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泥泞,仰望星空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ss_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行》的作者羽瞳,为辽宁大学硕士生,一名95后女生。毋庸讳言,这个采用第一人称的1万多字的文本,总体上虽不掩青涩,却已显示出可嘉的潜质。通过一次平淡与波澜交织的少年游式的非典型旅程,颇为到位地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怀和体验,比如痛苦、欢愉、失落、获得、空虚、充实等,在不无苦涩的狂欢和故作轻松的戏谑、调侃、自嘲、自渎背后,一定程度上彰显出老到的技巧与良好的文本操控力。
  主人公“我”念高中时学习不佳,在哥哥的坚持下复读。当妈妈去世、爸爸生病,哥哥也鬼使神差地掉进古城墙工地的沙坑里死去,“我”俨然成了全天下最惨的女孩子,只好弃读,去曲校学唱大鼓谋生。小说开篇,即写因乘飞机长时间延误,百无聊赖之际,“我”在候机厅遇到同一航班的男子迟超。当“我”发现了迟超与哥哥的相似之处,羁旅的落寞顿化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从坐大巴、住酒店到转机、乘地铁,两位话痨愉快搭伴一路闲侃。小说注重细节的力量,描摹堪称走心,如“他捧着碗儿面吃了个天昏地暗,速度之快令我怀疑他从中午开始就没吃过东西。”勾勒出一位刑满释放人员特有的情态。还有迟超的样貌:“个子不算高,挺白净,眼睛不小,算得上端正,甚至人畜无害,看人目光里什么都没有,跟我哥似的,有种疏离的坦荡和自然而然的熟悉。”地道自如的白描功夫,显示了内行的事象观察能力。除了情态描摹的真切,通篇不露破绽的人物对话,亦值得称道。
  “我总是想象我哥死前的状态,脚下踩空失重,陷入沙堆挣脱不得,从上至下倾泻的沙土掩住口鼻……”因心存疑窦,对亲人死亡情景的一次次受虐式想象,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也化作心底无法翻越的一道坎。生如草芥、死如蝼蚁的哥哥,生前不抽烟不喝酒,只知玩命打工挣钱,供养妹妹。“我有多怨恨他的迂腐,就有多思念他的溺爱。”这是怎样血浓于水的兄妹情。哥哥的意外死亡这一线索,时沉时浮地贯穿文本始终。在从机场到酒店的大巴车上,“我”梦见自己为哥哥申冤,并唱起那支自幼熟悉的小调:“鱼盆鱼盆摇摇,清水清水飘飘。/清水清水流流,金鱼金鱼游游。/金鱼金鱼跳跳,清水清水冒冒。/清水清水静静,金鱼金鱼定定。”此种场景以声情并茂的笔调道出,生成诡异莫名的氛围。尤其动画片《渔童》里这支小调,不由引人联想起爆红一时的网剧《隐秘的角落》里那首著名的“恐怖童谣”《小白船》,发散着谜之怪丽。
  小说随意写來,有些散漫为之,下笔却每每精准到位,环环相扣。一些可资抵达真相的零散信息于无意中渐次浮现,既波澜不惊,又暗流汹涌。如哥哥死前一星期给“我”打电话,说他手机坏了,想买新的又舍不得,正是这一闲笔式的细节,为他之后的身亡埋下伏笔。而当“我”与迟超渐渐交心,师兄发来一条“注意安全”的微信时,“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排斥看见这四个字”,饶具层次感地写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动。
  曾坐牢三年的迟超,到了哪里都感慨“还是东北好”,这种固执的家园情结,实为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特殊的经历练就了他的厚脸皮,而其内心仍葆有善念,骨子里仍是不泯的单纯、热情与自尊。不在乎的表象下,他渴望爱,渴望沟通,渴望交流。没有沦为垃圾人的迟超,身上不乏良好的自我感觉:“其实我是你们戏词里唱的劫富济贫那种”。两人终于在地铁分手,临别时,迟超忽然触景生情地披露——当年他被抓前两天,朋友说他的手机已被警察追踪,为求脱身,“那时候我路过一古城墙,正施工,我随手就把手机扔沙坑里了。”小说进展至此,可谓灵光乍现石破天惊,猝不及防间,让一切漫漶的线索蓦然清晰,让所有断裂的链条全部接通,如同榫卯的契合,不着痕迹。读者通过简单的脑补,即可轻松获取“我”哥哥意外身亡的真相:正在做工的哥哥看到沙坑里突然多出一部手机,便本能地跳下去取,结果这天降的馅饼害了他,而往工地沙坑里扔手机的迟超,则成为让哥哥死于非命的间接杀手。
  如是,《西行》在漫不经心的人物对话中,打捞起一条忽明忽暗的线索,当其彻底浮出水面,顿然还原了关于哥哥死亡的一切,困扰许久的疑云得以驱散,“我”也于不期然间解开心结,真切领略到那只看不见的命运巨手的吊诡与莫测。人生如梦,世事如戏,“我”由此变得彻悟,一切似乎都可以释然、可以放下了。这诚为一种自我救赎和精神解脱。
  《西行》在有限的容量里,见出构思的精巧和布局的用心。小说结尾,“哥这辈子没干过好事儿,这是第一次。”迟超话里有话地说。“我冲他笑了笑,下了地铁。”然后,“地铁开走了。”收场如此简洁利落,内里多少的惊心动魄,统统化为风轻云淡。作者称得上是抖包袱的高手,可以说,小说以娴熟的语感和沉潜的体验,有效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隔离,疏远和警惕,以及交汇与融合,尤其深入触及并解析了边缘人和底层人的心态。作者笔下的“我”、迟超,还有一出场即成过去式的“我”哥哥,这些整天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人们,一个个活得灰头土脸,索然无味。但,纵然身处泥泞,他们依然仰望星空,心向光明,满怀对个体有限前程的热切憧憬。
