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从国图藏书看企业文化学术研究

来源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图书馆资料库上,键入“企业文化”四个字作索引,整整出现了1134个符合搜索的目标文件。也就是说在国家图书馆里有关企业文化的藏书约有1134种。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列出近25年来各年出版的有关企业文化著述的情况:
  


  书目资料涉及“企业文化”搜索显示中,尚有早于1983年的出版物,有的显然不属于我们所谓“企业文化”范畴的书刊,如:显示有1967年、196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迎接工业企业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等,但是也有较早前的出版物就未敢断定不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述,比如出版于1978年萧述祖主编的《国外经济管理》期刊和出版于1979年的高立胜主编的《社会科学辑刊》即:Social Science Journal,由于没有见到该刊物,就不好妄加评论。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前,即使在“文革”期间,我国在学术信息介绍上还是比较及时和规范的。不仅在科技信息方面,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如此,国外有什么新的思想,新的学术观点都能客观如实报道,更何况已经是1997年和1998年了。其中还有出版于1983年的刘洪林主编的《探索与研究》应当也属于同样情况。
  我们说从1983年始,现代企业文化登陆中国,实际反映在国家图书馆藏书中有关书刊主要还是进口图书。目录中显示的早期几本书籍大多属于“海外中文图书”,它们是:1983年出版的《企业文化》,署名作者(美)甘乃迪,1984年迪尔TE的《塑造企业文化——企业杰出的动力》,署名作者(美)甘乃迪。1984年出版的张丽珍译的日本崎谷哲雄著《丰田奇迹三招》、怀尔德(威尔德)R的《管理大师如是说》即:“How toManage”、日本工藤南海的《企业家的秘书》即:“秘书的ABC”。之后在八十年代里还有:日本坪内寿夫的《自我挑战的企业》——“将帅集”、日本大山梅雄的《解除企业危机的管理秘诀》、葛东莱译的《经营双雄——松下幸之助与坪内寿夫》,以及唐有功主编的期刊《企业活力》。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关企业文化图书的出版有较大增加,值得注目的是企业出版的本企业企业文化图书和企业文化作为教材的图书涌现,如1989年中国的石油基地大庆出版了《大庆油田企业文化词典》、上海经济特区企业文化基金会编的《重振雄风》、特区编的《特区企业文化》、周圣英编的《广东企业文化》等等,他们可能是较早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事实的确如此,以广东为例,他们一直在讲他们的企业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了”(见2004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的《新阶段广东企业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这说明,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中国的许多企业已经重视并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教育界也不示弱,教材方面1989年出版的有张宗源《企业文化概论》、魏承恩的《企业文化概论》,标明在管理学领域,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进入中国高校教育。
  在随后的七八年里,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图书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的增加。笔者认为主要是朱?基任国务院总理期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席卷全国。那时候 有个潜规则,虽然没有成文,却被普遍接受,即:企业不搞下岗就不是改革,下岗的人越多,表明主管企业的官员改革的决心越大、步伐越大,因而改革的功劳也就越大。 “不敢向职工下狠手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的说法盛行一时。那时“用铁面孔、铁心肠、铁榔头砸烂职工的铁饭碗”的说法,多次出现在官员的讲话和经验总结里面。连续多年有关企业文化的图书,没了市场,原因在于当时的做法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大相径庭,企业文化除少数经济效益好的、居垄断性地位的行业外,大部企业忙于搞下岗分流,哪可能再顾及和好意思搞企业文化呢?
