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的大企业病

来源 :理财·市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各大企业都有各自的办公室故事,不过公司越大,却更容易得大企业病。在学界内,大企业病这一专业术语源自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组织麻痹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具体到大企业病时,就表现为:企业内部层级过多,机构庞大臃肿,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迟疑,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多头管理又管理过头,管理者思想僵化又独断专行,团队安于现状又墨守成规。
  虽然大企业病造成的危害更多地表现在机构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机械地讲程序走流程而丧失活力与效率,但反过来辩证地看,机构臃肿多重领导,讲程序重流程也会强化大企业的内控能力,形成广泛的制约与监督。一句话,大企业病容易导致混吃等死但不易出现折腾作死。于是,不断的组织与管理创新就成为治疗大企业病的良药。
  治大企业病需先治老板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老板的正确领导,但一个企业的成功也绝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功劳。当企业的老板将所有的权力与成就功劳都归于自身时,人们也会把所有的责任与过错归咎于老板。对于患了大企业病的公司来说,顾客不是他们的上帝,老板才是。大企业病越重,越有可能不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老板为最终导向,无论对错是非、有益无益;老板一个人决定了企业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命运;而对于员工,最快的升职方式就是迎合老板的心意,无论真实情况如何,先拣老板爱听的说,而那些老板不爱听的真实情况就先放放吧;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堕落,员工通过隐瞒甚至欺骗的方式获得老板的赏识,影响了身为企业决策者的判断,终致一招棋错全盘皆输。
  赋能自组织
  什么叫管理?很多人说管理就是组织他人完成工作的艺术。原始社会里,自从出现了狩猎行为,就需要管理,毕竟一个人是难以打败一只老虎的,需要集体协作。当智人们一拥而上时,尤其是发明了弓箭与铁器后,地球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动物是人的对手。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分工协作。
  但是人有一个本性,即每个人都会偷懒。IBM的老板认为,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所谓的管理就是监督检查,你布置了一個工作,你的下属不会做你希望做的事,只有你监督检查这个工作才能完成。所以就有了公司制。公司把大家组织在一块,一起来完成工作。但是组织越庞大,管理的效率越低,一个人干10天能完成一个工作,但是10个人做一天,并不见得能够完成一件工作。这里头就会出现各种公司政治,大家互相扯皮、互相掣肘等等,所以就诞生了第一个管理理论—科学管理。
  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能力?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一种全新的管理形式正在到来—自组织。所谓自组织,就是不需要外力干预,自己就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环境变化,从外部获取力量,拥有自主权,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新型组织生态。
  管理赋能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动能,每一个个体都能有管理职能。管理也不再像以前的金字塔形结构—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掺水,水到渠成。创新的管理模式就是要颠覆传统组织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企业领导者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员工的工作任务是由老板或上级领导布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全面的管理赋能就是要将组织扁平化,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员工以用户为中心,领导提供资源,二者之间是合作、互相配合的关系,员工拥有了自我决策权,真正参与到管理中,自我驱动,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从从前的不对称变成对称,并且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和直接,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变得更紧密,消费者之间对企业的评价也更容易传播。在这个微博、微信流行的时代,一个企业的产品、用户体验或者公关做得不好,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事件的引爆点。因为质量问题上一次微博的热点,就会让企业的形象一落千丈。很多庞大臃肿的企业面对不断的负面消息、被惯坏的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要求,反应慢且乏力应对,都是因为企业内部层级过多,信息层层传达太慢。只有将企业组织扁平化、去中心化、分权管理,对小组设立恰当的奖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放权自管理
  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但事实却是,企业越大,就越容易受到创新机制僵化的拖累。这种俗称“大企业病”的僵化症通常意味着封闭性,也是很多企业难以实现开放创新的根源。
  海尔自2005年就开始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终结“大企业病”对企业发展的桎梏,这为打造开放的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石。
  海尔所探索的“人单合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以用户付薪的方式将员工和用户需求连接起来,把员工变成创业者,管理模式也由“管控”变为“赋能”,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无边界、自驱动的生态组织。
  显然,人单合一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组织形态,更是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工具的颠覆,通过打造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自组织,链群合约中的每个人都成为创新主体,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生态创新。这是全新的、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探索,因为所有的经营创新行动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创造顾客。
