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化对认识的作用机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文化通过转化为主体认识结构的有机成分,才能作用于认识活动过程。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转化的方式有经验的示范和理性的文化训练等。文化心理结构监控着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影响着主体的认知方式,调节着认识过程的发展,制约着主体对认识结果的评价。
  关键词:社会文化;认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3—0001—03
  
  研究社会文化对认识的作用机制是揭示认识活动内在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社会文化对认识的作用机理、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及社会文化对主体认识活动过程的作用予以探讨。
  
  一、社会文化对认识的作用机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反映关系,在主体与客体构成现实的认识关系的同时,还随之产生了认识主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环境,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主体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社会文化条件的总和,它呈现为一个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耦合而成的社会文化效应场,该效应场及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以其独特的特性规范、熏染、同化、整合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影响、制约直至决定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物质文化为认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行为文化中的社会制度以其特有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制约着认识,而交往活动是认识主体形成、认识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精神文化对认识有着更直接的作用,其中的社会知识系统直接规定着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眼界,而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时尚则自发地影响着主体的认识。
  尽管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有机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强有力的影响、制约和规范着人的认识,但该环境及其各种因素都是主体的外在氛围,他们都不能直接、现成地作用于认识活动过程,因为认识活动是主体大脑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内在活动,它直接受主体的精神器官——主体认识结构支配的。所谓主体的认识结构,就是以人脑神经结构为载体、由诸主观因素有机构成的认识格局,是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结成对象性关系时主体用作前提、基础、背景、工具,去感知、理解对象的大脑主观认知临场状态。从性质和功能角度划分,主体认识结构分为两部分:认知部分和非认知部分。认知部分的主要成分是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包括知识、逻辑规范、模式方法、价值观念、信仰信念等。非认知部分主要包括情感和意志。这些成分、因素通过相互间的作用,融合、合成为认识结构的综合态势,制约和支配着认识活动过程。
  既然对认识直接发生作用的是主体的认识结构,那么,作为外在氛围的社会文化对个体认识的作用机理便是:社会文化通过作用于主体,熏染、渗透、改变着主体认识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而影响、规范和作用于认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具体地说,社会文化氛围通过对主体的认知结构、意志、情感、信念等因素的作用实现其认识效应的。
  然而,社会文化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各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又是通过它向个体心理的转化实现的,因此,社会文化对主体认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文化如何传递、内化为个体文化心理的问题。
  
