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状况分析和建议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报告立足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从大学生对当前灵活就业的认知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北京、上海两地9所不同层次大学的2009届4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构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探讨灵活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由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灵活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77—04
  
  一、灵活就业的界定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结构性调整时期,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据估计。2008年仍有近150万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而2009年有600余万应届生即将踏入职场,这必定进一步激化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对此,全社会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大学生也需要尽早做好长期职业规划,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积极应对现实挑战。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改革教育体制。这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应对近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转变就业模式人手,将传统就业模式转变到新型就业模式上来。新型就业模式的核心是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是以个人长远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不拘泥于短期工作形式和回报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本质上是就业。就业者通过劳动付出获取劳动回报,能够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这有别于“零工资”等其他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第二,形式上是灵活多变的。就业者从认同态度和信息获取等方面改变以往的习惯思维方式,外界提供相关的舆论引导、扶助政策和配套法规来疏通就业途径,扫除影响就业的主客观障碍。第三,态度上积极进取。就业者以长远目标为就业指向,不同于曾经出现的消极堕落的“灵活”。
  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模式,灵活就业对大学生及全社会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大学生不再强调工作的终身稳定,而要顺应市场经济,适当更换工作岗位;第二。大学生对毕业时的首份工作能够理性认识。不再认为首份工作必然决定自己一生的发展;第三,大学毕业生具备长远的职业规划,不在乎一时得失,不强求一步到位,勇于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长期奋斗:第四,大学生有途径且有能力广泛收集准确真实的就业信息,有理性地做出与职业规划相匹配的就业决策;第五,大学生发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不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灵活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要选择。国家陆续出台的多项扶助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能够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在当前国外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的情况下,总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低、信息交流不畅或就业观念陈旧等因素,不能立刻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这部分毕业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增加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促其转变观念。
  灵活就业是适应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选择专业不对口工作,选择低起点工作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只要市场机制完善,自身不懈努力,个人的发展道路依然是畅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业模式同样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吸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验教训,配合教育体制改革,初步探索和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灵活就业体制。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出现了一些具备灵活就业特征的现象,比如北大学生擦皮鞋、大学生下基层、研究生卖猪肉等,这些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些现象表现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也存在着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者被迫消极逃避现实,造成高级人才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宝贵资源,国家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尽力避免大学生大量失业的前提下,引导和推广积极的灵活就业模式。
  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既需要大学生自身改变就业观念,灵活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又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积极灵活的扶助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此外,需要学校、企业等微观主体采取灵活多变、具体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对于调研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
  
  本报告从大学生对当前灵活就业的认知出发,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地9所不同层次大学的2009届4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取证,分析构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主客观因素,探讨灵活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度
  第一,对就业困难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8%的毕业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其中非常担心的学生占14%,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正遭遇就业的困难,而他们的应对方法主要是通过实习机会和考取各种职业证书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调查还显示,在非应届在读大学生中,担心就业问题的比例仅占33%,大多数学校临近大学生求职时才开始提供正式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问题的足够重视,容易出现毕业时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市场需要的现象。调查表明。经济不景气,毕业生太多等外在因素被65%的毕业生认为是导致当前工作不好找的主要原因,而承认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目标定位过高的毕业生分别占29%和22%。问卷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局势的时间预期分歧较大,29%的毕业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短期现象,预期维持一两年;37%的毕业生认为会维持3~5;3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将长期维持。分析发现,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现象,但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就业问题,更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在大学期间缺乏危机意识,没有采取积极的方式方法增加就业砝码。在临近毕业时工作问题“突如其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以达到预期目标而显得不知所措,其往往产生消极逃避的心理和“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第二,择业态度。调查发现。只有1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决定性意义:75%的毕业生认为首份工作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可见,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能够理性看待首份工作的意义和地位,能够做到“先择业,后就业”。
  
