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评价可方便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效果等的需求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作者在硕士阶段所选修的课程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以期为课程改革和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16-02
1 引言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1] [5]。它是系统工程理论中一种典型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AHP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2]。层次分析法的出现给决策者解决那些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使它的应用几乎涉及任何科学领域。AHP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二是因素两两比较评分和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各判断矩阵权重、排序,并做一致性检验;四是计算综合总评分[2]。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涉及到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其质量难以度量。AHP方法对这样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基本情况,而且能使评价课程的指标体系定量化,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现实意义。
2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AHP模型
2.1 评价单元。作者选择了硕士学习阶段的7门课程,作为实例。这些课程分别为:
2.1.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1.2 综合英语
2.1.3 接口技术
2.1.4 工程计算方法
2.1.5 现代控制理论
2.1.6 机器人学
2.1.7 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
将上述7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单元,利用AHP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量化依据。
2.2 模型的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问题,它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根据个人的理解将其主要因素归结为4大方面9个因素[3]。为使各因素之间关系清晰易读,建立了图1所示的递阶层次分析模型。
目标层为第一层课程教学质量。准则层为第二层,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效果。子准则层为第三层共9项指标。方案层为第四层,包括修读的7门课程,即上述中所确定的评价单元。建立各层之间的关联关系。
3 判断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
3.1 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各元素针对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建立起同一层任意二个元素之间评比的数据矩阵,判断通过引入1-9个标度(见表1)。这些数字是根据人们进行定性分析的直觉和判断力确定的[1] [4]。
3.2 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构造第二层相对于第一层A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计算的过程用AHP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可以通过聘请多位专家分别给出结果,然后取其众数作为一致的意见。同理,构建各指标相对于B1、B2、B3、B4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用AHP计算软件来完成。
依此类推,构建各课程相对于C1、C2、C3、C4、C5、C6、C7、C8、C9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总排序和总一致性检验,第四层相对于第一层的权重。得到如下总表(见表2)。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也可以根据每一项评价指标直接给评价对象打分,然后按上述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最后给出总排序。
4 结语
通过上述模型的建立和计算,修读的7门课程综合评价的总排序为:1)机器人学;2)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3)综合英语;4、工程计算方法;5)接口技术;6)现代控制理论;7)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其中“机器人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思考(C4)、提高学习兴趣(C8)和提高学生能力(C9)。“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精心备课(C1)、敬业勤勉(C3)和充分利用实例(C6)。“综合英语”课程在精心备课(C1)和提高学习兴趣(C8)上稍显优势。其他课程各有千秋,但没有非常突出的优势。由此可见,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因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有所侧重。
课程评价就是指对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换句话讲,课程评价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以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行为过程。大学的课程教学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实践活动的评价,既不能像商业评价那样以顾客意见为准,也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需求,又保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切实发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提高课程教学 质量的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针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法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科学的定量手段刻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了原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了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
总之,通过AHP方法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合实际课程为案例,希望对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意义。该评价体系给出了如何将评价的定性描述转为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且这一算法较为简单,具有一般性,因此可以推广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很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 陈赟,唐仁春,张凤明.AHP法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中国高教研究,2005(7):9-11.
[3] 杨萍.AHP法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2):32-34.
[4]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美].T.L.萨蒂著,许树柏等译.层次分析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16-02
1 引言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1] [5]。它是系统工程理论中一种典型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AHP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2]。层次分析法的出现给决策者解决那些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使它的应用几乎涉及任何科学领域。AHP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二是因素两两比较评分和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各判断矩阵权重、排序,并做一致性检验;四是计算综合总评分[2]。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涉及到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其质量难以度量。AHP方法对这样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基本情况,而且能使评价课程的指标体系定量化,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现实意义。
2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AHP模型
2.1 评价单元。作者选择了硕士学习阶段的7门课程,作为实例。这些课程分别为:
2.1.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1.2 综合英语
2.1.3 接口技术
2.1.4 工程计算方法
2.1.5 现代控制理论
2.1.6 机器人学
2.1.7 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
将上述7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单元,利用AHP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量化依据。
2.2 模型的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问题,它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根据个人的理解将其主要因素归结为4大方面9个因素[3]。为使各因素之间关系清晰易读,建立了图1所示的递阶层次分析模型。
目标层为第一层课程教学质量。准则层为第二层,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课程效果。子准则层为第三层共9项指标。方案层为第四层,包括修读的7门课程,即上述中所确定的评价单元。建立各层之间的关联关系。
3 判断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
3.1 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各元素针对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建立起同一层任意二个元素之间评比的数据矩阵,判断通过引入1-9个标度(见表1)。这些数字是根据人们进行定性分析的直觉和判断力确定的[1] [4]。
3.2 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构造第二层相对于第一层A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的结果。计算的过程用AHP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可以通过聘请多位专家分别给出结果,然后取其众数作为一致的意见。同理,构建各指标相对于B1、B2、B3、B4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用AHP计算软件来完成。
依此类推,构建各课程相对于C1、C2、C3、C4、C5、C6、C7、C8、C9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总排序和总一致性检验,第四层相对于第一层的权重。得到如下总表(见表2)。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也可以根据每一项评价指标直接给评价对象打分,然后按上述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分,最后给出总排序。
4 结语
通过上述模型的建立和计算,修读的7门课程综合评价的总排序为:1)机器人学;2)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3)综合英语;4、工程计算方法;5)接口技术;6)现代控制理论;7)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其中“机器人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思考(C4)、提高学习兴趣(C8)和提高学生能力(C9)。“机器人控制及传感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精心备课(C1)、敬业勤勉(C3)和充分利用实例(C6)。“综合英语”课程在精心备课(C1)和提高学习兴趣(C8)上稍显优势。其他课程各有千秋,但没有非常突出的优势。由此可见,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因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有所侧重。
课程评价就是指对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换句话讲,课程评价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以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行为过程。大学的课程教学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实践活动的评价,既不能像商业评价那样以顾客意见为准,也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需求,又保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切实发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提高课程教学 质量的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针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法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科学的定量手段刻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了原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了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
总之,通过AHP方法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合实际课程为案例,希望对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意义。该评价体系给出了如何将评价的定性描述转为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且这一算法较为简单,具有一般性,因此可以推广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很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 陈赟,唐仁春,张凤明.AHP法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中国高教研究,2005(7):9-11.
[3] 杨萍.AHP法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2):32-34.
[4]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美].T.L.萨蒂著,许树柏等译.层次分析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