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对梁宝卿女士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就像钱包里的钱一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就是了,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从不计算,从不计较,既是因为顾不上,更因为生活本就不应计较得失,方能活得自在、潇洒。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时间的流逝没有将她那份服务的热情和爱心带走,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中,更加坚定不移。
励志刻苦学医入社团为侨胞
梁宝卿女士是美国华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也因此让她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十多岁的时候,她来到了澳门读书,由于家人多在乡间及美国,她便寄宿在学校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住着最便宜的屋子,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这便是梁宝卿女士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虽然有些清苦,但总还有一丝温暖让她在寒风中坚守着。可是,好景不长,即使是这样的生活都没有维持太久。
中学毕业后,梁宝卿女士本打算回祖国内地读医科大专,后因一些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只好就读了澳门镜湖护士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她仍在当地从事工人医疗护理工作。
后来,她为了实现自己“当医生行医济世”的心愿,1963年考入中山医学院佛山分院继续半工半读。毕业之后,她回澳门,成为了一名妇科医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由于经济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继续读下去。”梁宝卿女士回忆说。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她报考了佛山地区的卫校,一边读书,一边在全澳的工人医疗队当护士。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时间让梁宝卿女士学会了独立、勤奋和努力,更让她懂得了“在困难中要坚强,在生活中要节俭”,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对社会贫穷人士的关爱也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了。
1976年,梁宝卿女士从澳门来到了美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取了行医的牌照,然而在美国行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时她除了给病人看病,还需兼职别的工作,诸如做保险等等。繁琐的工作让她无法专心行医,加上她心中一直怀着对祖国以及对澳门的眷念和一份浓鬰的故乡情。于是,她再次回到了澳门。虽然那时的澳门经济与美国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祖国也还不富裕,但是她还是那样义无反顾。
1982年,梁宝卿女士在澳门开设了一家诊所,并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当时,她每次给病人治病后,如小孩高热、肚疴等,她都要做家访,为病人定期检查,看看是否有异样或不良的反应。即使实在忙不过来,她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了解一下情况。“这样虽然麻烦,但是我才会安心”。梁宝卿女士笑着说道。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这也让病人和家属们感受到了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叫做“关爱”。
梁宝卿女士从美国返回澳门不久,也许她本身也是“美国归国华侨”之故,她加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社团,这是一个以发扬华侨热爱祖国传统,促进归侨团结互助,“发挥‘侨’的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为宗旨的社团,后来她还被推选为该总会的副主席,热心为华侨、港澳同胞服务。近三十年来她融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大家庭,服务是为华人、华侨,是为澳门,也是为了祖国。
并非殷商富豪 却是博爱之人
梁宝卿女士是一位博爱的人,青年时代的她对贫苦百姓及乡亲们的疾病痛苦,感同身受,不知是源于她做医生的恻隐之心,还是源于本心的善良,或者二者皆有吧。
早在数十年前,梁宝卿女士已经有了服务的意识,她是一位医生,常跟贫苦的人群打交道,在被动地等待病人前来问诊、看病和主动地走入人群,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之间,梁宝卿女士选择了进入普通人群中,而不是稳居在医院里。她说:“我喜欢跟基层民众联系、相处。”浓浓的人情味和爱心是她服务、奉献的起点。
开诊所的时候,梁宝卿女士常遇到一些来自于中下阶层的病人,她常常只收少量的治疗费,碰到经济特别困难的,还免费为他们看病。她常说:“服务社群,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做人的基本目的。”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当年经梁宝卿女士治过病的年轻人,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对她充满了敬意,每次一看到她,总是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向她问好。
1993年,梁宝卿女士从诊所里退居二线,完全地以“义工”的身份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二下午,星期日早上,她都会定期为街坊检查身体,久而久之,街坊们对她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想不去都不行。”梁宝卿女士打趣地说。