  二、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途径和方式
  
  1.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途径
  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是通过社会教化(把社会教化作为个体的外部动因考虑)和个体内化的途径实现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便成为不可能;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将无法实现。
  (1)社会教化。就认识论方面讲,社会教化指生物的人按一定社会文化要求教化为认识主体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工具等文化环境的作用实现的。
  家庭。家庭作为文化环境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高度浓缩。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他首先要在家庭中接受文化的熏陶。父母作为家庭文化环境中最主要因素,对儿童认识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最主要的。父母的知识水准、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俗、态度、关系、教育手段和方法等都影响儿童认识潜能的现实化及认识能力的发生,而且,这些影响和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不可逆性和终身性。
  学校。儿童由家庭进入学校环境就要集中地接受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其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基本发展至成熟阶段。教师是影响学生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首先把文化中已存在的认识结构和模式教给学生,并使其潜在认识能力变为现实。文化课也是影响学生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课是从文化中筛选出的精品,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信仰等通过“教”和“学”必然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模式,从而,学生也就形成一定认识能力。
  此外,校风、校纪、校园思潮等因素也往往有强大的感染力,以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活动方式及认识活动发展的方向。
  社会群体。具备一定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学生迈出校门后就要生活于某一社会群体环境中。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在认识活动中就会不断地对其个体施加影响,从而使其获得一定社会思维定向和社会思维模式、规范。科学哲学家库恩就认为,科学家的认识过程,不仅是复杂的神经加工过程,而且是他所在的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认识过程。从社会心理学上看,人一般都有从众或合群的倾向和需要,因而个人常常会自发地遵从群体的认识,甚至会自动地不加思索地与群体中其他人的认识相一致。
  大众传播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工具对人的教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首先,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重要的途径。现代人的知识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不是来自教师和他们的父母,而是来自各种传播工具。其次,人们在接受大众传播工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受其中价值取向的影响。大众传播工具如电台、报纸等常常是一个政府、党派的代言人,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且,一定的社会只会允许符合它的规范、准则的信息传播。这样,个体所接收的信息便多是带有价值取向的,这些有倾向的信息构成了他思维内容的大部分,使其思维方式显示出倾向性。
  (2)个体内化。如果说社会教化是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外部途径,那么,个体内化则是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得以实现的内在过程。个体内化在逻辑上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认同阶段。认同指认识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社会文化信息的认可或选择。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认识个体受价值目标的驱使,以社会认识为前提,通过集中注意和转移注意,来实现对特定对象的选择。认同阶段的选择性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合目的性。认识个体面临大量的社会信息,必须有目的选择;二是高社会化。认识个体出于认同的目的去选择社会信息,必然以社会公认的认识为准则,因此,这种选择具有高社会化的特征。
  同化阶段。同化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一种抽象。这是指认识主体通过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零碎的新信息进行逻辑加工,使之逐步简单化、层次化和条理化,进而与个体自身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其二,是一种理解。认同阶段获得的社会文化信息,往往有别于认识个体以往具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认识个体须通过辩证思维,从理论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上,将所认同的社会文化信息内在化、具体化,使其成为个体认识系统中的一种动态结构。其三,是一种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两个方面,如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满意和不满意等两极状态。因此,在同化过程中,认识个体往往以肯定、赞赏、愉快、热情等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从而使获得的社会文化因素兴趣化,以利于这些知识信息的吸收、保存和强化。
  调节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内、外反馈两个环节。所谓内反馈,就是把已同化的知识信息跟正在认同或同化的最新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心理学的认识适应说认为,个人的各种观念和定势通常总是互相协调的,意识不能容忍认识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力图消除它们之间的不和谐。因此,认识个体总是依靠自我评价与认识、自我情感体验与意向,在内部不断内省、比较而予以调整。所谓外反馈,就是认识个体根据外界对象的客观现实反映与实践、交往活动的信息,不断调整已同化的知识信息。实际上,内、外反馈两个环节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认识个体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双向特征。
  2.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方式
  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方式因群体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在家庭、邻里、村落、社区等这些初级社会群体里,主要是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传递的,其方式主要是经验的或情感的。一个农民教孩子种田,一个铁匠教徒弟打铁,都是凭经验进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全是靠具体的情感、示范等经验式地教给孩子的。
  在学校、机关、企业以及国家、政党、工会和各种专门职业、学术团体等这类次级社会群体里,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方式,主要不是靠经验和情感,而是靠理性的文化训练。如工学院教给学生科学技术,不是从经验出发,而是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概念,以教育和训练学生,而且还伴之一系列逻辑推理、公式运算以实际的试验、测量、检验等等。
  社会文化向主体认识结构转化的方式,按个体的自觉程度又分为显意识的和潜意识的。显意识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各种以系统的语言作为存在方式的文化,多半是通过显意识作用。人通过显意识获得的各种文化,可以以较为清晰的意识观念表现出来。
  潜意识作用。人生活在社会中,各种文化事物无不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时能唤起人的清晰意识观念,有时则没有被马上意识到,但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的意识开始出现受文化影响的结果。有时潜意识作用还可能变为显意识作用,成为人脑中的清晰观念。但是,更多的潜意识作用不会转变为意识观念,而是转变为人的认识活动的方法、模式、习惯。
  
