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案中问题设计原则例谈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i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中问题的设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发疑问作用的问题”,并使学生沿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第二种是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把问题外显化,再提出自己的设想,从而促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具体的设计中,往往是这两类型问题综合应用,特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更是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知识难点设计成问题串,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多数知识的实验较多,直观性强。学生一般都对该部分知识感兴趣,但是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缺乏系统性,知识的表述以叙述性材料为主,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表面上觉得容易学,但往往其本质并没有完全理解好,从而造成知识凌乱、难以记忆与迁移应用。这时要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合理地设计学案中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一个案例片段的分析来进行说明。
  【案例】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课中,关于氯气与水的学案片段。
  实验探究:氯气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学生实验操作:①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取样,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再观察现象。)
  问题与讨论:
  1. 上述实验中,氯水的颜色说明氯水中含有什么微粒?与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又说明氯水中含有什么微粒?
  2. 为什么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氯水时先变红后又褪色呢?猜测氯水中使得石蕊变红,又褪色的粒子分别是什么?
  3. 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现象的同时依据已学知识,在讨论中很容易推测出氯水中存在氯分子(Cl2)、水分子、氢离子(H )、氯离子(Cl—)。而通过排除法多数学生还会认为使得石蕊褪色的是氯分子。这时老师就可恰到好处的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干燥氯气和潮湿氯气的漂白性实验,学生因此与之前的看法产生矛盾,认识到错误。这时老师再揭示氯气与水反应有次氯酸(HClO)生成,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则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样一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 依据上述反应,再结合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例子,假如把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中,又会发生什么反应呢?请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5. 你能用实验方法检验你上述猜想吗?
  【设计意图:氯气与上述两种碱溶液反应时可看成是氯气优先与水反应。然后其生成物再与碱反应。这个过程如何做到“启而不发” 呢?这时笔者的做法是触发学生的类比思维,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同样能与水反应的金属钠在与溶液反应时的结果,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把问题外显化。另外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则是检查之前学习的效果,看看学生有没有认识到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这一特殊的化学性质,同时也为后续解释漂白液或漂白粉的漂白原理埋下伏笔。】
  而在学习化学概念或化学原理知识时,这类知识的重要特点就是抽象性强,比较难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案增加更多的事实素材,创设情景式提问,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案例】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课中,关于原电池概念和原理的学案片段。
  (教师演示实验:①将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学生观察现象;②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并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学生再观察现象。)
  一、思考与探究
  1. 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验证呢?
  2. 铜片上产生的气体如果是H2,那么H →H2过程中所得到的电子从哪里来?你能否推断一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一: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探究二:H →H2过程中所得到的电子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提供事实情景,诱发学生探究,而在探究问题及其相关过程的设置上,笔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度的把探究问题设计成半开放性,既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避免其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在具体方法上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在探究二,学生们想出的验证方案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若要验证铜片是否会与硫酸反应,还需把锌片用导线与之连在一起,但只放铜片进入稀硫酸中,而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铜片直接放到稀硫酸中就行;有的学生为了验证导线上有电流通过不仅有使用电流表的、有使用小灯泡的,更有说连在音乐贺卡上的创意。因此学案设计时,在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基础上,若把问题设计成开放性的不仅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满足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让学生享受探究知识过程的乐趣。】
  二、小组讨论
  1.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铜片上和锌片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总的离子方程式。
  2. 在整个过程中电子是怎样产生?怎样移动的?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又应该如何移动呢?电流又是如何流动呢?
  3. 从上述实验中,你认为锌片和铜片在原电池中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原电池工作原理、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案问题设计的关键功能就是要让学生能在清晰逻辑的指导下自主思考。因此笔者在设计该组问题串时,首先把握知识点呈现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另外,由于学生之间思考水平的差异,为了使得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思考时能得到更多的帮助,本问题串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思考的机会,而老师只是作为知识架构过程中的协助者。】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探究型学案的问题设计中,必须紧紧扣住“三条线”原则。第一,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第二,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现,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第三,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承载的能力要求和情感价值,以及教学要求提出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是一条暗线;但在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9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观看反恐演习时强调,加强反恐怖工作,对于我们维护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营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平稳定环境,对于更好地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
课改的十年正值自己教育生涯的“青春期”。从“身体”的茁壮到思想的更新,从授课的拘泥到“自成一派”教学风格,从语言的稚嫩到教学的自如发挥,从学生最初的沉闷无言到现在的激情课堂,无一不受益于新的课程改革。它立足于学生,改变了教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使课堂呈现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一、积淀文化底蕴:让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进取的源泉  语文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她变换着这些灵动的文字,让学生的认知和情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内的设计企业纷纷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并购作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与绿地投
以温州半岛工程为背景,对薄壁筒桩进行现场载荷试验,以研究其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薄壁筒桩荷载—沉降曲线属于缓降型曲线,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桩身轴力自上向下逐渐
二白杨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乡土树种。更新改造时因二白杨伐根萌蘖性强,挖伐根、割萌条既费工费时费资金,又容易破坏土壤、植被,引起沙化,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试用化学除萌技术,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分别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因子,对有序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作为研究落叶松林地立地指标数量化分级的途径。提出的分级标准使多因子立地分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物理教育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观念更新的巨大冲击。本文从高中物理教育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物理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以期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所裨益。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是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通病。教学手
本文结合“质量工程”的大背景,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环节建设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质量工程”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性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参考。
当下,行业内已经有不少具备一定实力、对未来发展“野心勃勃”的企业纷纷准备或已经上马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与应用BIM技术相比,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建设全覆盖
白龙江中上游林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利用朱舟平(甘南州林科站)白龙江中上游林区西起郎水寺,东至两水镇,处于迭山和岷山夹峙的白龙江河谷及两侧山地之间。是我省木材生产主要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