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对目标定位理解得不够全面,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对学生只进行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人文精神中包含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中也应包含人文精神。人的素质包含生理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就人文素质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认识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二是正确对待社会。人是社会的一员,人对社会的发展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三是正确对待他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因此需要学会与人相处,要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这是最不容易做到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个正确对待”,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学校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四个正确对待”。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据了解,有部分高职学生日益注重物质享受,不思进取,整日沉溺于网吧,沉醉于恋爱中,学习风气不浓厚。学生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课本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介绍,对课本以外的哲学、历史、地理、科技以及一般性人文常识知之甚少,有文凭却没文化。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表面上好像很客气、相敬如宾,实际上往往是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和激情。行为上我行我素,没有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举止粗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缺失:第一,在价值层面,即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层面,是残缺的;第二,在知识层面,可以说人文知识是“贫血”的;第三,情感是比较淡漠的;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第四,行为举止是不规范的。这应引起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人才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要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基础弱,长期处在教育的边缘位置。最近几年高职教育才有迅猛的发展。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资深的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较差,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以至于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
2.高职生源质量明显降低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的50%集中在高职高专,高职高专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明显下降。使高职高专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不容乐观。
3.高职教育理念上的误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学校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全面素质的培训,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教学内容是这样阐述的: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需、够用”并非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的技术基础,还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以及掌握这一技能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如果对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作不适当的压缩,甚至砍掉,必然削弱了学生的底气,使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某些高职院校有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习惯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的某种添加成分,而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好像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任务,而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四、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是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对高职教育理念理解的误区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观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妨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要走出误区,就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诚然,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教育目标,也是特色。但是,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的高质量人才。职业技术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在都在提倡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提出、1978年修订的普通教育方案,提出五个领域,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他的《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出七个领域,包括语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自然、自我认识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也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制较短,不能过多地设立通识教育的课程,只能抓住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开设一些精要课程。二是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科学教育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后,其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科学教育重点是传授科学知识,80年代以后提出科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科学、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观。所以,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门新的课程——STS课程(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美国有些专家甚至把STS课程称为新的公民课,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的。职业技术院校中的专业教育应该重视STS的理念,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2.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其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砥砺德行、锤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举办人文讲座、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实施美化校园工程,提升环境的文化档次,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素质得到提高。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应认识到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人文精神中包含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中也应包含人文精神。人的素质包含生理和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就人文素质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认识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二是正确对待社会。人是社会的一员,人对社会的发展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三是正确对待他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因此需要学会与人相处,要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这是最不容易做到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个正确对待”,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学校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四个正确对待”。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据了解,有部分高职学生日益注重物质享受,不思进取,整日沉溺于网吧,沉醉于恋爱中,学习风气不浓厚。学生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课本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介绍,对课本以外的哲学、历史、地理、科技以及一般性人文常识知之甚少,有文凭却没文化。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表面上好像很客气、相敬如宾,实际上往往是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和激情。行为上我行我素,没有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举止粗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缺失:第一,在价值层面,即对人生、生命的认识层面,是残缺的;第二,在知识层面,可以说人文知识是“贫血”的;第三,情感是比较淡漠的;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第四,行为举止是不规范的。这应引起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人才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要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基础弱,长期处在教育的边缘位置。最近几年高职教育才有迅猛的发展。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资深的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较差,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以至于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
2.高职生源质量明显降低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的50%集中在高职高专,高职高专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明显下降。使高职高专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不容乐观。
3.高职教育理念上的误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学校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全面素质的培训,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教学内容是这样阐述的: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必需、够用”并非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的技术基础,还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以及掌握这一技能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如果对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作不适当的压缩,甚至砍掉,必然削弱了学生的底气,使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某些高职院校有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习惯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的某种添加成分,而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好像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任务,而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四、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是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对高职教育理念理解的误区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观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妨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要走出误区,就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诚然,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教育目标,也是特色。但是,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的高质量人才。职业技术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在都在提倡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提出、1978年修订的普通教育方案,提出五个领域,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他的《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出七个领域,包括语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自然、自我认识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也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但是因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制较短,不能过多地设立通识教育的课程,只能抓住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开设一些精要课程。二是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科学教育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后,其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科学教育重点是传授科学知识,80年代以后提出科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科学、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观。所以,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门新的课程——STS课程(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美国有些专家甚至把STS课程称为新的公民课,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的。职业技术院校中的专业教育应该重视STS的理念,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2.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其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砥砺德行、锤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举办人文讲座、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实施美化校园工程,提升环境的文化档次,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素质得到提高。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应认识到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