他们的“高见”,这一点早已让中国留学生惊诧不已。高中生要想考入常春藤名校深造,必须提交相关考试机构认定的“分析性写作”成绩(一般大学并无此要求)。虽然在学校就一直学习“分析性写作”,但任何人甚至是训练有素的作家,如果不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准备,都极难取得好成绩。
  想要写好作文取得好成绩,当然还是要知晓它是从哪些方面对作文进行评价的。明白了评分诸方面的要求,才有努力的方向。为了简明起见,笔者综合各种可靠的信息,列表如下:
  分析性写作有两种基本文体,一种相当于“立论”,一种相当于“驳论”。“立论”即正面议论,相当于我国高中生演练的“议论文”;“驳论”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也是“分析性写作”最为推重的文体。
  考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分析性写作对于论点的设立,并不要求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或“传统价值观”。阅卷人对论点或立意也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只看考生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考生能质疑权威或反传统定论,当然更能引起评卷者的重视,但这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们认为,“价值理性”固然需要,但“工具理性”更为重要。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工具理性的优先地位,至今在学术界不可动摇。
  “工具理性”表现在写作上,指的就是结构、逻辑、语法、词汇量、标点符号等——这是阅卷人考量的重要因素,只评估你阐述和展开论证过程来支持你的观点的能力——这与中国的“立意第一”的传统评价标准大为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阅卷者评定一篇作文权重于“主流价值观”或论点的优劣,而美国阅卷者则权重于“语言工具性”。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很难判定孰是孰非,但文章中的结构、逻辑、语法、词汇量、标点符号等是非常客观的评判要件,比如说,持有与鲁迅对立观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鲁迅文章精悍有力。
  很显然,分析性写作是对独立思考和逻辑论证的语言练习,考试的目的是检查你是否能对某一个问题展开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你自己的观点,以及能否通过写作把论证过程有效传递给读者。结合你的观点和经验、你所读到或看到的事、你认识的人等来考虑这个话题,这是你在论证过程中展开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实例的知识基础,而这些理由和实例可能在某些方面加强、否定或验证观点。考生必须思考并确立:
  1.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2.我是否同意某个观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为什么?
  3.这个观点是否作出了某些假设?如果是,这些假设是否合理?
  4.这个观点是否只在某些环境下成立?如果是,这些条件是什么?
  5.我是否需要解释我如何阐述观点中所使用的某些术语或概念?
  6.如果我就这个问题选择某个立场,有哪些理由可以支持我的立场?
  7.哪些例子——真实的或虚拟的——可以用来阐述那些理由并加强我的观点?哪些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
  s.别人会用什么理由来反驳或削弱我的观点?
  9.我该如何在我的文章中反击这些观点?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辩论赛的风格非常相似,因此,要写好文章,必须首先要有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逻辑设计”。关于“逻辑设计”的作用,时任复旦大学辩论队顾问的王沪宁教授阐述得非常精辟:“水平高的评判是首先注意这个问题。逻辑是骨架,就像造高楼大厦一样,先要有钢骨架和架构,然后才能有墙,有层,有装饰,有其他种种设计思想的实现。辩论也一样,先要有骨架,然后才是理论、事实和材料的組合。当然,在分析逻辑关系的时候,也要有理论、事实和价值的参考系,因为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对理论、事实和价值的掌握而来的。”
  分析性写作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逻辑设计”,分析性写作的命题方式与辩论赛的命题方式也是相同的,即命题本身显示的内涵并无优劣之分,并不预设立场与观点,各种论点都被视为是“正确”的,因此,评定写作成绩的唯一考量是“写作技术”,即:不仅考量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考量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能力。   目前,高考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比较宽泛,没有细化。当然,到实际阅卷时,各省市都会细化这个标准以便操作,但都重点着眼于“立意”或“政治正确”(“道统”观念的产物),立意一旦“不正确”,“语言能力”便不再成为考量要素,绝对低评。而分析性写作的评分标准则是侧重于“逻辑论证”和语言能力,“立意”无正确或错误之分。笔者曾经在《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中写道:“我之所以特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考虑:无‘道’之文则言而无绪,无文之‘道’则行之不远。同‘道’相争,比的是语言;异‘道’相竞,比的也还是语言(语言不好的‘道’自行淘汰了)。此‘道’与彼‘道’,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有道是‘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李贽语),但在读者个人的价值判断上却有优劣高低或好恶之分的。因此,阅卷者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不能成为评分的标准。”(参见2007年第10期《中学语文》)平心而论,分析性写作的评分更能检测出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具有客观的操作性与普世性,正因为如此,分析性写作考试早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能够考出学生学术潜力的一种测试。
  中国高考作文中“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术语,并不见于国内外任何正规的“写作教程”。这些所谓的“术语”,只是语文教师为了应试而便于教学,自己“创造”的。高考作文的套路“只是在高考考场上才有用,其成绩也只限于高考录取才有用,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一生中不会写也不需要这种文体的文章。请参看历年《美国研究生人学考试(GRE)全球成绩报告》,其中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分析性写作”成绩(还有阅读能力)从来比不过新加坡、加拿大、英、美等国,并且还低于全球平均成绩。
  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写作”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它不迷信权威和名人,只相信自己理性的思考,它把一切都纳人质疑,但绝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习惯性地通过质疑过程,辨明是非、优劣和真伪,然后决定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是部分认同,还是全部认同。“批判”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方式和手段,而绝不是目的。批判性思维所表明的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和能力。事实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是尖端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这一点,一直是中国教育界想改善的。其实,理性审辨与逻辑思维已经强势引人高考作文的评价体系,根据2018年新考纲的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写作”,也应该在酝酿、斟酌之中。在备考时,师生应该意识到这种命题的可能性,应该着手研究并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文题加以训练。这样一旦与国际接轨,“分析性写作”引人了高考,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无从下笔。