  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其他文献
我同样不擅长的,还有天气  我没有掌握,一个女人该有的本事  那紫色是我自身的  一枚猪肉在着色前,便已经有了我相  当然我还有很多句子,很多新的句子,沒有诞生  像刚落在地上的香椿树种子  但我有时更像那枚古旧的月亮  并不排斥被他们所鄙夷的浪漫  那些春天的花  总在不知不觉时盛放  又总在不知不觉时凋谢
期刊
你有锦绣江山,万里绸缎  但我只赞扬  南国的一方黑土  我曾熱衷的所有理想  是一些粮食和水井  空谷喧哗,风声寂静  百灵鸟的歌声,向着妇人和小孩  抛洒敬意  从前,父亲藏在云朵里的那封信  是我握在手中的这首诗  在荞麦边的沙漏中  无限散开、蔓延
期刊
沿着暴风的荒莽,审视  两岸猿聲被一阵浪潮消解  我手攥岩石,在护栏外  用语言的榴弹制造废墟  知己知彼,挡箭牌的内伤  拒绝在春天抢救自己  既然已经发生,大可不必  对树叶的战栗精准报复  你可知道,气候的底牌  比礁石的小秘密更难做减法  就连大海上,码头的意志  也不止一次成为落单的遗嘱  当我破解野鹅的秘密  谁还会给大地亲切的问候  灰尘的多少与信仰无关  面对黄沙,白昼亦可入药  
期刊
名家导读  约翰·厄普代克说纳博科夫“以其丰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独树一帜,这在美国文学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我相信纳博科夫在二十世纪阔大的世界文学版图中也是独自成峰、卓然而空前的。他是一位令人目眩的现代主义大师,一位高傲的移民,一个“没落的贵族”,同时也是一位国际顶尖的鳞翅目昆虫(蝴蝶与飞蛾)学家。  弗拉基米爾·纳博科夫惊世骇俗的小说《洛丽塔》的诞生,在事实上改变了美国文学的版图。“
期刊
隔阂  他们来来去去  也不关门  他们就这么把门关上了  以为我也关上了门  其实我希望他们打开我的门  但半分钟过去了  没有  一分钟过去了  没有  我们在各自的体积里分别爆炸他手捧一颗心  下雨  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年前  他手捧一颗心  交换  你眼中的一滴泪珠黑暗的补丁  我注定是个失败的人  这是我在阳光灿烂的下午  所能想到的唯一  让我觉得成功的事  男人、香奈儿、绝对伏特加
期刊
宽容比苛责更有力量  一天晚上,有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放着一张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遵守寺规,偷偷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一边想着,一边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果然,不一会儿有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禅师的背脊下到了院子里。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猛然发觉踩的不是椅子,而是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禅师不但没有厉声斥责他,反而平和地说:“夜深太凉,快去多穿点衣服。”小和尚感
期刊
您是《百家讲坛》第一位80后主讲人,走上讲坛时有压力吗?如何缓解释放压力?  唐博:对于上《百家讲坛》本身,我没多大压力。因为以前当过中学老师,有比较丰富的讲台经验,多年前也在央视当过嘉宾,有一些镜头感。其次,讲述的主题“清案探秘”是我跟编导反复研讨出来的题目,我本人又是学清史出身,在专业上驾轻就熟。  不过,如果说一点压力没有,也不尽然。录制节目的时候,还是有两方面压力:一是现场没有观众,没法像
期刊
我习惯背着手散步,顺着河流走  從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  这是被安排好的牵引  水泥路有些裂痕,右手边是  挂着一些亮片的坟墓,在反着光  天边在渗血,有很多种鸟叫落下  象征着好事或者坏事一起落下  多么适合思考啊  但思考是悲伤的  跟随一种指引,穿过火车隧道  穿过收割后的田野,在一个  陌生的地方,光线不足的小卖部里  看见一个穿绿色裙子的少女  记不清走了多久,只记得我  穿过了很多河
期刊
父亲羸弱、纤瘦、谦卑、大字不识四个(仅认得他那三个尊贵的姓名),卑微得如同一颗浮尘,可他就像座丰碑,永远耸立在我心中。  —— 题记一  我年幼时,恰值三年自然灾害,也是爱调皮捣蛋的阶段,不但吃饭不安稳,里一半外一半,满地饭粒,四处狼藉,还经常剩饭。每每那时,父亲都会板着脸严厉训斥我:“你看看自己是怎么吃饭的?胜如抛梁(旧时建房上梁时需向四周抛洒糖果花生之类,以示喜庆。此处为父亲原话,意为满地撒)
期刊
虎踞龙盘两千载,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崛起于金陵,六朝古都尽显文坛王气。  ——题记文起金陵  167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太阳远得让人可以眯起眼睛观日。几匹跛驴瘦马,吱吱嘎嘎地拖着双轮车,渐渐将留稼村颠簸得无影无踪。车上的大人开始打盹,只有一个六岁孩子依旧瞪大好奇的双眼,盯着帘外陌生的世界。驴车嘎吱一震,枯叶沾着寒风追了上来。  这个孩子便是方苞(1668—1749),字灵皋,晚号望溪。若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