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带着太多的功利的思想和目的。一上阅读就是直接与中考接轨,字词句篇标,样样涉及,面面俱到。
或许语文老师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忍耐心,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静心读书,自我感悟,而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后便直奔主题——做阅读题,偶有貌似不做阅读题,设计成其他的形式,其实质仍然是指向阅读技巧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如此的功利。
其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对话的前提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一、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我们听过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上,我们大多听到了一些精彩的表演课,看似热热闹闹,形式一片大好,其实有好多的公开课只是哗众取宠,浮光掠影。我比较欣赏那些让学生的内心能够静下来的语文课堂。静心思考,积极探讨,认真读书,扎扎实实。
记得听过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老师的语文课,很实在,很有语文味,最主要的是接地气,可操作性很强。记得那次赵老师执教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赵老师的课堂设计就是以读促教,以诵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开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遍不行,两遍、三遍,最终能够读熟为止,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自己阅读读后的感受。没有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实效很大。所有离开了反复诵读的语文课,都是架空分析,是空中楼阁。只有把诵读落实,塌下心来读,不为任何的功利心,才能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真正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细读品味,走进文本
新课标指出,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看出,课标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何阅读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教学的要求体现了细读与体验,提示了叙事性课文适宜运用体验式阅读。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倡导:“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的蕴蓄”,这不就是细读、美读吗?他所倡导美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它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出类”,这不就是体验吗?细读与体验,是叶老倡导的阅读方法。
通过细读、美读,在朗读中品味,阅读与文本相得益彰,在不知不觉间,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三、跳出文本,心灵对话
其实,真正摒弃阅读的功利性也不难,那就是在语文阅读中倡导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我比较欣赏,哪些话语写出了我的内心?②与作者对话: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作者又在想些什么?③与编者对话:如“编写者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这一组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意图表现生活中的哪些热点问题。当然对话的基础就是充分的自读,在读的过程中就会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会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那阅读对话的呈现形式是怎样的呢?我曾经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有过点滴的尝试。
(1)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巩固阅读效果的好方法。其实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作者的面对面的心灵交谈。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概括、读书心得等。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的成效如何,最终反映在写上,这也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要求当堂成文,把读书笔记中的精品,做精致的深加工、再创造,力争使其成为像模像样的作品。再把它写到周记、随笔中去,写的好的推荐到校报、校刊发表。为了有好的效果我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也小试牛刀,亲自“下水”,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以下是我的几次与学生一起当堂完成的阅读感悟。
父爱,血浓于水的亲情:亲情无声,但却是血浓于水的结晶。父爱无形,但却又如影随形,父亲的严厉\呵责\宠爱\呵护,曾经伴我左右,陪我成长。斯人已逝,情谊永远。唯有这深重无比、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深深地印刻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伴着生活的苦痛,我慢慢地学会了长大。——《爸爸的花儿落了》。
追梦:未名湖畔,清华学堂,荷塘之滨,博雅塔下。哪一个曾寄托着你的梦想?豆蔻年华,飞扬青春。年轻的你是否在心中种植下一个五彩斑斓的梦?追梦吧,为了梦想而奋斗,才会绽放灿烂笑容。愿你乘着你的不系之舟,撷取生活中最灿烂的珍珠,成就你的美好未来。——《十三岁的际遇》。
(2)举办读书交流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辩论、交流等形式互通有无,交流读书所得。那就是同学与同学共同的就阅读的文本做多维的对话了。
学生写了作文《快乐》之后,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写道:“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态度,实际上,快乐也是一种习惯。当你用快乐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要面对的种种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不是吗?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工作也是一种快乐。朋友,试着去快乐地享受每一天吧,快乐无处不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与学生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呢?另外,阅读体味也可以用手抄报、ppt等多种形式精彩呈现。
追本溯源,殊途同归。不要花架子,不要假大空。阅读就是真正阅读,倡导对话。心灵与心灵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诚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如我们所愿,厚积薄发,不断提高!