她还常常带上简单的医务器具到诸如公园等空阔的地方,给练习太极的老人们检查身体,老人们开心极了。为了给病人带来更多的方便,她将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开设义工诊所,她常说:“我现在退休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力而为。”
梁宝卿女士并非殷商富豪,却经常慷慨解囊,尽显爱心。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次她回到珠海家乡下栅镇,在市侨联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到几个医疗点去参观,当她看到担负着周围几十个自然村医疗任务的下栅卫生院和前山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仍很简陋,她就分别给两个卫生院捐赠部分医疗器械和一批医疗床。接着在参观香洲市人民医院发现医院急需救护车时,就毫不犹豫地捐赠了一部救护车和腹腔镜等医疗器材。在她倡议与带头下,有几位侨友也与她共同出资为市侨联送小车一部。随后她自己还向广东中山医学院第二分院捐赠腹腔镜及急需医疗器材。多年来,梁宝卿女士对珠海市医疗教育、妇幼、敬老、扶贫等社会福利事业都热情赞助与支持。据了解,她于2006年至2008年间,还为珠海“侨心工程”捐款,支持该市有特殊困难的归侨难侨。
在梁宝卿女士家乡金鼎镇,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金鼎镇的康乐村。1989年,金鼎镇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计划筹建一个老人康乐村,梁宝卿女士获悉后,率先捐建了一幢二层的“宝卿楼”。随后,几乎每一年里,她都会抽空前往,探望这些老人们,每次回乡,她都会带上一些药物、一些礼物。对于她每次到来,老人们都特别高兴和期待,二十多年来,梁宝卿女士不间断地为“老人康乐村”的居民奉献着爱心和关怀,在相处中,她和他们之间早已经成为了亲人。
2002年3月23日,珠海市侨务局组织了16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带上价值2.8万元的药品和一台X光诊断车分赴珠海市的平沙、红旗华侨农场、敬老院等地开展“情暖侨心”义诊活动,是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年已七旬的梁宝卿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来到病人家中进行了精心诊断,临别时她情真意切地说:“我以后会再来专门指导和治疗妇科疾病。”
今天,年近八十岁的梁宝卿女士仍旧精神抖擞、步伐稳健地行走在服务的大道上,当一些人对她为社会、为贫苦大众病患者真诚服务表示不解的时候,梁宝卿女士澹然地说:“不能每做一件事都要向金钱上看,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不也依旧活了下来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更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多帮助一下他人,多关心一下他人。”这朴实无华的情感是她服务的源泉,她用数十年来坚定不移的行动和爱心,诠释着无私奉献的含义。
【人物简介】
梁宝卿女士,美国华侨,澳门宝卿诊所妇科医生,并担任澳门归侨总会副会长、佛山市政协委员、澳门羽毛球总会名誉会长、澳门元老羽毛球协会主席、澳门海协羽毛球会主席、澳门佛山联谊会理事长、澳门长老总会副会长、珠海市政协三胞委员、香洲区政协委员、珠海市侨务局海交会副会长、珠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会长等职。
励志刻苦学医入社团为侨胞
梁宝卿女士是美国华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也因此让她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十多岁的时候,她来到了澳门读书,由于家人多在乡间及美国,她便寄宿在学校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住着最便宜的屋子,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这便是梁宝卿女士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虽然有些清苦,但总还有一丝温暖让她在寒风中坚守着。可是,好景不长,即使是这样的生活都没有维持太久。
中学毕业后,梁宝卿女士本打算回祖国内地读医科大专,后因一些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只好就读了澳门镜湖护士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她仍在当地从事工人医疗护理工作。
后来,她为了实现自己“当医生行医济世”的心愿,1963年考入中山医学院佛山分院继续半工半读。毕业之后,她回澳门,成为了一名妇科医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由于经济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继续读下去。”梁宝卿女士回忆说。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她报考了佛山地区的卫校,一边读书,一边在全澳的工人医疗队当护士。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时间让梁宝卿女士学会了独立、勤奋和努力,更让她懂得了“在困难中要坚强,在生活中要节俭”,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对社会贫穷人士的关爱也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了。
1976年,梁宝卿女士从澳门来到了美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取了行医的牌照,然而在美国行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时她除了给病人看病,还需兼职别的工作,诸如做保险等等。繁琐的工作让她无法专心行医,加上她心中一直怀着对祖国以及对澳门的眷念和一份浓鬰的故乡情。于是,她再次回到了澳门。虽然那时的澳门经济与美国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祖国也还不富裕,但是她还是那样义无反顾。
