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眼注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芭喇纳唐吉嘎”,是2010年“乡村之眼——青海牧民影像记录培训”的主题,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所有生命都希望鲜活地活着”。
  2007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立“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对云南、青海、四川的农牧民进行视频拍摄和剪辑的培训,支持他们拍摄自己的影像作品,表达对家乡文化及环境的理解。青海果洛的牧民拍了50多部影像作品,还举办了白玉草原电影节。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是自然题材,展现当地人眼里的众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观鸟喇嘛』的故事
  
  扎西桑俄『观鸟喇嘛』的美称,在青海果洛知道的人不少,他出生在年宝玉则山下的一个牧场,13岁开始在白玉寺学习,19岁离开。他能在山谷中可以仅凭听鸟的叫声分辨出六七十种鸟类。1999年开始,扎西桑俄一年有9个月在外行走观鸟,绘制了青藏高原400多种鸟类的插图,每一种都画了4遍。他还发现了藏区特有的鸟类藏鹀的主要分布地,填补了藏鹀保护和研究的空白。
  一说起鸟,扎西桑俄就滔滔不绝。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类故事,同一种鸟,不同的人问,他说的故事不会重复。
  比如说红嘴山鸦吧。
  丘扎老人家有一只爱聊天的红嘴山鸦,和家里的小女孩非常要好。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它就飞来不停地叫,此时,只要小女孩说:“红嘴山鸦不睡觉,我就去红嘴山鸦的窝里睡觉去。”红嘴山鸦就会赶紧飞回自己窝里。丘扎家的奶奶去寺院听佛法,红嘴山鸦也跟了去,喇嘛讲佛法时它不停地叫,喇嘛说:“红嘴山鸦,你闭嘴!”它就真的不开口了,等佛法讲解结束才又叫唤起来。有一天,这只红嘴山鸦和小女孩一起去山上找贝母,自己飞到别处去了,两个小时后回来,从嘴里吐出四五十颗贝母。村里一个老阿姨在自己家里做针线,突然缝衣针不见了,转天在丘扎老人家找到,原来是红嘴山鸦拿了缝衣针去送给丘扎奶奶了。
  红嘴山鸦是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一带最聪明的鸟,它们了解人的生活,也喜欢让人照顾它们的窝。每年夏天,它们会在离人的居所近的地方做窝,8-10月吃各种果子,尤其喜欢沙棘果;冬天飞到最冷的地方去,2、3月再回到村里。遇到不同情况,它们的叫声也不同,所以老人们经常能通过叫声猜测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从而提供帮助。没有食物的时候,红嘴山鸦会叫门、叫窗户,不过它们依然怕人,扎西桑俄家的红嘴山鸦在房屋通道里住了十年,也不例外。
  藏族人有保护鸟类的传统,而且会把鸟类和人联系在一起,比如他们说高原上的渡鸦是铁匠的鸟,赤麻鸭是出家人的神鸟,鸽子是奴隶的鸟,黑天鹤是妇女的鸟……
  黑天鹤、白马鸡、高山兀鹫,被藏族人视为三种神鸟,其中与人联系最紧密的是高山兀鹫,如果藏族人的生活出现问题,高山兀鹫也会出问题。高山兀鹫1-2月开始做窝,3月底喂养小鸟,此时草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牲畜因食物不足而死亡,对喜食腐肉的高山兀鹫来说,是食物最多的时候。2009年3月,扎西桑俄在拍摄时发现高山兀鹫的食物短缺了,因为人们把死去的牲畜拿去卖,兀鹫妈妈在外面飞了4个小时也找不到一点吃的。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吕宾的建议下,扎西桑俄把拍摄的素材剪成了讲故事的片子,并拿到牧民点放映,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惊喜于影像的作用,扎西桑俄在2007年成立年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时,开始更多地应用影像。协会的志愿者中有喇嘛、有老师、有牧民……扎西桑俄带领他们以文字、图片、摄像等手段监测、记录年保玉则的物种及环境变化,例如测量植株的长度、监测雪线的变化等,此外他们还编辑了藏文版的藏区动植物辞典,出版了《年保玉则》杂志,发放给年保玉则的社区……要做的工作太多了,现在扎西桑俄压缩了其他工作,更侧重于孩子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他希望让人和大自然之间的空间缩小,让传统保护文化和现代环保理念之间的空间缩小。
