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所在,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本,
  无本之木。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一定程度
  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获得问题的解决,人类不断将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前提。发
  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
  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思维方式,高度评价"问题意识"的
  实用价值。按现代教育问题,事实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就会产生探索的
  心理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
  习,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始终保留在同一个水平,有的问题是正常的设有问题就没有思考,设有思考就
  没有创新。而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只会"学答",丧失做"学问"的能力,"问题意识"太薄弱了,从这个角度
  来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一、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普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单向传输的方式独自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根本不考虑、不顾及
  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这常常会造成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为某一问题没
  有获得及时释疑而影响了接下来其他问题的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不断做题和死记硬背的
  层次上,未能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式,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很难提高。在心态上,学习数学在很多人看来
  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因而数学课便成为他们应付考试的一种"负担",丝毫无乐趣可言。问题意识既没有为
  教师所广泛采用,同时也被甘于现状的学生不断放弃,问题意识的生存土壤缺少必要的养分。
  1、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
  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2、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
  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
  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
  学创新。
  3、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
  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
  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培养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
  总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发展,取决于是否是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具有问题意识的
  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
  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
  生质疑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还是很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爱护学生
  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品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将学生提出的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加以指着,以扼杀
  学生的問题意识,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显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
  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提出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信心
  恰恰是教学中培养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构筑师生
  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和发展
  获得肯定和支持。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有深刻的体验,知识容易遗忘,
  较难形成学习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
  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问题情境设
  计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
  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俗话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自主   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源于学生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教学关键处,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
  生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设计问题情境,不断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
  ,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
  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
  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问得有价值。
  提问要"准"、"活"、"精"。要做到"真正"有疑而问,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而对一些查
  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另外,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并启发其他学生思考解答。
  (3)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
  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
  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
  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4)鼓励"问"的创新。
  A、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教师要大胆重组教材,为学生做表率,要善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
  并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材编者,敢于提出异议。即便是"班门弄斧",又"未尝不可"呢?
  B、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像的翅膀,闪现
  智慧的火花。
  C、积极鼓励与大家有不同观点的学生。①.鼓励学生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②.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
  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交换,可以调动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这种教学,不仅使学
  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浓厚、更主动。
  4、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运用有声语言、无声语言通过即时性评价激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不断增强
  。教师在教学中不论学生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作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这是提高
  學生对问题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有的学
  生所提的问题会偏离教学的轴心,有的问题可能十分幼稚和肤浅。教师对此不能轻易"亮黄牌",应既给予
  肯定表扬,又要适当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积极性,又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所要探索的问
  题上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学生
  有时会提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和好的解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十分到位的表扬鼓励,甚至以学生本人的名字
  去命名他的发现成果。对学生闪出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的及时捕捉,及时展示,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再
  创造、再发现 另外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提
  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
  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
  ,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于先通先生说过,问题就像钩子,有了钩子才能钩到东西,没有问题是不会有创新的。所以,现代学习方
  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敢问--想问--会问--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启发其思维,点燃其智慧火花,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呼唤课堂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  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  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比较枯燥的数学课  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怎样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力  新的
【摘要】初三数学教学除了要教授九年级上、下两册的内容还要复习三年所学的知识,面广量大,知识点  多,综合性大,尤其是今年的课时数比往年减少不少,这就對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时间内全面让学  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能力,提高中考技巧,取得好的成绩,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如  何能把握住中考的脉搏,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我们一直的追求,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做以  下一些探索,以期
【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  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感受数学魅力。谈到数学文化,就要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作  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将阐述一些新视角,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魅力课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以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疾病。MG发病率为8~20/10万人,与某些孟德尔遗传病相当,但发病原因和遗传机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yc下游调节基因4(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4,NDRG4)的表达水平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e
目的:探究高蛋氨酸(Methionine,Met)饮食是否具有血管损害作用及叶酸(Folic)、维生素B12是否具有血管保护作用,通过对饮食中添加了高蛋氨酸后的大鼠体内血硫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
目的:探讨半枝莲提取物野黄芩苷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野黄芩苷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通过MTT比色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  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  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  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初  中数学课堂教学,
学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  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  是一种数学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