  (二)毕业生对灵活就业的主观态度
  第一,应对就业困难的策略。数据表明,在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毕业生通常采取多种后备策略应对。其中,扩大信息获取面。继续深造(考研或出国留学)分别被39%和35%的调查对象考虑采用;准备考取公务员或职业相关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的比例为19%;考虑自主创业、参加“西部计划”或下基层计划的比例分别为17%和11%。需要注意的是,打算降低标准,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继续找的比例为47%,在 各选项中比例最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后备策略中,选择延缓就业转而通过考研、考证来增强自己竞争力的占27%;选择各种途径直接就业的占72%。这说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仍然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但已经对预期作了一定调整。
  第二,就业目标的偏好。调研结果显示,在求职期望的多重目标中,职业发展空间是毕业生求职时权重最大的因素。56%的毕业生即使在就业困难时,也不能容忍岗位缺乏上升空间。影响灵活就业的因素还包括收入水平、专业兴趣和就业地区,分别有43%、32%和23%的毕业大学生坚持认为,即使就业艰难,也要优先考虑这些目标。可喜的是,只有17%和9%的毕业大学生不能忍受不太体面的工作和辛苦高压力的工作,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第三,灵活就业的目标取舍。从调查中发现,对于具体的就业目标,毕业生能够比较务实的灵活取舍。比如在待遇和专业之间,64%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待遇,能够接受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0%的毕业生承认会考虑待遇不错。但或脏或累的工作机会:62%的毕业生认为,若只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或临时工作也是可以的,他们寄希望于金融危机后再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对于一两年之后才能达到自己原先所期望的职业定位的工作机会,91%的毕业生表示会考虑尝试。
  总体上看,本届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顺应市场经济变化、理性认识首份工作和吃苦耐劳的主观条件。这表明,对实施灵活就业的认同障碍相对先前的预期要小。但是。在问及选择该项策略应对就业困难的原因时,一部分毕业生承认主要是出于生存问题的考虑。并没有进行长远规划,表现出随遇而安,混时度日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在选择考研和考证的被调查者中,此类现象较为突出。
  
  (三)灵活就业措施的现实状况
  第一,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情况。问卷结果显示,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现在的就业能力与当初学校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有很大差距。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实际的锻炼机会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数据显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口径狭窄。68%的毕业生反映学校没有介绍过与其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情况,而高达78%的毕业生表示会关注陌生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另外,即使是对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在校学生也并不十分清楚。调查发现,46%的毕业生完全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就业市场上存在的许多学历要求不高、但收入不低的工作岗位。可见。信息获取是实现灵活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生认同灵活就业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平台,真正实现就业只能是一厢情愿。
  第二,对学校就业扶助工作的需求。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扶助就业的工作缺乏主动。力度不够。特别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学生就业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学校却对就业工作敷衍了事。在指导灵活就业方面,主要采取简单消极的方式。劝说毕业生降低薪水预期。在当前形势下,60%的毕业生将提供实习机会选作学校应该加强投入的主要工作,其次分别是吸引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介于45%--55%之间。值得担忧的是,只有37%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规划的指导需要加强。这不能理解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已经落到实处。而是反映出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比较急躁和短视。研究认为,学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在职业规划培训和知识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方面的作用,为处于就业困境中的毕业生指明长远职业发展的方向。在提供见习机会和吸引企业招聘等直接有效的措施方面,应该主动联系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实施。
  第三,政策评价。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知道并且理解政府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渴望国家继续出台相关的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举措,认为政府干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已出台的政策表示欢迎,但对相关政策的细化和落实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从总体来看。政府关于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健有力,但作为落实政策,承担帮助毕业生就业直接工作的学校执行力度不够,主动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支持力度不够,对不同专业、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缺少针对性的特别措施,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对于与就业有重要关系的实习和考证,基本上处于学生自力更生的状态,学校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又如:对于岗位信息尤其是不对口专业的岗位信息。大学生需求强烈。但在当前没有得到满足,成为阻碍灵活就业的主要客观因素。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乃至职业规划未能提供足够的指导。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的反映。这导致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大多受周边舆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盲从性。这对国家政策的落实也造成了一定阻碍,不利于大学生的灵活就业。
  
