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南市镇兴起于宋,兴盛于明清。由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引出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最后是对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以期江南市镇史今后的研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综述
江南市镇起于宋元,那时已出现临时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即草市。明清时期由于大量农、副产品涌进集市,这些市场逐渐由临时性的草市变为固定的集市,进而发展为市镇。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傅衣凌先生发表了《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范金民教授认为此作可以视为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
一、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回顾与总结
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主要围绕市镇经济而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清市镇的兴起,明清市镇结构、功能、市镇类型等,关于市镇兴起的研究,蒋兆成认为乡镇是沿着村——集市(村市)——镇的途径发展起来的,乡镇的繁荣主要不是建立在自身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附近乡民农副产品或家庭手工业品的交换上。樊树志认为,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陈晓燕认为,很多江南市镇的渊源都可追溯至军事戍镇,而明清以来在江南农村地区形成的市镇网络,都是由于商业市场的因素。
关于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结构研究,如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市镇类型以及市镇在全国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樊树志认为明清江南丝业、绸业、棉业、布业市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营业额最可观。陈学文以湖州府为个案,将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市镇分为手工业专业市镇、商业专业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
二、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
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学者樊树志、王家范、洪焕椿、陈忠平、陈学文、蒋兆成、范金民等都是学术前沿人物,学者们研究风格各有不同,但都颇有建树。
(一)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
明清江南市镇史在市镇经济史方面研究较集中,成果显著。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围绕市镇经济史为主的研究领域
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市镇经济史领域,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市镇的形成和发展,市镇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都与经济因素休戚相关。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经济史进行了研究。
2.中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
明清江南市镇史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为主。中观研究即区域市镇史的研究,如罗仑、夏维中的《明清时代江南运河沿岸市镇初探》。傅衣凌、刘石吉、王家范对江南市镇的研究,学者任放认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属于中观研究,即区域经济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
重比较研究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方法的很大进步。如蒋兆成把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作为典型予以研究,并与西欧城市的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较新颖。唐力行,申浩对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进行了比较,探讨在不同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以及两地市镇的互动关系与发展的差异。
4.历史学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相结合
注重田野调查同样是老一辈明清江南市镇史家治学严谨的体现。如傅衣凌、樊树志等学者,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史的过程中,往往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以田野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来推动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明清江南市镇史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明清江南市镇史虽已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中的不足,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提高。
第一,从研究视域方面看,学者们都集中于市镇的兴起、市镇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而对明清市镇文化史关注不够,忽视了市镇形成过程中的人文要素,这需要在今后的明清市镇史研究中进行拓展。
第二,努力拓宽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范围。市镇经济不仅仅通过市镇的结构和功能等来体现,市镇的风俗嬗变;市镇的建筑风格;民间信仰等等都能很好地透视江南市镇发展及经济结构变迁。
第三,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应关注当代江南市镇的发展情况,将其与明清时期进行对比,分析其人口变化、经济变化、文化变化等,从而提出关于江南市镇文化保护的措施,以期恢复历史场景。
总之,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应该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在广阔的视域中考察市镇的历史和社会。当前我们对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应当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为江南区域史研究创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荷.吴越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蒋兆成.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经济试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1).
[3]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马海燕(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江苏盐城工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古村镇文化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综述
江南市镇起于宋元,那时已出现临时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即草市。明清时期由于大量农、副产品涌进集市,这些市场逐渐由临时性的草市变为固定的集市,进而发展为市镇。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傅衣凌先生发表了《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范金民教授认为此作可以视为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
一、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回顾与总结
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主要围绕市镇经济而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明清市镇的兴起,明清市镇结构、功能、市镇类型等,关于市镇兴起的研究,蒋兆成认为乡镇是沿着村——集市(村市)——镇的途径发展起来的,乡镇的繁荣主要不是建立在自身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附近乡民农副产品或家庭手工业品的交换上。樊树志认为,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陈晓燕认为,很多江南市镇的渊源都可追溯至军事戍镇,而明清以来在江南农村地区形成的市镇网络,都是由于商业市场的因素。
关于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结构研究,如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市镇类型以及市镇在全国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樊树志认为明清江南丝业、绸业、棉业、布业市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营业额最可观。陈学文以湖州府为个案,将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市镇分为手工业专业市镇、商业专业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
二、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与借鉴
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学者樊树志、王家范、洪焕椿、陈忠平、陈学文、蒋兆成、范金民等都是学术前沿人物,学者们研究风格各有不同,但都颇有建树。
(一)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评价
明清江南市镇史在市镇经济史方面研究较集中,成果显著。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围绕市镇经济史为主的研究领域
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市镇经济史领域,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市镇的形成和发展,市镇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都与经济因素休戚相关。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经济史进行了研究。
2.中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
明清江南市镇史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为主。中观研究即区域市镇史的研究,如罗仑、夏维中的《明清时代江南运河沿岸市镇初探》。傅衣凌、刘石吉、王家范对江南市镇的研究,学者任放认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属于中观研究,即区域经济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
重比较研究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方法的很大进步。如蒋兆成把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作为典型予以研究,并与西欧城市的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较新颖。唐力行,申浩对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进行了比较,探讨在不同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以及两地市镇的互动关系与发展的差异。
4.历史学与民族志的田野调查相结合
注重田野调查同样是老一辈明清江南市镇史家治学严谨的体现。如傅衣凌、樊树志等学者,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史的过程中,往往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以田野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来推动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明清江南市镇史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明清江南市镇史虽已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中的不足,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提高。
第一,从研究视域方面看,学者们都集中于市镇的兴起、市镇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而对明清市镇文化史关注不够,忽视了市镇形成过程中的人文要素,这需要在今后的明清市镇史研究中进行拓展。
第二,努力拓宽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范围。市镇经济不仅仅通过市镇的结构和功能等来体现,市镇的风俗嬗变;市镇的建筑风格;民间信仰等等都能很好地透视江南市镇发展及经济结构变迁。
第三,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应关注当代江南市镇的发展情况,将其与明清时期进行对比,分析其人口变化、经济变化、文化变化等,从而提出关于江南市镇文化保护的措施,以期恢复历史场景。
总之,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应该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在广阔的视域中考察市镇的历史和社会。当前我们对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应当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为江南区域史研究创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荷.吴越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蒋兆成.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乡镇经济试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1).
[3]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马海燕(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江苏盐城工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古村镇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