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韬让设计回到生活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韬的故乡在宁化,是闽赣交界的一个小县城,从厦门开车回宁化大约四五个小时。杨韬说会选择定居在厦门,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家近。
  十年前杨韬从中国美院毕业,他没有选择留在杭州或上海,而是来到了厦门。抛开家乡的因素,作为设计师,当时的厦门却不一定是最适合生存的土壤。但总结过去十年在厦门的生活,杨韬说的最多的是厦门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设计”这件事,也让他从浮躁中抽身,让设计能回归到真正的生活本身。
  杨韬在对话中喜欢用节点来标记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他来说,2003年到厦门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2003年之前,他是一个凭一己之力从小县城冲入名校的毛头小伙儿。之后来到厦门,他才开始慢慢在不断改变的生活中学会什么才是真正的“设计”。
  初到厦门的那几年,杨韬主要从事的是平面设计的工作,当时福建的设计行业与国内的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传递还不像今天这般方便快捷,许多前卫的理念很难被接受。特别是在以做生意闻名的闽南一带,每一个生意人都对自己的想法有着绝对的自信。当时的杨韬像每一个才华横溢又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迫不及待地想把在学校接触到的自己认为最好的理念传达给客户,这样的举动让他碰了不少钉子。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阵痛期之后,杨韬的设计工作室慢慢稳定下来。到了第三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进入了瓶颈期,因为平面设计在整个品牌系统中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开始探寻设计如何进行更好的实现。于是他将二维的展示拓展到三维空间,从平面到空间,杨韬实现了他在设计上的一个突破。
  时间再往后推到2010年。在杨韬看来,这一年同样是一个关键的节点。那一年,杨韬的工作室在平面和空间设计上日趋成熟。但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海量的信息让大众审美变得趋同,此时的他认为,无论平面亦或空间设计,在品牌中都只能做到外在的表象,品牌的内核是产品本身,而产品的美,自于设计者对产品使用功能的理解。设计到了当下,应脱出信息过度所带来的视觉表象,回到生活体验。于是进入产品设计领域的想法在他脑中萌生。他选择的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样本——故乡。
  2012年冬天,杨韬把自己在厦门工作室的事情都安顿好,规划了一段长达四个月的返乡旅程。在这之前,他和几个老乡:纪录片导演鬼叔中,艺术家孔德林一起,规划了一个颇具实验性质的展览,他们将这个展览命名为“清明计划”。
  杨韬“清明计划”的部分是从宁化当地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不只是单纯的搜物,同时选择适合当下人生活与市场的物品,进行设计包装,以“涩品”为名,让更多人去使用。除此之外,杨韬还利用宁化的木活字工艺在做一些产品包装,这种在大多数地方绝迹的工艺,其实是一部分人迫切的需求。杨韬还尝试利用玉扣纸的原生态性,来做茶叶或一些与食品有直接接触的包装。“在搜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与各式各样的乡人沟通,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也让我明白该如何退回到物品本质处去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在完成这个并不容易的展览的过程中,杨韬对未来自己的设计的走向越发明晰。
  为了下一步产品设计的计划,杨韬特意在今年搬了工作室。新工作室更多的承载了产品展示的功能,杨韬的“涩品”系列成了工作室展厅的第一批展品,展厅用简单的水泥墙体搭配毛坯,营造出契合产品的乡土情感。在完成了初步对产品功能性的探寻之后,杨韬计划在今年更进一步,在产品的材料方面进行研究,让产品能在功能和材料上得到更好的搭配与衔接。
  当所有人都一窝蜂地涌向厦门开店,做各式各样的创意空间,设计各种旅游纪念品的时候,杨韬从这个日益浮躁的城市氛围中脱身开来,完成了自己在设计之路上的另外一次革命。他关注的是可能只是一把饭勺、一个别针、一个普普通通的碗或盘子。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常用品,成为了杨韬从艺术到商业、使传统对接现代、回归生活的一个着陆点。
  虽然“清明计划”的举办地是在杨韬的老家,但厦门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或许也为杨韬提供了不少养分。这里虽然没有海量的展览,没有大城市爆炸的资讯,也没有足够大的交际平台,但杨韬喜欢厦门的闲适。最初生活在厦门时,他可以随时钻到中山路穿花绕柳的小巷子里,可以随时到鼓浪屿住一晚,隔天再悠悠然晃回岛内。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可以选择避开汹涌的人潮去海边散步吹风。正是在厦门的闲适生活提供了杨韬更多思考的时间,让他在遇见瓶颈时,更多的会回溯自己的生活,在其中找到最熟悉的切入点。