  三、对策建议
  
  根据从京沪两地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获得的大量的、及时的信息,我们针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综合考虑近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从大学生、高校和企业等多个角度。根据政策实施的轻重缓急,对扶助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地区优势,率先解决重点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地区。大学生数量庞大,毕业生就业负担相对沉重。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否稳妥有效的解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和标志性影响,应当重点关注。同时应该认识到。高校密集地区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这里潜在就业岗位多,新兴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信息传播相对通畅,而当地大学生普遍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面对市场风险具备相对较多的灵活变通策略,容易实现就业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开展就业机制创新。
  二是强化学校功能,发挥学校在就业扶助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要求大专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督促它们主动帮助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着重指导冷门专业和贫困学生就业。努力调整校内科研教学资源配置,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提供校内校外多途径的实习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吸引企业来校招聘,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技巧培训的力度,减少由于信息不畅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职业定位的思维能力,明确职业发展路径,防止毕业时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建议建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反馈机制,将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扶助工作的满意度纳入对学校的考评体系中。奖优惩劣。适当时机予以公布。
  三是调动企业参与,研究实施人才储备工程。遵循市场规律,调动企业全面参与大学毕业生的实习、半就业和就业工作。出台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等具体措施,鼓励企业吸纳、留用大学毕业生。研究实施人才 储备工程的建设,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可以事先完成招聘求职的双向选择,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企业将人才信息入库保存。保持联系和进行动态更新,在经济状况好转需要新增岗位时,按照协议要求,优先招聘入库毕业生到岗入职,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四是建立信息平台,消除毕业生灵活就业的信息障碍。当前大学生主要从网络获取岗位信息。渠道单一,可靠程度和认识深度不足。政府部门应联合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尽量消除影响就业的信息障碍。重点学校适当降低企业人校招聘的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入校招聘和发布岗位需求信息。打破学科专业不同造成的信息分割。欢迎不对口企业入校宣讲,开展无明确专业限制的各种职业形式的讲解。宣传合理合法的新兴职业,有针对性地介绍无明确学历要求的岗位情况。及时曝光并惩罚虚假招聘、违法招聘等危害毕业生就业的行为,净化信息交流环境。
  五是加大职业规划指导力度,培养大学生灵活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职业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职业规划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在低年级尽早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结合社会力量和学校人才资源,建设一支具备专业水平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师队伍。在应届毕业生中展开中长期职业规划指导,积极应对暂时的就业困难,想方设法保持毕业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研究经济局势好转后实现人尽其才的可行办法。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树立立足长远发展的求职导向。号召全社会健康正面地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消除一小部分人的歧视心理和对高等教育的不理性质疑。减少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舆论压力。在大学生中树立“生活丰富多彩,奋斗没有捷径”的积极思想,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勇敢进取的先进典型。发扬抗灾救灾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宽松舆论氛围。
  七是改革实习制度,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落实校内各种技能实习的具体实施,保证学校实践设施和教育力量的有效使用。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紧跟时代需求,淘汰过时的实习课题。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招收实习生,建立有市场关联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长期、稳定的联合实习培训机制。拓展毕业后大学生的实习空间,为初次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过渡性的实习途径,完善和推广“准就业”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需求,合理安排实习场所、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妥善安置实习结束后毕业生的去向。借鉴部分地区(比如广州)成功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办法。鼓励企业给与实习生以适当的劳动回报,公共部门直接给与实习生基本生活补贴。
  八是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利。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相关法规,尽快对半就业、准就业、兼职工作等新兴就业形式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相关法规的设立和出台,应该慎重考虑现实情况,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既要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害,又要避免产生阻碍毕业生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制度性障碍。
  九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夯实灵活就业的知识技能基础。拓宽学科课程设置的口径,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就业技能。顺应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尝试下放学校课程设置权限,学校在设置课程和授课内容上多参考企业意见。对于新增专业,坚持宏观规划和窗口指导,防止学校出于短期利益一拥而上。本科阶段,要试点符合国情的通才教育。
  