1982年,梁宝卿女士在澳门开设了一家诊所,并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当时,她每次给病人治病后,如小孩高热、肚疴等,她都要做家访,为病人定期检查,看看是否有异样或不良的反应。即使实在忙不过来,她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了解一下情况。“这样虽然麻烦,但是我才会安心”。梁宝卿女士笑着说道。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这也让病人和家属们感受到了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叫做“关爱”。
梁宝卿女士从美国返回澳门不久,也许她本身也是“美国归国华侨”之故,她加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社团,这是一个以发扬华侨热爱祖国传统,促进归侨团结互助,“发挥‘侨’的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为宗旨的社团,后来她还被推选为该总会的副主席,热心为华侨、港澳同胞服务。近三十年来她融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大家庭,服务是为华人、华侨,是为澳门,也是为了祖国。
并非殷商富豪 却是博爱之人
梁宝卿女士是一位博爱的人,青年时代的她对贫苦百姓及乡亲们的疾病痛苦,感同身受,不知是源于她做医生的恻隐之心,还是源于本心的善良,或者二者皆有吧。
早在数十年前,梁宝卿女士已经有了服务的意识,她是一位医生,常跟贫苦的人群打交道,在被动地等待病人前来问诊、看病和主动地走入人群,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之间,梁宝卿女士选择了进入普通人群中,而不是稳居在医院里。她说:“我喜欢跟基层民众联系、相处。”浓浓的人情味和爱心是她服务、奉献的起点。
开诊所的时候,梁宝卿女士常遇到一些来自于中下阶层的病人,她常常只收少量的治疗费,碰到经济特别困难的,还免费为他们看病。她常说:“服务社群,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做人的基本目的。”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当年经梁宝卿女士治过病的年轻人,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对她充满了敬意,每次一看到她,总是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向她问好。
1993年,梁宝卿女士从诊所里退居二线,完全地以“义工”的身份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二下午,星期日早上,她都会定期为街坊检查身体,久而久之,街坊们对她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想不去都不行。”梁宝卿女士打趣地说。
她还常常带上简单的医务器具到诸如公园等空阔的地方,给练习太极的老人们检查身体,老人们开心极了。为了给病人带来更多的方便,她将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开设义工诊所,她常说:“我现在退休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力而为。”
梁宝卿女士并非殷商富豪,却经常慷慨解囊,尽显爱心。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次她回到珠海家乡下栅镇,在市侨联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到几个医疗点去参观,当她看到担负着周围几十个自然村医疗任务的下栅卫生院和前山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仍很简陋,她就分别给两个卫生院捐赠部分医疗器械和一批医疗床。接着在参观香洲市人民医院发现医院急需救护车时,就毫不犹豫地捐赠了一部救护车和腹腔镜等医疗器材。在她倡议与带头下,有几位侨友也与她共同出资为市侨联送小车一部。随后她自己还向广东中山医学院第二分院捐赠腹腔镜及急需医疗器材。多年来,梁宝卿女士对珠海市医疗教育、妇幼、敬老、扶贫等社会福利事业都热情赞助与支持。据了解,她于2006年至2008年间,还为珠海“侨心工程”捐款,支持该市有特殊困难的归侨难侨。
在梁宝卿女士家乡金鼎镇,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金鼎镇的康乐村。1989年,金鼎镇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计划筹建一个老人康乐村,梁宝卿女士获悉后,率先捐建了一幢二层的“宝卿楼”。随后,几乎每一年里,她都会抽空前往,探望这些老人们,每次回乡,她都会带上一些药物、一些礼物。对于她每次到来,老人们都特别高兴和期待,二十多年来,梁宝卿女士不间断地为“老人康乐村”的居民奉献着爱心和关怀,在相处中,她和他们之间早已经成为了亲人。
2002年3月23日,珠海市侨务局组织了16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带上价值2.8万元的药品和一台X光诊断车分赴珠海市的平沙、红旗华侨农场、敬老院等地开展“情暖侨心”义诊活动,是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绵绵细雨,年已七旬的梁宝卿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来到病人家中进行了精心诊断,临别时她情真意切地说:“我以后会再来专门指导和治疗妇科疾病。”
今天,年近八十岁的梁宝卿女士仍旧精神抖擞、步伐稳健地行走在服务的大道上,当一些人对她为社会、为贫苦大众病患者真诚服务表示不解的时候,梁宝卿女士澹然地说:“不能每做一件事都要向金钱上看,以前吃不饱,穿不暖,不也依旧活了下来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更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多帮助一下他人,多关心一下他人。”这朴实无华的情感是她服务的源泉,她用数十年来坚定不移的行动和爱心,诠释着无私奉献的含义。
【人物简介】
梁宝卿女士,美国华侨,澳门宝卿诊所妇科医生,并担任澳门归侨总会副会长、佛山市政协委员、澳门羽毛球总会名誉会长、澳门元老羽毛球协会主席、澳门海协羽毛球会主席、澳门佛山联谊会理事长、澳门长老总会副会长、珠海市政协三胞委员、香洲区政协委员、珠海市侨务局海交会副会长、珠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