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对“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进行探索和教学改革中发现:知识理论不适应具体学情;技能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教学方法手段不适应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学习效果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很多院校开始对“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进行探索和教学改革,但在改革和实践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知识不适应具体学情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是针对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与建筑工程技术相近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是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相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建筑结构受力分析、设计简单构件和结构识图能力。“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侧重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用性差,学习难度大。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厌学严重及就业岗位需求,应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不能简单将建筑力学知识和建筑结构知识罗列在一起,应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适当删减过难且对职业岗位工作无实际意义的知识点。
二、技能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的技能培养多侧重于烦琐的力学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如力法、位移法的计算、钢筋混凝土大小偏心受压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相关计算等,甚至课程的实训内容为设计一幢建筑物。那么课程教学中设计的技能训练是否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就值得我们思考。若教师辛苦设计的这些能力培养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需求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故在教学内容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的能力目标也应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教学手段不适应学生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采用原始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学习,势必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1. 知识难点多,学生普遍厌学
力学部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两部分难点多,尽管很多教师想尽办法减少难点、降低難度,但学生依然是一提计算就退缩甚至放弃,缺乏自信和学习兴趣。
2. 知识枯燥,学生不愿意学
力学部分的学习多以计算为主,而且很难联系实际,且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钢筋构造部分知识琐碎、枯燥,若仍采用讲授法,学生因缺乏兴趣很难听进去。这样学生就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渐演化为不愿意学甚至厌学。
3. 看不懂图,学生学不会
结构识图部分,尤其是框架结构识图部分,学生因缺乏空间感,难以想象钢筋位置,不理解配筋意图,靠死记硬背学习配筋要求和识图知识,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迷茫,越学越不爱学,甚至学不会,记住的规范条文也不会用。
面对以上教学问题,不难发现,原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吸引学生注意,不能让其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将知识点融入具体工程情景中,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入多媒体、BIM、仿真模拟等。
四、课程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学习效果评价
“一卷”式考核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准确、全面地评价学习效果。现代教学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目标,还有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考核评价就是对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评价。卷面考核的方式适用于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检验,而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则需要具体的实际操作来检验。对于本门课程若仅靠一张卷来检验,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片面的、不精准的。如本课程中的识图部分,仅凭试卷只能检验一部分识图知识和能力,对于钢筋的摆放等无法通过卷面进行考核评价,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真实、准确、全面的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亦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诸多问题,为提升教学效果,应积极应对,教学内容方面应适当选取理论知识,满足“适用”“够用”,同时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加入新工艺、新方法、新内容,以适应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努力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计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建立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核知识掌握、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四位一体的‘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ZCY188)。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很多院校开始对“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进行探索和教学改革,但在改革和实践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知识不适应具体学情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是针对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与建筑工程技术相近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是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相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建筑结构受力分析、设计简单构件和结构识图能力。“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侧重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用性差,学习难度大。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厌学严重及就业岗位需求,应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不能简单将建筑力学知识和建筑结构知识罗列在一起,应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适当删减过难且对职业岗位工作无实际意义的知识点。
二、技能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的技能培养多侧重于烦琐的力学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如力法、位移法的计算、钢筋混凝土大小偏心受压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相关计算等,甚至课程的实训内容为设计一幢建筑物。那么课程教学中设计的技能训练是否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就值得我们思考。若教师辛苦设计的这些能力培养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需求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故在教学内容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的能力目标也应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教学手段不适应学生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采用原始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学习,势必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1. 知识难点多,学生普遍厌学
力学部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两部分难点多,尽管很多教师想尽办法减少难点、降低難度,但学生依然是一提计算就退缩甚至放弃,缺乏自信和学习兴趣。
2. 知识枯燥,学生不愿意学
力学部分的学习多以计算为主,而且很难联系实际,且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钢筋构造部分知识琐碎、枯燥,若仍采用讲授法,学生因缺乏兴趣很难听进去。这样学生就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渐演化为不愿意学甚至厌学。
3. 看不懂图,学生学不会
结构识图部分,尤其是框架结构识图部分,学生因缺乏空间感,难以想象钢筋位置,不理解配筋意图,靠死记硬背学习配筋要求和识图知识,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迷茫,越学越不爱学,甚至学不会,记住的规范条文也不会用。
面对以上教学问题,不难发现,原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吸引学生注意,不能让其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将知识点融入具体工程情景中,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入多媒体、BIM、仿真模拟等。
四、课程考核方法不适应现代学习效果评价
“一卷”式考核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准确、全面地评价学习效果。现代教学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目标,还有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考核评价就是对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评价。卷面考核的方式适用于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检验,而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则需要具体的实际操作来检验。对于本门课程若仅靠一张卷来检验,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片面的、不精准的。如本课程中的识图部分,仅凭试卷只能检验一部分识图知识和能力,对于钢筋的摆放等无法通过卷面进行考核评价,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真实、准确、全面的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亦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诸多问题,为提升教学效果,应积极应对,教学内容方面应适当选取理论知识,满足“适用”“够用”,同时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加入新工艺、新方法、新内容,以适应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努力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计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建立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核知识掌握、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合作能力等,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四位一体的‘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ZCY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