  扎西桑俄发现,现在草原的生态是木本植物变好了,草本植物变差了,有专家说是因为地下的冻土全化了。扎西桑俄注意到,药用植物的变化非常明显,他专门为药用植物拍摄了素材,因为药用植物是一年多一年少,大部分都是在减少。
  “年保玉则是巴彦喀拉(蒙古语:黑色的山脉)最高的主峰,5380 米,藏语叫让博岗(背脊山)。这个地区很特别,东边和南边有森林,是青海省最大的森林,有四个人合抱的大树。我们所在的西边没有树,属山的阴面。前面的水都流到长江,后面的水都流到黄河。”在这个堪称中国水塔的地域,我们很庆幸有扎西桑俄这样的拍摄者、守护者,更幸运的是,这样的人还有更多。
  悲悯与温情
  朱加喇嘛用影像讲述了一个故事:索日一家住在高山牧场已有十年,近些年,雪豹频频光顾他们家养的200多只绵羊;索日用望远镜观察,发现那是一只母豹和两只小豹,两只小豹还只顾玩耍呢!索日觉得它们挺可怜,他说雪豹一般是吃岩羊、黄羊,只有这些不够吃了才主动攻击家畜,既然这样,吃就吃吧!
  拍摄《牛粪》的兰则,把目光投向藏民生活中最普通也最珍贵的牛粪。他仔细拍了牛粪在藏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扎加妈妈和奶奶用湿牛粪打成各种形状筑墙,用湿牛粪盖狗窝,奶奶说,加上一块牛粪板可以让窝更暖和;湿牛粪可以修复炉灶,加了牛粪的泥土粘在炉灶内侧可以使它更结实,不分口,扎加奶奶说,没有牛粪,我不会调泥巴;牛粪可以做火种,但是要选冬天的牛粪;牛粪还可以做玩具,牛粪灰可以防狗病,可以治好马的眼睛……对藏族人来说,牛粪不是脏的东西,因为牦牛不喝脏的水,也不吃脏的草。如果没有牛粪,很难想象藏族人如何在高原上生活。在这些影像里,可以感受到藏族人生活中的温情。
  类似的影像还有很多。透过牧民们拍摄的影像,总能看到当地人真实的生活,还有一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就像扎西桑俄所说,果洛藏族人认为“伤害一只红嘴山鸦,就会死一头牦牛。杀了一只渡鸦,会死一只马。”人要对每一个生命都保持一种悲悯的情怀。
  “乡村之眼”负责人吕宾的话
  2008年,扎西桑俄和朱加用照片监测的手段寻找保护珍稀鸟类藏鹀的方法。作为纪录片导演,我在拍他们故事的同时,也把“乡村之眼”的想法带给他们。2010年,扎西桑俄和朱加在家乡带领着十多个僧人和牧人,拿着各种渠道能找到的设备—哪怕是如刮胡刀似的小摄像机,开始了年保玉则神山周边的记录行动,这个场面我每次想起来都肃然起敬。
  “乡村之眼”创立于2007年,经由在地培训、纪录片拍摄实践、在地流动放映和社区互动等多种方式,西部各民族的拍摄者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和传统的价值,并思考如何促进保护与发展并存。近十年间,做乡村影像的工作最让我感动的是纪录的真诚,对我来说更是感恩,乡村影像让我遇到了生命中各种“可爱”的人,他们的智慧、责任和坚守引领着我的人生方向。
  “观鸟喇嘛”绘制的鸟类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4日至5月3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举办2015踏青季暨第十二届玉兰文化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玉兰花苑”占地5公顷,种植着8个品种5000余株玉兰,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玉兰观赏园。活动以“沐春风,观玉兰,同享和谐健康生活”为题,推出中国梦-魅力玉兰书画展、全民健身日、百姓大舞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百姓心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推社区文化建设。
不知还有哪个首都,会在国家独立后,将曾经的外国统治者的雕像立于市中心。反正赫尔辛基就这么做了,从1894年起一直保留着给予芬兰充分自治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与半个世纪后率军抗俄的马达汉司令的像隔街相望,似乎泯去了历史恩仇。这一片照着“前朝帝都”圣彼得堡市政规划而来的建筑群,东西两侧的内阁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简直是冬宫的漂亮翻版,而被这两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黄色大楼迎上古老阶梯的,则是著名的赫尔
