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国情于教育为摆脱教育被动之根本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和谐之音,已引起众人关注。近年来,问题虽有所改善,但现实中形势仍不容乐观。教育的诸多不如意因何而起?从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三方面入手,阐述看法,提出建议。同时期盼通过实质性变革,摆脱现有教育困境。
  关键词:教育;被动;变革;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54-02
  
  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和谐之音,已是不争的事实,上至高等教育暴露的功利主义倾向,下至基础教育出现的唯分数是上应试氛围,都印证了这一点。今天的教育其行为之偏,目标之窄,功利色彩之重,影响范围之大,为教育史上所少见。从现状看,教育似乎还在偏离正常的轨道,离预定的目标远去。近几年,大批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频频发生,而部分地方中、高级职校生受人青睐。这一事实,似乎又在提醒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一个更大更严肃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之事,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会诊”,希望找到症结所在,但几年实践下来,效果甚微,该变的没有变,不该在的,照样在。人们疑惑,“中国教育的疑难杂症,问题到底在哪儿?答案悬而未决。
  不可否认,中国教育之路走得不平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社会对教育的偏见是造成教育被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笔者坦言,除此之外,问题首先是出在教育的体制、机制、模式和定位不完善、不正确上。改革现有教育体制,重新对教育进行定位是当务之急。试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已经很大,人们的思想、观念都随历史的进步起了全新变化,各行各业抛弃了旧的体制、机制和框架、出现了新气象。而教育为什么还走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沿袭下来的老路一成不变?且看(1)现行的学制。我们现行的学制一直是学前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本科),共十九年,漫长的十九年读书生涯,如果设计得当,肯定有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按照现在孩子的成长规律、年龄结构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已经有理由,也有能力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年限作出调整。学制也应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重新考虑调整孩子的学习时间,进程和方式,则在相当程度上可腾出一定时间,缓解孩子们紧张的学习气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2)教育的模式。只要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教育目的、意义。学校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不必让学生成天囿于课堂范围,局限于分数要求。其实,从初中开始,教师可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亲眼看看社会事物发生的变化,亲身体验工厂、农村、商场、机关等的生活。通过这些活动,情真意切地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读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和选择,只要努力,每个人在广阔天地里同样大有作为。而今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分数=升学=上大学=功成名就,几乎成了目前所有中小学(包括高中)教育的共同特征和模式。试想,教育在这种十分单调的模式下,何偏而不怪?(3)教材的使用。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都试用统一的省编或部编教材,而且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基本都是以数、理、化、外语等科目为主编排的。殊不知,这种一统天下的教材使用编排方式,实际上是对教育、社会发展的极大束缚。不是吗?社会发展至今,各类事物已经十分细化,每种行业与门类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一种有用的知识和学问。学校的教材不必再拘泥于一统天下的营运方式。相反,对于生活在地大物博的广大中国学生来说,教材、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展开,该难的就难、该易的就易。也许有人反问,如果教材“各自为政”如何实施全国统考?如何确定统一的选拔评判人才标准?正是这一点,成为困扰我们教育多年的矛盾所在。笔者以为,按照现有中国实际,我们并不需要选拔太多的精英人才,即太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我们更需要、更迫切的是大批多样性、多层次,实用型的普通人才,适应满足社会需要。即使我们要考试、选拔人才,我们实行分区、分类、分层、分级进行即可。(4)教育的定位和人才的标准。长期来,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和对人才的评判,一直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孩子接受教育就为了上大学,将来功成名就”,人才“至少要大学毕业才算人才”。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便使得今天的教育始终无法摆脱“应试”的桎梏。正确的理解,教育只是一种开启人的智质,激发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和手段。
  我们成天讨论甚致抱怨关于“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重,教育不公平,招生考试指挥棒,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择校收费严重,大学急功近利,造假剽窃”等问题,仿佛今天教育的诸多不如意,全由以上麻烦所致,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引起并造成这些疙瘩的原因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用得着一个传说中的故事,很能说明这问题。从前,有一位主人在山坡上种了一颗枣树,枣树长大了,可树上全结了奇形怪状的果子,看了让人不舒服,便没有人想去要一个、尝一口。主人很伤心,狠心地把果子全打了。他期盼来年有好运气,可第二年仍然如此。主人挺纳闷,“我的果子怎么啦,怎么这样晦气?”正在这时,他遇见了一位智叟,智叟告诉他:“别对枣果发愁啦,看看树下的土壤和根部怎么啦?或许来年有变化。”遵照智叟的忠告,主人精心更换了树下的土壤,修葺了树底的根芽,果然第二年长出了全好的果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看表象,要究其本质。
  其次,按中国国情办教育。中国人口多、范围广,底子薄,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按照这个国情,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要依赖并盛行于劳动—产品—需求—消费这种生产消费模式。这种生产消费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大于、强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推而论之,这个问题反映到人才要求方面,中国的普通实用型人才比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更需要、更迫切、更现实。教育要跟上并适应这种现实。现在我们一蜂窝地扩大招生规模,不惜一切培养选拔大学生,理想消除千人竞走独木桥现象,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劳命伤财”的做法。几年来大批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部分地区中、高级职校生受人青睐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有专家预测(根据人口、环境、资源、物质生活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指标综合分析而得)现有中国只要有20%的精英人才,加上80%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普通型实用人才,就可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与80%为人才搭配,人才利用的最佳组合。这个数据再次表明现有的中国并不需要太多的高层次人才,即太多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而更需要考虑和培养的,应该是80%的普通实用型人才,即大量类似于中、高级职校毕业的学生。如果以上预测与数据正确的话,也就正确地反映了中国人才结构指数。
