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中的情境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语文中的情境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情境教学的特征,并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语文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1]。
  1、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情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境”指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地活动于其间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阅读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思考环境。它们都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是富有教育内涵、充满美感的、洋溢着智慧和乐趣的空间。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虚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它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培育人文精神[2]。
  2、情境教学的特征
  2.1创设的情境富有真切感
  这一特征主要是要求创设的情境能与文本提供的意境神韵相似,能让学生想见和意会。人的认识不是从零开始的,中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基础,即有不少的认知经验。这些己有的认知经验,就以不同的图式储藏在头脑中,是为认知的“前结构”。当形象的事物作为某种图式出现时,就一下子引起头脑中原有图式的复活,接通了神经的暂时联系,新知与旧知立即同化、顺应,人的感知也就直接产生了。情境教学用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境似”并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的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2.2创设的情境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不强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冷冰冰的情感,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情感性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关键,只有让教学充满爱,我们的学生才会在爱中学习,在爱中成长。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才真正属于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传情的情境教学也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创设特定的“境”,目的是诱发学生的“情”。在特定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真挚的爱国情、师情、友情、亲情,理解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从而领悟到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做怎样的人,如何为祖国做贡献等等。情境教学就是利用课文中美的情境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发现语文之趣、文之美、语文之真,从而学做真事、学做真人。在美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
  2.3创设的情境富有想象力
  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因为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像的契機。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像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像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在这样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自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起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彩翼在飞……刹那间,这一切有如开闸的洪水奔腾涌现,一系列智能的开窍效应联翩而至。
  3、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
  3.1注重情境的问题性,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学习活动同样需要学习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3.2注重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行为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思维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思维的火花是难于进发出来的。钟启泉教授明确指出:“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就没有对话者的真正自由,就没有对话;没有民主的精神氛围,也谈不上对话。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学习、易于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3.3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学习思维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余地。
  4、结论
  总之,情境的设置不是简单的事情,它给我们留下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不同文体创设情境教学中的“情”与“境”也就容易而且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晓红主编.新课堂初中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学困生”。一般说来,他们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某种弊端及周边不良环境的熏染,或自身的弱点等多种而复杂的原因,使他们学习效果低下,不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要求,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但小学生可塑性强,只要教育得法、学困生,特别是语文科中的"学困生"是完全能够转化的。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被称之为“学
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这就是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随即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它改变了原先的那种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收效甚微的教学状况。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一、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内容  所谓“注重内容”是指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课文,理解中心。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
期刊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致力于解决当前语文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课唤不起学生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学淡漠人文光辉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诗化课堂来追寻诗意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语文素质培养。  二、实施措施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所倡导的,是一种绿色、诗性语文的回归。  “动态”是理念,在于三个开放:开放教材资源,灵活使用教材,注重现生成资源的利用;
期刊
了解沙培林膀胱内灌注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安全性.结论:该研究从测定灌注沙培林前后尿中IL-2、TNF-a分泌水平得出结论:1.沙培林在膀胱灌注后能有效地激活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学生文言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较弱,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使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陷入了艰难的困境。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更多的是文言文课程教学层面的问题。要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关联阅读,交融赏析,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加强训练。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途径有效性思考  引言  中
目的:通过向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CMs裂解液和与CMs共培养两种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观察心肌微环境对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并与肌细胞诱导分化剂5-aza比较.结论:本研究通过细
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达到更大的实效。这种责任心的驱使,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在黑暗中摸索,但毕竟有所经历,经历就是财富。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三点看法:  一、适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
期刊
  本文对多发家系精神分裂症染色体候选区域的连锁分析进行了研究。文章在湖南永州和娄底收集到两个汉族精神分裂症多发家系,选择候选染色体区域的微卫星标志,对两个家系进行
摘要:我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打造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也就是教师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学会高效自主的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高效学习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