  其实,“分析性写作”就是如今还在广泛强化训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正版、升级版,因此在备考中,迫切需要:
  1.除了要积累大量的具有哲理思辨色彩的名言警句之外,更要积累一些有关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原理,诸如“破窗效应”“优势富集效应”“廷克定律”“奥卡姆剃刀原理”“剧场效应”等,以及历史经验教训、当今世界的新闻时事与各类“大数据”等。多浏览主流媒体的时事评论尤其是分析性的文章,吸纳其理性观点,揣摩其谋篇布局的构架与思维方法。材要实,料要足,积累永无止境。
  2.强化逻辑力度,丰富论证手段,呈现多维分析。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评论,以小见大,由点带面,表达你对这件事情的观点(不能只停留在时事本身,而要引申,探究并解释现象的共同特征),要从特殊到一般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推演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开掘要深刻)。适当应用名言、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原理。可以旁佐一些同类的事例和事理加以论证,不可游离中心。要想增强论证的思辨力量,必须运用丰富的论证手段,必须着重训练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对比、归谬、因果、假设、条件、类比、辩证、引证、喻证,等等。紧紧围绕论点进行理性的思辨,在这个基礎上,应当旁佐一些同类的事例和事理进行推导,为此必须要树立一个“假想敌”,将所有想象到的反驳言辞一一加以再反驳,堵住思维上可能存在的各种漏洞,这样才能保证逻辑上的填密与自洽。
  3.更加注重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谋篇布局要遵循“言接律”。在文章里,词与词的有序衔接构成句子,句与句的有序衔接构成独立性更强的语段,语段与语段在意贯脉络、逻辑关系的约束下构成篇章。词与词的有序衔接构成句子:这是最为基本的语言能力,但是在阅卷过程中,还是能够发现不少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或语法错误的句子。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典型的一逗到底)等都会视数量的多少而酌情扣分的。文章的气势离不开各种句式的运用,在“言之有序”的前提下,要综合展现各种句式,如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散句与整句,对称句与排比句,警句与秀句,等等。
  综上所述,有“任务驱动型作文”打底,“分析性写作”也就是“洋八股”,只不过是具有学术论文的“气质”而已,看似陌生,其实也熟悉,只要我们领会它的写作理念和评价体系,未雨绸缪,胸有成竹,知道往正确方向努力提升,同样可以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一点关键信息绝对比三年寒窗苦练更为重要,谁有前瞻性,谁就占得先机;谁得风气之先,谁就成为翘楚!
其他文献
“提炼语意”是在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首次提出的考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为E级(表达应用)。“提炼语意”是按照要求对所给语料的相关信息要点进行筛选提取、归纳概括的一种考查形式。  一、了解提炼语意题的考查要求  在2014年之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对提炼语意的考查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如2011年江苏卷第3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期刊
一、考情分析  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它具有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一般通过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画面一般具有较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效果,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漫画一般有标题、主体和注解三个部分构成。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每一幅漫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画面各因素构成
期刊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8年4月27日,开封市两级人民法院向社会曝光了100个失信被执行人,公布了他们的身份证号、执行标的,张贴他们的照片,并重点公布了十大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这些失信人员,有的隐瞒个人财产,欠债不还;有的拖欠农民工资,为富不仁……法院在多次调解甚至判决无果的情况下,依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并发布了限制高消费令。迫于压力,这些失信案件陆续顺利执结。
期刊
一、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知识点属“鉴赏评价”部分,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题型在近3年来有着较大的变化,我们以全国卷为例具体来看。2016年考查的是两道主观题,分别是6分和5分,共11分;2017年考查的也是两道题,一道是客观题,为五选二模式,选出“不恰当的两项”,分值5分,另外一
期刊
一、了解考点,明确内涵。  古人云:“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分类探讨,以期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诗情,提高理解和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了解考情,明确题型  (一)近三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几乎所有社交媒体平台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在界面设计上,这些平台将点赞功能放在最为明显的位置,而愤怒、不满、懊悔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功能设计中被刻意淡化,乃至彻底消失。  有人说,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感;也有人说,只有点赞功能会掩盖真实的表达,代替深入的交流,反而使我们迷失于自我的世界
期刊
[技法指导]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必须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要写出事物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善于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本文旨在以升格作文为例介绍几种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悬念法,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2.
期刊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