  其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了解国情基础上,众所周知另一点,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因此,不管怎样,在我们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大于并强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是在很长时间内无可逃避的客观现实。正是这个现实,决定了我们在保障高等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适应满足中国实际需要。简言之,职校与职教为中国国情所需要,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是利国利民的教育道路和模式。然而,由于长期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导致我们多年来职校与职教的形成、发展并不十分理想,读职校并不令人向往,趋之若骛。面对这一尴尬,如何让职教撑起中国教育的半边天空,最大程度地赢得社会认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作为发展和造就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行业和教育人,对创办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徒有虚名,要有目标、有内容、有设施、有人员、做到名副其实,保障到位。要切实按职教的特点与要求,抓好每一个环节与步骤,落实到位、步步为营。对职校内开设的专业,学习的技能,能充分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市场需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校人要从中国国情这个高度,这个目标出发,去认识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考虑到社会对职校的偏见和认可度低的状况,呼请党和政府给职校、职校人(指职校的老师和学生)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要发文通令,有板有眼地给职校及职校人确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全社会人知道,职校与职校人的权力、地位和责任。笔者观点,社会中人们观念的形成,有些是通过长期实践决定的,约定俗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影响造就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就是个最好的例证)我们国人一直有较重的官本位意识,较看重人与事的地位变化,一旦地位和职级开始变化,就会产生崇拜心理和倾向。今天如果政府能明确给职校及职校人定位,并在实践中放手等同于其他专业人才使用、调配,过不了多久,何愁社会不认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更大胆地设想,职校地位确立之后,我们是否可将目前中国的1 5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70%转制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笔者相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有可为,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真的心想事成,那另一方面的作用也必将同时显现,那就是久治不愈,无可奈何的应试教育,自然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淡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往事,我们不气馁,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记得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说过一句极为重要的话:“对于教育,我们一定要考虑和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明确道出了如今我们中国教育的定位和方向问题。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调研时,又语重心长地说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试想:教育由总书记和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引航指路,并明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定位把脉。作为教育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放手而行呢。教育改革已水到渠成,就看我们怎么做?
  
其他文献
摘要:《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保护市场竞争,规范竞争秩序,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产生于工业经济环境的《反垄断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选择科学的完善路径对之进行必要的完善尤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垄断;完善路径;网络经济;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适应性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我们必须从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四个层面来加以落实,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二是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
期刊
摘要: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禁售期的结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减持其所持股份。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借鉴少数股权大股东的理论视角分析,我们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层面上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对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具有积极的长期效应,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存在的经营风险,需要调整相关的政策应对潜在的
期刊
摘要: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利益的一件大事。对“福安标会倒会风波”进行分析研究,可概括出现实中可能导致合会产生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高额的利率、会套会、日日会等,指出合会之所以出现风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行法律没有对其进行有效规制;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合会进行立法,如何立法的相关法律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合会;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是21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自提出后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述,结合海盐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提出了总体框架及生态工业链构建及清洁生产的方式。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总体框架;生态工业链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呈现阶梯式的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试着在梳理现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以推动整个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金平县;经济发展方
期刊
摘要: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孕育而生。如何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不断开发老年商品和服务业的新型产业——银发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无锡市早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化,比全国足足早了十年,并且无锡的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研究无锡市中、老年人的消费状况,对预测未来的银发市场很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中老年;消费状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3文献标
期刊
摘要:春秋时期围绕君位继承,群公子相残事件发生频繁,庆父作为众所周知的乱臣形象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独自承受着弑君与制造内乱的骂名。但通过对当时政治环境尤其是君位继承制度的考察,就会发现当时混乱的继承制度实际上“制造”了庆父这个乱臣,而这应该担负主要责任。由此对当前市场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春秋;庆父;相残;继承制度;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K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要:“厦门PX事件”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执政方式改革的样版,促使政府开始关注如何处理不断成长的市民社会与公共治理的关系,如何将民意纳入到公共决策中。市民社会的兴起引起了公众不断成长的参与意识。政府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及时化解政策危机,以追求公共治理的新局面。公共治理很大程度需要将民意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引入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  关键词:公共治理;善治;公众参与;市民社会;民意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量化考评已成为今天管理的一种时尚。然而,不管你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提出多少理由,在量化指标中都会具有某种你说不出来的东西。厘清量化考评的方法从何而来,量化考评的理论依据以及量化考评可能存在的风险,目的是让量化考评机制重新纳入我们的监管之下,从而保持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张力。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量化考评;科学主义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