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国“三门”故事多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d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兴门近景


如今的建国门夜景绚丽多姿

  老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都有城门楼子,而且城楼和箭楼之间有瓮城,这些城门楼子和瓮城,现在只剩下正阳门的城楼、箭楼和德胜门的箭楼了,不过地名还在。
  老北京内城的城门楼子几乎都在地铁的二号线上。因为当年建这条环城地铁,就是顺着内城的护城河往下挖的。所以当您乘坐地铁时,就会听到这些带“门”字的地名。
  有朋友问:“地铁二号线上带‘门’字的地名原来都有城门楼子吗?”这话把我问蒙了,我想了想告诉他:“北京内城的城墙是明代修建的,凡是明代建的城门都有城门楼子。”
  “那建国门和复兴门呢?”朋友问道。
  我对他说:“这两个城门,还有和平门都不是明代修的,所以没有城门楼子。”
  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来话长,老北京内城的城门之间隔得比较远,比如朝阳门往北是东直门,往南是东便门,东便门往西是崇文门,当时的东西长安街没有现在这么宽,但已经是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可是由于有城墙挡着,如果您去现在的建国门外办事,只能绕到朝阳门或东便门。西边的阜成门到西便门也是这种情况。
  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分置”,内城住的都是旗人,而且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服务业,所以,人们并不觉得怎么别扭。
  清朝末年取消“满汉分置”,内城不但允许汉族人居住,而且老百姓可以开商铺做买卖,一下子觉得走朝阳门和阜成门忒绕脚了,于是呼吁政府“破墙开门”。
  可北洋政府执政后,一直战乱不断,官员如同“走马灯”,谁也没心思管这事儿,于是“破墙开门”这事儿就石沉大海了。
  “七七事变”日本侵占北京以后,以为从此就不走了,野心勃勃地对北京城进行改建的规划。1939年,日本人开始在西郊兴建所谓的“新北京”,在东郊建所谓的“工业区”,当然也遇到了同样的城墙问题。
  为了便于交通运输,他们在东边朝阳门到东便门之间,对着东长安街的城墙,开了一个豁口。同样,在西边阜成门到西便门之间,对着西长安街的城墙,也开了一个豁口。
  但这两个豁口修整出来,能通车了,日本人却没有考虑建城门。当然,他们主要是想解决交通问题,其他事不管。出于安全需要,在这两个豁口处,各安装了一个大铁门。