  (责任编辑:郭金宇)
其他文献
摘要:会计为企业把脉,是会计对企业有机体运行状况的诊断职能,是对传统会计职能的超越和发展。会计为企业把脉,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原则,以机会成本为理论依据,以成本、收益和利润分析为重点。当前,强化会计的把脉功能,应从推进数字会计提高把脉效率、树立把脉意识挖掘把脉潜能以及转变观念鼓励把脉外包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把脉职能;机会成本;事先预防;会计外包  作者简介:徐勇(1969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成都制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微笑曲线”理论,得出将V-C(顾客价值与成本之差)最大化的价值创造思路。由此,从提高V和降低C两个角度,提出成都制鞋业价值创造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微笑曲线;价值创造;成都制鞋业  作者简介:姚世斌,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
期刊
烧结矿是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其质量直接决定着高炉炼铁工艺的技术与经济指标。目前国内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烧结原料成分波动频繁的问题,增加了烧结生产的难度。随着脉石成分增加,烧结过程中初始液相的流动性变差,抑制了烧结的同化过程。因此,如何在复杂原料条件下提高烧结的经济和技术指标成为目前钢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上看,烧结过程中产生充足的液相量及快速均一的同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将超声波引入到铁矿石烧结过程中,通过施加超声场加快质点的运动、改善反应动力学条件、促进凝固过程中的均匀形核、细化铁
摘要:由于我国政策性银行受到经济政策、法制环境以及自身经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因此,在借鉴国内外金融创新成果的情况下,结合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途径,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及处置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打包处置;证券化  中
期刊
摘要:基于对税务稽查现状的问卷调查与SWOT分析,本文总结了全球经济动荡之中我国税务稽查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税务稽查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8个策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一、加强稽查部门的电子查账水平;二、加强对于非居民纳税人的稽查;三、加强对发票违法犯罪者的惩戒;四、加强未受危机影响行业的稽查;五、提升针对特殊业务的稽查能力;六、优化案件的审理与移送等流程;七、以稽查建议切
期刊
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在军事、工业或民用中应用广泛。镍基不锈钢是不锈钢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不锈钢总产量的 60%以上。近年来,不锈钢产量快速增长加大了对镍资源的需求。随着硫化镍矿及高品位红土镍矿资源的日益枯竭,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红土镍矿资源是解决未来我国巨大镍铁需求的主要途径。
  直接还原—磁选工艺根据还原过程物料的状态分为半熔融态冶炼工艺和固态冶炼工艺,其中半熔融态冶炼工艺通过添加熔剂来调控渣相或金属相的性质,使渣相或金属相局部熔化,促进还原后的金属聚集长大,通过冷却、破碎和分选,直接得到镍铁合
摘要: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以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据此总结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扩大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结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城镇居民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
期刊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认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是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通过分析产生这种较大波动性的成因,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68-04    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期刊
摘要:在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证券信用评级机构成为社会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显然,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金融灾难中难辞其咎。法律的漏洞和监管的不利,以及投资者的放纵和肇事者的故意,使他们有了在证券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量。为此,必须切实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避免重蹈覆辙。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行业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检讨和反思。  关键词:金融监管;信用评级;次贷危机  作者简介:王月(19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多元投资偿债基金MISF法为基础,对杠杆租赁投资价值进行了二维(收益率、固有利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改变租赁贷款偿还期限而提高贷款本金的情况下,收益率将会提高但固有利润将会减少;加速贷款偿还可以在保持固有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使收益率提高。  关键词:杠杆租赁:偿债基金法:收益率:固有利润  作者简介:徐细珍(1980-),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会计系教师,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