或许语文老师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和忍耐心,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静心读书,自我感悟,而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后便直奔主题——做阅读题,偶有貌似不做阅读题,设计成其他的形式,其实质仍然是指向阅读技巧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如此的功利。
其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对话的前提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一、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我们听过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上,我们大多听到了一些精彩的表演课,看似热热闹闹,形式一片大好,其实有好多的公开课只是哗众取宠,浮光掠影。我比较欣赏那些让学生的内心能够静下来的语文课堂。静心思考,积极探讨,认真读书,扎扎实实。
记得听过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老师的语文课,很实在,很有语文味,最主要的是接地气,可操作性很强。记得那次赵老师执教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赵老师的课堂设计就是以读促教,以诵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开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遍不行,两遍、三遍,最终能够读熟为止,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自己阅读读后的感受。没有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实效很大。所有离开了反复诵读的语文课,都是架空分析,是空中楼阁。只有把诵读落实,塌下心来读,不为任何的功利心,才能真正走进文字的世界,真正感知文本的内容。
二、细读品味,走进文本
新课标指出,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看出,课标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何阅读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教学的要求体现了细读与体验,提示了叙事性课文适宜运用体验式阅读。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倡导:“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的蕴蓄”,这不就是细读、美读吗?他所倡导美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它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出类”,这不就是体验吗?细读与体验,是叶老倡导的阅读方法。
通过细读、美读,在朗读中品味,阅读与文本相得益彰,在不知不觉间,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三、跳出文本,心灵对话
其实,真正摒弃阅读的功利性也不难,那就是在语文阅读中倡导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我比较欣赏,哪些话语写出了我的内心?②与作者对话: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作者又在想些什么?③与编者对话:如“编写者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这一组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意图表现生活中的哪些热点问题。当然对话的基础就是充分的自读,在读的过程中就会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就会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那阅读对话的呈现形式是怎样的呢?我曾经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有过点滴的尝试。
(1)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巩固阅读效果的好方法。其实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作者的面对面的心灵交谈。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概括、读书心得等。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的成效如何,最终反映在写上,这也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要求当堂成文,把读书笔记中的精品,做精致的深加工、再创造,力争使其成为像模像样的作品。再把它写到周记、随笔中去,写的好的推荐到校报、校刊发表。为了有好的效果我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也小试牛刀,亲自“下水”,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以下是我的几次与学生一起当堂完成的阅读感悟。
父爱,血浓于水的亲情:亲情无声,但却是血浓于水的结晶。父爱无形,但却又如影随形,父亲的严厉\呵责\宠爱\呵护,曾经伴我左右,陪我成长。斯人已逝,情谊永远。唯有这深重无比、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深深地印刻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伴着生活的苦痛,我慢慢地学会了长大。——《爸爸的花儿落了》。
追梦:未名湖畔,清华学堂,荷塘之滨,博雅塔下。哪一个曾寄托着你的梦想?豆蔻年华,飞扬青春。年轻的你是否在心中种植下一个五彩斑斓的梦?追梦吧,为了梦想而奋斗,才会绽放灿烂笑容。愿你乘着你的不系之舟,撷取生活中最灿烂的珍珠,成就你的美好未来。——《十三岁的际遇》。
(2)举办读书交流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辩论、交流等形式互通有无,交流读书所得。那就是同学与同学共同的就阅读的文本做多维的对话了。
学生写了作文《快乐》之后,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写道:“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态度,实际上,快乐也是一种习惯。当你用快乐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要面对的种种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不是吗?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工作也是一种快乐。朋友,试着去快乐地享受每一天吧,快乐无处不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与学生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呢?另外,阅读体味也可以用手抄报、ppt等多种形式精彩呈现。
追本溯源,殊途同归。不要花架子,不要假大空。阅读就是真正阅读,倡导对话。心灵与心灵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诚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如我们所愿,厚积薄发,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