民国时期明信片上的复兴门


一九七七年建国门桥竣工老照片

  1941年初,北京的日伪当局曾经想在这两个豁口建城门,并且初步拟定了城门的名字。西边的叫“长安”,东边的叫“启明”,不过城门迟迟没开工,两个城门的名字也没叫起来,京城的老百姓只把这两个豁口,叫“豁子”。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建设局在西边的豁口建了一个城门洞,并且安装了大门,这就是所谓的城门。当时,在城门不远还立了一块石碑,上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北平市建设局”,以此证明他们是城门的建设者。
  东边的豁口并没建城门,但豁口也有铁门,总得给这两座城门起个名字呀,北平市政府为这两个城门在报纸上向市民征求名称,市民起的名字很多,有人就建议,不是抗战胜利了吗,干脆这两座城门一个叫胜利东门,一个叫胜利西门得了。
  当时在政府社会局工作的沈忍庵老先生,以日本投降后,正是复兴建设的时期这个意思着想,建议两座城门的名字叫“复兴”和“建国”。
  经过建设局的讨论,最后采纳了沈先生的建议,确定西边的城门叫“复兴门”,东边的城门叫“建国门”。
  东边的“建国门”始终没建城门,1956年7月,东西长安街开始扩宽改造,“复兴门”的门洞被拆除,现在只留下地名。
  在二环路上,还有一个带门的地名叫和平门,说起这个门,北京人得感谢一个人,谁?冯玉祥。
  怎么和平门跟冯玉祥还有联系?这个故事您听着新鲜吧?
  您肯定知道和平门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清末民初的时候,可还没有这个门,当时琉璃厂的厂甸庙会十分火,但厂甸在内城的外面,中间有高高的城墙相隔,城里人想逛厂甸庙会,得绕道宣武门。
  恰好民国初年,政府要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修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所以老百姓呼吁政府在两门之间破开城墙,打通道路。但当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执政,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顾不上这个茬儿。
  1924年,冯玉祥的部队进驻北京,鹿钟麟当了卫戍总司令,就是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那位将军。
  这位将军听说老百姓想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的城墙开个口子,打通南北道路,但是没人管,便把这事儿跟冯玉祥说了。
  冯玉祥一听这话,对鹿鐘麟说:“连个城门都修不了,算什么政府?他们不管,咱们管!”
  鹿钟麟觉得他说的话在理儿,可也犯了难,咧着嘴说:“对,咱们部队的宗旨就是‘不扰民,真爱民’,可是咱们要钱没钱,怎么管呀?”   冯玉祥一拍大腿说:“没钱,咱们有人呀!”
  “人?人在哪儿呢?”
  “你手下的部队不是人吗?”
  “是。”鹿钟麟顿时明白了。
  冯玉祥大手一挥,对鹿钟麟说:“你就是总指挥,这段城墙咱们的队伍包了!”
  于是乎,鹿钟麟成了建这个门的总指挥,一方面找人测量,一方面派人动员城墙两边的老百姓拆迁。当时,城墙内外还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呢。
  那会儿,拆迁也得给人安置费呀,上哪儿找这笔钱去呢?鹿钟麟只好又去找冯玉祥。
  据史料记载,冯玉祥派人找当时的财政部要钱,部长没给。他亲自去找,并且跟部长拍了桌子,才弄了一笔拆迁款,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老北京的城墙十分坚固,城砖都是灌了糯米汤的,当时拆城墙没有机械,全靠镐刨钎撬。这些军人穿着灰色的土布军装,在拆墙时非常卖力气,鹿钟麟也身先士卒,亲自参加劳动。
  当时的报馆记者还拍下了鹿钟麟穿着军装,戴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干活的照片,登在了报纸上。
  城门用了几个月终于建好,当然,说是城门,实际上是利用老城墙,开了两个大的门洞,并且用新的材料,安了两个大铁门,所以工程不是很大。
  和平门从1926年动工,1927年初便建成通车了,但是城门刚通车,冯玉祥的部队就被张作霖的奉军打败,撤离了京城。
  张作霖在北京当了大元帅,得知新开了个城门,前去视察。
  他看了之后,对手下人说:“既然叫城门,得有个名字呀?你们都想想,叫什么好?”
  有人给张大帅出主意:“咱们奉军打了胜仗,您又当了大元帅,这也算是兴我中华呀,干脆叫兴华门吧。”
  “嗯。”张作霖想了想,觉得这个名字好,当下作了批示,于是这个城门就叫“兴华门”了。
  城门名字起好了,得把它“挂”出来呀,谁来写这个城门的名字呢?
  有人提议找当时最有名的榜书大家华世奎。张作霖当即同意,于是派人到天津,找到了华世奎。
  华世奎不敢违命,泼墨挥毫,题写的城门的名字。很快,华世奎题的字便用砖雕,嵌在了两个门洞的上方。
  谁知事情又发生变故,张作霖在起“兴华门”的城门名之前,干了一档子青史留罪名的事儿。他派人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共产党领导人,并不由分说,很快把李大钊等人给判了绞刑。
  “兴华门”的城门名叫了几个月,有人对张作霖说,李大钊有个女儿叫“星华”。“星华”跟“兴华”可是同音,这个城门叫“兴华”,岂不是给李大钊留下永久的纪念?
  张作霖本来就很迷信,听了这话,马上瞪起了眼珠子,下令马上改名,并且让手下人重新起名。


老北京人趙锡山画的和平门,原载于北京日报

  当时军阀混战,人们渴望和平,于是有人引用“中正和平”之义,提议将“兴华门”改名叫和平门,当然还有其他的名字,张作霖看了,认为和平门最好,当下圈定。
  谁来写这三个字呢?肯定不能再找华世奎了。有人推荐北京的老翰林邵章。邵章是浙江人,也是清末民初京城的“四大书法家”之一,老北京内城的城门名字都是他写的。
  张作霖觉得邵章写合适,当即拍板。于是把门洞上“兴华门”的砖刻凿下来,让邵章题写了“和平门”的匾额嵌了上去。
  有意思的是“和平门”叫了没半年,又改回去,重新叫“兴华门”了。
  关于改名有几种版本,其一是日本天皇的国号叫昭和,他们认为和平门有对天皇不敬之嫌,当时统治北京的是奉系军阀,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只好改名。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且改叫“兴华门”,门洞上的“和平门”匾并没动,只是官面儿上改了叫法。
  不过,回炉的“兴华门”还没叫起来,一年以后,北伐军打败了奉系,张作霖逃离北京,北伐军进入北京后,又恢复了“和平门”的名称。
  通过“和平门”城门名字的变化,您不难看出它有多重要,如果说城门是政权的象征,那么城门的名字,也就意味着权力的象征。
  和平门的城门在1960年代修地铁二号线,拆南部城墙时拆掉,跟复兴门、建国门一样,民国时期北京城修的这三个城门,现在只留下了地名。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本文源于2011年我在上海市书籍设计评比总结会上的一次发言.当时发言应大会要求而作,多是有感而发,只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图书发展及书装设计的一点回顾和看法,并不十分有条理.
服装学科有它的综合性、社会性的一面,服装专业课程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服装专业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际接轨。 Clothing disci
期刊
期刊
期刊
高校图书馆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从加强专业教师自身信息素质教育、完善和拓展文献检索的内容、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
通过PDCA 的管理方法,结合《肿瘤影像学》实际情况,全面分析杂志的现状与问题,从编委的履职能力、优质稿源的吸引、期刊推广、编校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加强高等院校管理人才素质提升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需要紧迫解决的任务.为满足新经济社会形势下,给高校管理人才素质提出的新
教材管理与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揭示了当前教材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师生用上高品质的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