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海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研究

来源 :住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ni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多关注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忽视了村民对生活设施的需求.本文基于对山东滨海传统村落的考察,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展开研究,通过数据与图示化的分析,村民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设施配置规模不足、空间布局不均衡、配置模式僵化等问题,进而针对问题,从总体配置原则和具体优化策略两方面提出改善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的建议.
其他文献
长城是中国价值突出的文化遗产类型,沿线遗产资源丰富,聚落类型多种多样.本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区长城城堡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基于类型学,对城堡的等级规模与形态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长城城堡聚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研究发现,长城城堡的规模等级可分为4级,Ⅰ级和Ⅱ级城堡以营城堡为主,Ⅲ级和Ⅳ级城堡多为不设营的堡寨,在营城堡中,设有镇城或路城的城堡规模更大;城堡的形态类型可以按照地形环境和城廓形态进行分类,按照地形环境可分为山峰型、河谷型和平原型,按照城廓形态可分为规则四边形、不规则四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关注度的日益提升,住区空间的环境品质成为了民生工程的改造重点,尤其是老旧住区.单位大院作为老旧住区中的特殊类型,是我国住区发展史体制下的经济产物,也是邻里单位理论的中国式突破.本文以单位大院这一特殊时代的居住建筑类型的脉络与演变为切入角度,以云南省临沧市交通运输集团的单位大院为例,以住区的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住区实地调研和住户行为观察的方式来研究单位大院的使用后评价,找出单位大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随着乡建工作的开展,我国乡村迎来转型的机遇,然而众多传统村落在此过程中面临自然生态破坏、传统文化缺失、原有传统聚落景观趋于同质化等严重问题.本文基于风景园林视角,以浙西南松阳县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模型”研究方法,首先从自然基底层、水利体系层、人居聚落层三方面进行松阳县乡土景观的解析和传统聚落景观形成发展研究,并从松阳县近百个传统村落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样本村落——界苜村、山下阳村、酉田村、横樟村,再次进行层模型分析,得出以样本村落为代表的松阳传统聚落在乡建过程中展现出介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四川藏区土司官寨的历史源流;之后概述了该地区官寨建筑的分布情况,并基于地理地形、文化影响和建筑形态的差异性,选取了卓克基、芦花和孔萨三个建筑案例深入研究.本文通过三维立体建模的方式再现了三栋土司官寨的整体布局、各层不同功能空间分布、及整体空间组合关系,并深入分析了三个案例的建筑空间异同.最终本文总结出川藏地区的土司官寨基于文化传承和发展,选择地势较高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建成官寨建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并且其建筑空间具有:外防、内守、尊高、敬神的一般规律.
本文梳理了风格派艺术家凡·杜斯堡的建筑创作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分别是:“装饰艺术设计”(1917~1919年)、“色彩解决方案”(1919~1923年)、“可塑性的建筑”(1923~1925年)、“新客观主义”(1926~1931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风格派建筑师展”上的三件作品以及凡·杜斯堡工作室-住宅进行解析.文章揭示了凡·杜斯堡对现代建筑理念与设计方法的贡献,指出“可塑的建筑观”对现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性.
在历史上形成的古镇中,乌镇是地理条件和人们的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的案例之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原则,滨水空间是其代表.本文将乌镇古镇的滨水空间分为陆上、水上两个体系进行了解析,对乌镇代表性滨水空间类型及其组成内容以及相关居民活动进行分类分析,提取出不同类型的空间、尺度及材料等要素的特征.
鉴于绿化暴露对白领工作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以及考虑到该群体对城市绿地的需求偏好的研究价值,本文拟选取深圳市福田区就业密集区作为研究案例,收集该地区白领群体使用绿地的行为日志构建绿地使用时空路径模型.进而将用户使用行为量化,运用聚类分析构建三类白领群体绿地使用人群画像,同时收集该群体对绿地建设的主观评价分析,通过分析白领群体日常绿地使用路径及需求,提出该片区绿地的改进策略.本研究不仅弥补了白领人群绿地使用的文献缺失,拓宽此类型绿地系统的包容性和使用效率,同时能更好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体系.
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提质,社区更新逐渐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关键领域.从1960年代的邻里复兴运动以来,美国城市实践者持续探索通过社区层面的更新与发展措施来应对城市社会问题的路径,其中社区发展机构作为以社区为本的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协调多元主体、联动多方资源,主导、推动和支持社区的更新和长期发展的重要行动者.本文对社区发展机构推动社区更新的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剖析,从而为我国社区更新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
城市空间活力的含义是丰富的,是空间、设施与人们所有活动相互作用的总和.出行、休憩、交往等日常生活与城市中微观空间活力紧密关联,以不同出行方式的可达性评价为基础的空间结构研究,结合分析各类型城市功能设施分布情况,从空间因素角度揭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形成机制,本质上是人们的出行规律与城市空间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外在表现.基于空间句法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交通路径建立不同的轴线模型代表不同的出行方式,用于评价对象空间的多元可达性水平,实现了在同一时空中综合评价多种出行方式与各类设施分布情况的关系.运用此方法评价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观照并塑造能够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状态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观点,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民安小区公共空间为例,从安全性、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以塑造人行安全、加强环境心理手段干预、激活多维场域交互、符合生命节律与共享资源为设计手法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旨在为探索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空间营造提供一种方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