  杨韬说,厦门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可以保持着游离于这座城市之外的姿态探索着设计,但这座城市却依然能够包容自己的存在。这座城市的生活化,在十年前包容着默默无闻的杨韬,让他能够从容地平衡着寻找自己的设计之道。十年后的厦门,依然在用这样的包容,接纳更多的年轻创意人来这里寻找生活。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避暑成为头等大事。春秋时期,宫廷内就建有“冰厨”,至唐宋,避暑纳凉成为皇家宫廷、达官显贵夏季生活的重要内容,清代皇帝则热衷于行宫避暑。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避暑胜地众多,尤以泉州为甚——永春牛姆林、东溪大峡谷、安溪清水岩,德化九日山、岱仙瀑布……且跟随我们的脚步体验帝王御用的那一抹清凉。  生态茶园 蓬莱仙境  线路 龙涓乡——清水岩——志闽生态旅游园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铁观音发
期刊
比黑糖晚一年开业的第六晚咖啡馆,曾经是厦门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它的外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糖的影响——黑糖让第六晚的设计者,后来成为厦门小有名气的手袋品牌“个乐”创始人的黄柏青,看到小咖啡馆的可能。在此之外,第六晚的形态完全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国内最早做民谣歌手、独立乐队现场演出的咖啡馆之一。“当时的我,对咖啡馆其实没有任何的想象,只是想要一个空间。”第六晚所在的百家村,是创始人长贵在厦门最早生
期刊
现在在厦门开一家咖啡馆,根本不是什么值得一说的事情,面积仅130平方公里的厦门岛内,大约分布2000家咖啡馆,换算下来,平均不到100米就有一家咖啡馆,密度超过北京、上海。但十几年前,开一家小咖啡馆,是文艺青年心中遥远的梦想。那个年代厦门也有咖啡馆,不过是上岛咖啡那种商务型的和酒店的咖啡厅——跟客户约在鹭江宾馆喝咖啡谈事情,是80年代厦门生意人的时髦事。  2000年开业,位于厦门大学附近南华路的
期刊
在成为厦门人之后说厦门,本身应该是看不清的。厦门的腔调,可能在于这里的人大多没什么腔调,不拿不捏不装不靠。这里距离政治中心遥远,人们安逸闲适,更愿意把自己的日子在过得好一点的基础上,再好一点。八年前,我来到厦门,待足四年后又到北京工作四年,因贪恋厦门的环境,今夏刚返回鹭岛定居。  初到鹭岛我住在曾厝垵。曾厝垵以它的驳杂与市井,包容接纳了我这个喝黄河水长大的北方佬儿。那时的曾厝垵,房租还便宜,不少曾
期刊
有人曾打趣地说,“十年前的厦门有许多学校,前线广告、黑眼睛城市休闲女包、《搜街》、光合作用。目前活跃在厦门文创领域的诸多设计师、文创工作者,有好些,或长或短在这些地方工作过。”前段时间流传甚广的《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文中提到的“厦门五壮士”之一于静Cotton(mymymy品牌创立者)、上官喆就曾在《搜街》工作。厦门很有名气的商业摄影师许晓东也是从《搜街》出去的。
期刊
贵州青年杨函憬2003年来厦门时,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想象,这种由出了校门就能走到海边的厦门大学所赋予的想象,让他初到厦门时吃尽了苦头。“头两年非常不适应,饮食、生活的节奏,一再让我怀疑自己的选择。而且我一直觉得在厦门,只要走不对路,就会走到其他城市都有的浮躁一面,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就是另外一种。”待静静住下,除了用公共交通,也用走路的方式了解厦门,杨函憬方发现它的好。“第一次走到华新路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期刊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英国作家、诗人J·R·R·托尔金创造了《魔戒》神奇、浩淼、充满想象的中土世界。五十年后,出生于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以故乡的山水和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将这一幻境完美地呈现:宏大、瑰丽、奇幻、神秘……  新西兰有100多处《魔戒》拍摄地,自驾穿行南岛,中土世界的苍远神秘如影片镜头切换展开:皇后镇Kawarau河——护戒远征队离开瑞文戴尔,踏上
期刊
创办于2011年的标旗文化,是近年来国内鲜有的新创立的古典音乐独立厂牌。这家公司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出版了一百多张CD,包括《他们的第九——九位伟大作曲家的第九交响曲》、《炎黄风情》、《村上春树的巡礼之年》(没错,就是贯穿村上春树新书《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李斯特钢琴曲)。用心编译的说明书和创意唱片封面,使得标旗的古典乐唱片有别于国内其他的古典唱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向国外购入版
期刊
万一方是年轻的厦门女孩, 2007年9月进入英国圣马丁学院女装系学习,2010年就凭借女装“工业革命与时尚”获得本科毕业生时装作品发布会的第一名,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生。硕士阶段,她以全额奖学金就读圣马丁学院。在2012的圣马丁MA毕业秀上,万一方闯入在伦敦时装周期间举行的Final Show。后来的万一方在伦敦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工作室。今年四月,万一方带着自己新一季作品出现在上海时装周,得到
期刊
设计师邹迅和梁惊一起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品牌LLANO,这个名字翻译成中文是“大草原”的品牌,是以平民、实穿、易搭配的服装为主。邹迅的家与工作室设立在厦门岛内偏远的五缘湾。在他看来,这样的地理位置,与他的心态几乎一致。这几年,他一直想让自己的设计“逃离厦门”。  邹迅十年前来到厦门读大学时,这座城市的“文艺”、“小清新”氛围已经慢慢形成。大学时期,顶澳仔有着厦门最早一家设计师集合店“沙茶”,独立品牌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