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668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探究过程的起点,一个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探究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体现、学生的素养能否得到培养。所以探究问题的优化设计显得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探究问题;优化设计;科学教学
  
  当前,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教师通过提问激疑、激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相关能力也得以培养。科学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所包括六个要素是: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六要素可以看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探究过程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模式课堂十分吻合了科学课标要求。那么怎么来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探究问题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一个探究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学生的素养能否得到培养和发展。本人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进行了多次尝试,有以下几点感触,仅供参考。
  一、难易适中,巧设疑问
  问题太容易,学生往往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激发不了他们的斗志。而问题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正如“摘苹果原理”中所描述的,垂手可得的或者根本勾不着的苹果不会产生占有的欲望,而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苹果最易勾起人对它的欲望。因此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在教学《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提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因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学生一时是很难解决的。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是了解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给它的力是压力,而不是浮力。所以我先设计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受力分析,然后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及合力的原理这两个问题,最后让学生很自然地分析出浮力实际上是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合力的这个结论。这样学生系统地理解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也让学生巩固了浮力与液体压力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能用理论证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结果是学生对浮力问题的综合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二、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出的问题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课堂问题设计时,尽可能使问题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在传授生物的生长发育这节内容时,我首先就设计了“鸡蛋是一个细胞还是多个细胞”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平时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想过,有点突然。再说对他们来说觉得细胞应该是很小的,不会有鸡蛋那么大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显得很活跃,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通过争论,最后得出二个答案都可能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子是不会分裂的,受精卵是一个生命的起点,只要条件合适,它就会马上分裂,而分裂以后那就不是一个细胞了。
  三、贴近实际,创设情境
  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十分的抽象甚至有点空洞。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在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问题中呈现,才能激发学习者真实的认知需要。一个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这样的情境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具有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它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的学习,而是一种本源性的生存探究。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要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科学内容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如在传授金属的性质时,我例举了一种生活中的电风扇,它的特点是如果人在睡觉时不小心打翻了,它会自动地停止转动,防止意外发生。从这个例子引出了“这种电风扇是怎样设计的”这个问题。其原因是水银是一种液态金属,利用它的导电性及流动性。通过这个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了金属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就具有什么样的用途。这样学生十分重视金属的性质,而且马上去联想它在这方面有什么用途。又如质量与重力这两个概念单独呈现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有时只提供物质质量而让学生作重力的图示等题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直接用质量大小来作力的图示这样的错误。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有人到菜场买菜,为了防止不法商贩短斤缺两,拿了弹簧称去核准,弹簧称是用来测力的,你说这是为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加深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直观形象,注重理解
  科学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许多内容非常抽象,有些现象、特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理解、推理、想象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问题设计如果太深奥、太抽象,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因此一个探究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探究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否深入展开、探究结论是否真实可靠。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重视变无形为有形、变微小看不见的为大颗粒看得见的、变抽象为直观。如本人在传授电流这节内容,用水流、电流来形容电流的形成过程,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容易接受,当讲到电流的大小怎么衡量时,时间限度学生往往要忽略不被注意。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个“人流的大小是怎衡量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量的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有深刻的印象。
  五、小处着眼,易于操作
  课堂问题设计时,决不可以忽视问题的可操作性。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为快的感觉,但尽量不要设计那些虚无缥缈、没有针对性、不着边际的问题。否则,学生听了会不知所措,结果无法开口,根本没有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笔者认为设计的问题着眼点要小,梯度明显,针对性、逻辑性、系统性强。问题的脉络、主题非常明确,学生容易抓得牢,分析得透。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经历科学、理解科学,在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过程中使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和拓展。
  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究、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模式,问题始终贯穿整个过程。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问题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日益体现。本人对问题模式课堂的尝试还处于初级阶段,问题的提出主要由老师来负责,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问题设计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课堂问题会越来越优化,问题模式的课堂教学会遍地开花,我们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与新课改“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历史课堂教
【正】"金属与酸"的图像题是九年级化学的难点,也是中考热点,不少同学因抓不住反应的实质而常造成差错。此类题既涉及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判断、制取氢气质量多少的比较,又
2005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发生的因素.方法:分析158例胎膜早破孕妇中发生难产和新生儿窒息的例数,随机抽取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健康孕妇158例作对照.结果:观察组158例胎膜早破孕妇发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等纷纷推出各类移动金融应用,面向不同的人群与场景,提
目的:研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探讨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97例进行心理分析前提下,进行疑虑护理、认知护理、行为护理,并在术中
以国内某大型供水工程为背景,研究淡水壳菜污损体系的代谢物、对水质影响与附着机理,并分析其对输水建筑物的侵蚀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主要代谢产物为
【正】亲爱的师弟师妹们,此时的你们内心或许充满了紧张和不安,抑或是感到焦虑和无助。其实,不用害怕,更不必慌张,中考并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你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中
期刊
随着企业数据和IT资源不断集中,风险也相应集.中,为减少或消除停机对业务可用性造成的影响,金融企业一般会按照“两地三中心”模式建设数据中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大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一浪高过一浪。在教改中,一大批成功经验对当前语文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