  2002年以后,首都图书馆馆藏企业文化图书大量增加,反映了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新一轮的“企业文化热”。 企业文化受到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从各地实践来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工作和精品工程,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内树品牌、外树形象、提升竞争力的法宝。 综观其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占一定比例
  以近年博士论文为例,图书馆馆藏有2003年博士论文11篇,2004年博士论文17篇,2005年博士论文21篇。论文增多反映了企业文化作为学术研究,风起云涌,大有趋之若鹜的样子。事实上各高校企业管理专业普遍设立企业文化课程,有的属于必修课目,人民大学企业文化科目进经济管理学院最早,全国各地企管专业也纷纷设立,以企业文化作为专题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表明企业文化的专业学术队伍在我国已经形成方兴未艾。
  2.企业出书,数量可观
  中国的企业历来把出书视为畏途,以纸为介质,企业一直印刷发行的都是广告和产品说明书,企业文化进入中国企业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下子企业写书、出书达到前所未有程度,尤其在国家的烟草行业,石油化工企业,电力、冶金、煤炭等行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书籍。尤其近几年,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企业普遍开展和谐文化建设。他们有的向社会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的制作成手册供内部员工学习使用;有的专门编辑职工文章展示自身文化形象;还有的形成案例,成为企业发展建设自己文化之经典。企业出书有力证明当前企业文化已经不再是书斋学院的空洞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她已经变成了企业的实践。
  3.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企业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翻译国外名著,介绍一般知识等阶段,已经发展到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之态势。目前,企业文化的研究涉及、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学习型企业问题,人力资源问题,集团管控问题,创新文化问题,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问题,领导干部修养问题,企业文化与安全问题,员工提高素质、跨国企业与企业兼并问题等等。特别是进而探讨建设社会和谐的问题、加强廉政建设问题等更成为热点问题。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全国各行各业都十分注重树立自己的文化理念、文化形象。当前除企业外,不少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教育院校、社团组织也都把建设自己的文化当成重要大事。
  4.学术争论进一步展开
  目前在研究企业文化中各种观点,各种做法纷纷纭纭,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间也开始了激烈的争论,如企业价值观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关系问题,企业文化是否存在落地问题,如何对待我国企业的传统文化和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关系问题等等。王吉鹏的《企业文化热点问题》、华锐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5.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了一些特殊的服务机构
  虽然我国企业经理人制度,经理人市场没有形成,为企业服务的许多中介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可是为企业文化服务的专门实体在广泛建立企业文化中诞生了,且得到一定的发展,这在商品市场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需,是社会分工细化,商品市场细化的具体化的反映。也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涌现了专门人才。所显示的图书中,不少图书是一些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出版的著作,最多的当数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的王吉鹏先生,他署名的书籍有十余种:《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企业文化建设》、《王吉鹏论企业文化建设》、《集团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热点问题》、《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是物实务》、《集团管控》等等不一而足,直至最新的,列为索引目录第一位的出版于2007年的《企业文化重构》。
  我们搜索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的时间是2007年9月8日,中国企业正大踏步走向世界,中国的企业文化必将有更大的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必将更加深入,有关企业文化的图书必将更为繁荣。
其他文献
自从2005年开始,国家电网开始发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6社会责任报告》共77页,26000余字,详细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和2006年实践,分为总经理致辞、公司概况、公司价值观、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展望2007、第三方评论七个部分。下面是报告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企业的定位已经从单纯的
期刊
起源:是大棒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价值观的元素当中,取得长足发展的当首推社会,从四元价值观到七元价值观,也可以归结为社会这一元的深化,它从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概念变得日益清晰,不过,这个日益清晰的过程伴随着多方的争议甚至博弈,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形成定论的部分)有哪些,有争议的有哪些,企业又是如何跟进的,国家电网公司、中海油这样的“央企豪门”(媒介用语)率先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推动企
期刊
整体来说,中国咨询业目前尚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这有数据可以表明:IBM全球咨询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后,摇身变成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2003年收入超过1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的咨询企业目前已超过7000家,咨询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年营业总收入10亿多美元。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工业普查的数据,2005年中国咨询业收入达到503亿元人民币,合折6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咨询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经历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政工部门和政工人员被大幅压缩,专职政工干部越来越少;现有的政工干部人心不稳,纷纷寻找“出路”;政工干部整体上“老龄化”现象严重,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国有企业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现状告急、前景堪忧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部门和岗位设置,主要负责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建国初到现在
期刊
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在企业文化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的另一个名字也许更有分量——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直接隶属于中宣部,有正式编制和经费拨款,是三大机构中官方色彩最为浓郁的一个;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要松散得多,以培训、办会、咨询服务为主,在企业里的影响力呈上升之势;中国企
期刊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审视。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
期刊
在整本书里,到了这一章我们就要收起我们乐观的情绪和称许,拉开批评的架势了。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好的,它带给我们西方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我们可能一时还消化不了,生吞活剥,不能为我所用;企业文化来到中国后的25年里,大小的学会、协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也是好的,他们组织大量论坛、峰会、研究会、评比、授奖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往往带有过于浓厚的商业色彩,毕竟客观上起到了启蒙、交流的
期刊
关于企业文化与员工的话题当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最集中的话题:保护和尊重员工利益:兑现承诺,管理人性化,比如拖欠民工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问题;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流失率,主要是业务骨干、知识员工;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创造性。  我们从中发现,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的有时是主体有时是客体的角色。借用哲学泰斗的经典设问,就是员工对企业或管理者来说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这个问题在企业文化领域
期刊
目前能够见到的企业文化结构图有很多种,但是主旨都差不多,都是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细化和修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结构图如图1。    最里面的一层是核心理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紧靠核心理念层的是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一般被认为是企业的制度,但是,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是制度所体现的要求,包括制度制定和实行过程所体现的内在逻辑。制度层外面是行为层,行为层是指员工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心理
期刊
一、追求“明星”效应  追求“明星”效应似乎已成为该行业最普遍的做法。每个本土咨询公司几乎都要借助一些个人的明星效应或机构的传统权威来扩大宣传。越年轻的公司,越是如此。  和君创业是明星味最浓的一个公司,这里有四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董事长王明夫;执行董事长李肃;CEO彭剑锋;总咨询师包政。其中彭剑锋和包政两个人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也是人力资源和市场行销学界的权威。  北大纵横号称资历最长的本土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