  为此企业要有向下放权的意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现有创新性的业务或产品,就应该尽快独立培育该业务。企业可以专门针对这项业务建立一个独立部门,又或者成立一个专项小组。然后,企业需要为这个团队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也就是将其考核脱离于企业的常规考核,给予其充分的自由。随着新业务的成长,企业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从组织中分解。
  在财富分享的机制下,创新会不断涌现,企业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下,小业务逐渐壮大,组织不断成长。不过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时,新的管理障碍又会出现。为了保持组织的活力,组织需要进行二度拆分。通过分权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激活每个小组织单元,企业在不断扩张、在达到管理饱和之后自主裂变,不断继续扩张,成为无边界的企业集群。因为有创新能力,自主性强,这样的企业集群能紧贴市场与客户,创新力永葆青春。
  伴随着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辉煌过后,很多企业却陷入一个“成名也忽,其败也速”的陷阱。对高速发展的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市场规模、成长速度与技术创新本身,而是是否具备管理变革与管理成长的能力。这就必然要求高速发展的企业时刻警惕“大企业病”,及时加强自我修炼,获取更长久、更稳定的竞争优势,在变革中成长,确保企业的基业长青。
其他文献
Torre di Moravola的所在地佩鲁贾(Perugia)不似托斯卡纳地区那般的英式和商业化,这也正是房屋新主人Senoaid和Christopher极力避免的。他们在相对偏僻的佩鲁贾,看到了这栋塔楼,只用了“五分钟,我们就知道是它了”。在房屋新主人Senoald和Christopher心中,一直为他们所赞赏的便是将老房翻新为具备当代风格,他们以为那样的观念很美,于是在这片地势高低起伏的山
期刊
柯复南先生(Frank Krueger),是一位来自德国,却在中国生活有十年之久的建筑师。他和合作伙伴王芳一起在上海创立了罗昂设计事务所(logon—architecture),目前在中国不同的城市提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不同领域的服务。第一次见他,约在他的办公室,一栋老楼改造的办公空间,这也是他自己5年前在上海的第一个老房改造项目。他的办公室宽敞简洁,相对集中的办公区域是挑高的空间,保
期刊
在香港,有一家特殊的餐饮集团,以数字命名——1952&Co,若说它是一个集团,旗下的餐厅数量却不见得有多庞大,仅三家而已:Bella Vita是一家意式餐厅,装饰风格也以托斯卡纳意境为主要元素,深木色背景加上厨师长从家乡带来的特色料理器具、衣具以及调味品,形成一种异域美味氛围:竹寿司顾名思义便是经营日式料理的餐厅,它来自已有120年历史的寿司幸,与1957&Co合作的竹寿司是其首个海外分店,为配合
期刊
在真实中创造  他的作品中处处存在着真实,这从他最为著名的三个作品系列中就能窥见:一是拍摄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二是在街头随机抓拍行人,三是在好莱坞的拍摄,将游走在边缘的小人物置于好莱坞大片的宏大氛围中。  Philip的作品,写实但却与所能见的后现代文学以及纪录片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表现风格:摄影师通过戏剧化的光影处理,将平常人置于精心雕琢的舞台之上,讲述着他们生活中的喜
期刊
I h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of British Lolumbia机构举办的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区域房屋再设计的竞赛中,上海设计团队Polifactory给出了Hous.E的方案,结合了新旧技术,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还能将多余的能源用于灌溉农业,同时提供城市电力系统。Hous.E由不同高度和体积的房屋体块陈列组成,与山地的地理背景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视觉联系和景观。设计师保持
期刊
古根汉姆博物馆让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一改过去的颓废,从工业城变成了艺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博物馆建筑师的名声所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从扭曲的外形到建筑材料的应用,Frank Gehry以自己的标志性风格塑造了一个“城市传奇”。  2012年,这位建筑大师在亚洲的首个建筑项目OPUS HONG KONG正式落成。优越的地理环境给设计师的创作带来灵感:OPUS HONG KONG的外形打破传统框架,外墙
期刊
去年竣工的挪威Vennesla的图书馆,是一个有着强烈空间认知感的新文化中心。图书馆总占地1938平方米,由本土的建筑团队Helen&Hard设计。新的图书馆包含了博物馆、咖啡馆、会议室和行政区域,同时连接了已经存在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学习中心。在引进公共空间的观点支撑下,图书馆所有主要的公共功能都被集中在了一个整体的大空间,用家具和多功能的空间界面结合了建筑的结构,在室内和户外都可以被看到。一个大通
期刊
从前我们认为建筑是一个Shelter,唯一且重要的标准就是功能性:坚固的造型,安全的结构等等。然而,到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建筑更具有展示性,你可以装扮它,甚至如爱美的我们一样,送它一件新外套,让它可以焕然一新。位于圣保罗的CASA DO LADO是MICASA作展览用途的地方,展示现代的家具和设计。改造前的CASA DO LADO四面均为黑色墙体,四面布满管道。来自巴西的20.87事务所利用CASA
期刊
占领60%的德国市场和40%的欧洲市场、欧洲全部顶级酒店浴缸提供商的首选、世界唯具备生产3.5mm钢瓷釉浴缸的厂家……卡德维的业绩来源于其开拓精神和守旧情怀;创新的设计和古典的优雅,尖端的技术配合跨时代的创新设计理念,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思维元素造就了品牌独领风骚的辉煌历程以及极具远见的美学杰作。  自1918年,Franz Kaldewei先生创立卡德维开始至今,品牌一直秉承无止创新的精神不停地展
期刊
第十三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配合本届策展主题“共通点”,以“城间/城内——魅笔生城”为名,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兼容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集中探讨九龙东这为香港城市、建筑和文化更新均提供了“共通点”的发展平台。这次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展览由香港建筑师学会和香港艺术发展局合办,并由深港两地政府部门赞助,也是其新颖之处。  此次香港展览于8月27日在威尼斯开幕,从8月29日到11月25日向公众开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