近日,为预祝中韩两国间互访旅游年成功举办,更好地促进两国旅游业界之间的交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特主办中韩友好交流之夜活动,来自中韩两国的旅游业界及媒体界同仁共800余人欢聚一堂,进行了愉快且积极的交流。  2014年,访韩中国游客突破600万人次,约占韩国海外游客总量的43%。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游客同比去年增长了11%。为促进访韩观光市场的恢复,韩国政府还推出团体签证免签证费、简化退税手续等利好
伦敦那些古老而奢华的酒店个个充满传奇。步入酒店大门的一刹那,空间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犹如跌进了大不列颠的历史之中,曾经的流金岁月如同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精髓古檐古匾古商圈  春风吹拂。碛口西侧,因遭遇大同碛而瞬间收窄到不足百米的黄河,微波荡漾,煞是温柔。再探前两步,马上被老乡拦下——底下又深又急,你还真以为就像水面一样简单?!  说的是黄河,说的也是碛口。  被黄土高原与奔涌黄河包围的碛口,百年前曾被称为『小天津』,『物阜人熙』。传承数百年的物质与文化根基,与打骨子里就有的北方精气神相互交融,即便如今深藏幽谷,也耐得住寂寞,依然自得神气。  碛口
摘要:将STEM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以初中化学基础实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为例,设计了基于STEM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创设STEM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STEM教育;教学设计;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
荷兰是一个天生带着浪漫气质的国度,男士们非常讲究胡子和发型的设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街头巷尾的理发店,它们是这个国家最能体验“型男的男人味”的地方。
我双手抓住尖锐的花岗石岩架边缘,单腿上抬,用脚跟钩住岩架边缘,然后用力一撑,乘势翻上岩架。环顾四周,方才发觉上面已无岩可攀。原以为还需再攀越一处障碍、再用胶条在攀登绳上作一次标记、再经过一段冰岩混合地形,可此刻,我眼前只有豁然而开的天穹和云海。我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刚才就是我漫长登顶的最后一攀。  回想攀登的种种经历,这座圣山似乎刻意要和我们开一番玩笑。  须弥山中央峰位于印度北方邦加尔瓦尔区腹地,其
赤地千里,遍地宝藏  远方天空的颜色很奇怪,蓝紫中夹杂着一丝铁锈般的暗红,巨大的粉红沙丘在天边绵延起伏,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  这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死亡禁地,数百年来,它吞噬了不计其数的冒险者,只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  撒哈拉古道,并不是指某一条特定的道路,而是包括很多分布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用途的路线,它们的共同特点
扎西  每年五六月,扎西会和斯那大哥他们上山挖虫草,八九月则是菌子收获的时候,松茸的采摘和买卖争分夺秒。这两个忙碌的季节,我都拿着相机跟在他们身后,其余时间扎西就带我和大家喝酒。两年时间,我们处成了兄弟。  扎西是个藏药贩子,他的人生道路跟一般人不同,13岁收羊皮,15岁收酥油,18岁收松茸发了大财,钱铺在床上数不过来,然后又在一夜之间全部赌掉;他跪在活佛脚下发誓:戒烟戒酒戒赌,流泪不止,“感动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