  三、社会文化对主体认识活动过程的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通过转换机制,内化、渗透于主体的认识结构中,作为主体认识结构的有机成分——文化心理结构而存在。文化心理结构以其独特的功能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过程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第一,文化心理结构监控着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主体的每一具体认识活动的开始,首先必须作对象性选择,主体的需要往往是对象性选择的根据,而选择的实际过程又是在文化心理结构的监控下进行的,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体系起着核心作用。
  价值观念与主体所产生的需要意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体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及对象总是受价值观念的调节和制约,而价值观念又总是渗透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及对象中。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不同文化环境之中的主体,虽然有着相同的需要,可是他们究竟选择何物或何物的哪一方面作为现实对象来满足需要,则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究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因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总之,一定的主体总是选择那些同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相一致的对象或方面作为认识和把握的现实客体。
  第二,文化心理结构影响着主体的认知方式。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离开具体的认知方式,主客体之间则无法进行沟通和作用。所以,主体总是以积极的态势来选择每一种具体的认知方式。然而,在这一选择过程中,文化心理结构往往是千方百计地促使主体按照既定的结构模式架起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规定出先认识什么,怎样以及遵循什么方向认识对象,最终使主客体的结合和作用方式必须符合特定的价值尺度。哲学家伽达默尔曾指出,我们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面对世界,因为我们已被过去的历史传统塑造成型了。他在这里所说的“特定方式”就是指有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定方式。从东西方人在认识活动中常常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方式,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东方人在认识事物时,更多的表现在注重对认识对象进行直观体悟和整体考察,并以自身内在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为中心来同化和统摄对象世界,致思的归宿偏重于寻求对自己理论道德理想和价值规范的印证;而西方人在认识事物时,则更多的表现为注重对认识对象进行多向度分析和求证,并以理性思辨的穿透力追求客观现象背后的实在,以达到对对象世界本质和属性的具体把握。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面对世界,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事实,特殊性在于不是以这种方式就是以那种方式来面对世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心理结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就会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
  第三,文化心理结构调节着认识过程的发展。认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发展过程。在认识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文化心理结构无时不起调控作用。思维方式属于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理性因素,它总是引导主体循着既定的思路、方向,在一个大致规好定了的边界范围内进行探索,使主体用特定的模式和方法选择、整理和加工由客体发出的信息,形成特定的认识,并编译出各种指令,指挥着主体的行为取向;心理素质属于文化心理结构非逻辑、非智力因素,没有情感、意志、信念的参与,主体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体验,他对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起着动力作用。一般来说,他总是转化为主体认识活动的重要内部激活、支撑因素和调节、控制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主体对真理和理想对象的追求和创造;价值体系也属于文化心理结构中非理性因素,它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关系,它作为主体的一种内在尺度,总是贯穿于整个认识活动过程之中,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主体的动机、目的、意向、追求以及认识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总之,文化心理结构始终调节和控制着主体认识过程的持续、深入和发展。
  第四,文化心理结构制约着主体对认识结果的评价。对于一种认识结果,文化心理结构总是使主体习惯于依据固定的价值标准进行评判,看其意义所在。如果主体给出的是肯定性的评价,说明认识结果符合了文化心理结构的价值体系,是有价值的,认识活动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主体给出的是否定性的评价,则说明认识结果不符合文化心理结构的价值体系,是无价值的,认识活动也是失败的。进一步看来,如果文化心理结构大相径庭,则不同主体对同一认识结果容易产生不同的评价。比如,若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的是尚义崇德为特色的价值体系,而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的则是以尚利崇个体完善为特色的价值体系,那么,对同一种认识结果的评价往往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后者认为是有价值的,前者则不一定认为有价值。因此,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每一种文化心理结构都是以其独特的价值尺度来评判着认识的各种结果。
  总之,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主体的一种深层认识机制,自始至终都在以其独特的价值尺度来评判着认识的各个环节,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并使各种认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风格和特色。
  
  (责任编辑/肖莉虹)
其他文献
截至8月31日,青海油田物资装备公司柳园中转库接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甘肃段物资419车皮。其中包括管材23.1千米、1.26万吨,热收缩带4000套,补伤带5000卷。及大量阴极保护电缆、
二月到了,Poppy 姐姐要带大家去丹麦,过一个特殊的节日。是什么呢?跟我来你就知道啦!
据委内瑞拉《石油世界》9月11日利马报道,秘鲁政府日前对外宣布,有19家国际公司在9月8日向秘鲁政府有关部门递交了投标秘鲁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区块的材料,其中包括印度最大的私营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部署,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若干任务。全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哈尔滨市第125中学的会议室里,每周三的下午,26名党员组成的“党员学习共同体”都要集中学习,今天是由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祁兵结合建党90周年举行党史专题讲座,祁校长形象生动
炼油企业的巨额亏损抵挡不住中石油扩张炼能的步伐。记者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解到。今后几年公司将重点建设多家大型炼油和化工基地,形成东北、西部等四个炼化产业带和
X80钢级大口径热煨弯管机组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大口径、高钢级感应加热弯管的空白,而且有效地平抑了进口价格,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保证了西二线工程建设的需要,此外
经过市场的历练,制造商越来越有商机意识。从改性淀粉复合药剂到改性淀粉油田化学品的研究和应用,再到改性淀粉胶黏剂的研制等等,一步一步地开拓发展空间,改性淀粉生产企业越来越
星期天吃完晚饭,好斗的怪怪猫又跑到厨房进行了一场"大战"。不过奇怪的是,这次"大战"反而赢来了怪猫妈的大力赞许,还激动地搂着怪怪猫"啵啵啵"地亲了好几口。好一场奇怪的战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