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人文精神 解文本新意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文学名著导引》一书在简要介绍各时期文学思潮与流派,大致勾勒出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西方文学发展的丰硕成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读赏析对象,作出了深入且富于新意的分析和阐发,以引领学生遵循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领会名著所呈现的当代意义。书中将文学史叙述和作品解读相结合,为高校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提供了具有较强适用性的教学范本。
  关键词:文本解析;人文精神;当代意义
  
  一般来说,文学史类教材以历史叙述统摄作品分析,目的在于记叙和描摹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重在描述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更迭演进,作品则被作为证明时代精神、思潮表现、民族特性和作家创作倾向的实例。但无论是有效地把握文学史脉络,还是认识和评价作家作品,都必须以作品的解读为前提。文学作品是支撑文学史的基石,而作品的意义也是在不断地创造性解读批评中获得增值。所以,文学史的主体是作品,对文学史的把握离不开作品的解读。而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也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学史背景中。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一书即是将文学史的阐释与作品的解读完美结合的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这里的“西方文学”,指的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为价值核心的西方文化体系内相关国家的文学,主要是欧美文学。该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它的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并阐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在简要介绍各时期的文学思潮与流派,清晰地勾勒出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西方文学发展的丰硕成果中撷取部分杰作作为研读赏析的对象,重点介绍经典性作家与作品,以“重读经典”的理念、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介绍和分析,使学习者在了解西方文学的概貌,掌握分析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能够此较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熏陶。
  《导引》立足于西方历史文化与文学的大背景,描述了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作家的历史文化成因,对各个时期主要的社会历史状况和精神文化氛围(主要的哲学和文化思想)、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生成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其与该时期产生经典作品的内在联系。教材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中世纪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与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每章的开头部分即第一节为概述,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文化特征、文学思潮与流派作家,注重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描写出思潮流派的纷繁迭出,彼此衔接,逐浪走高的历史面貌,其发展的阶段性表述脉络清晰,为其后的作品分析提供了时代语境。比如第一章在概述古希腊文学的产生和审美特点的时候,首先描述了古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并指出正是“这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强调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1]。在这样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了神话、史诗和悲剧等古希腊特有的文学形式。接着,作者分别对这三种文学形式的产生、特点作出阐释,并以每种文学形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加以分析,使得这些特征更加鲜明地显示出来。
  《导引》注重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与艺术特色分析并重,不是对作品作简单的社会历史分析,而是综合社会学、文化学、神话学、伦理学、阐释学等方法,吸收叙事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的研究成果,在作品分析论述的方法上力求创新。作者力图走进文本存在的独立空间,着重分析解读具体作品,让读者在获得对文学经典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所归属的思潮流派的一般特点相印证,建立起一个文学发展的时间序列,从而体现出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同时,通过对文本的阐释,从中折射出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使学习者既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产生之初的独特语境,又可以窥探其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启示意义。每章从第二节开始为作品分析部分,由“作家生平与创作简介”和“作品赏析”两项内容构成,以便于读者具体、确切和有条理地掌握作品、走进作品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之中。“作家生平与创作简介”部分简要叙述作者的生活背景、成长道路,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作者的创作风格、艺术个性和总体创作成就。“作品赏析”部分先提纲挈领、生动传神地介绍所选作品的基本内容或主要情节的抒情线索、来龙去脉等,然后围绕作品的社会影响、历史价值、人物形象、主题意蕴和艺术特点等对诸多西方文学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透析,体现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独到的阐释视角。在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具体的解读和赏析时,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人文精神贯穿对作品的分析。欧美各国因其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其文学的发展演变也具有同一性和相关性。西方文学深层的贯穿始终的一条人文线索,就是对人性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人的自我灵魂的经久不息的拷问。因此,全书以人文精神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表现了西方文学人性探索的基本价值核心。比如在对但丁《神曲》中“只有信仰和爱才能导向光明之境”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时,作者写道:“正是代表这种爱的贝亚特丽齐引导但丁接近了上帝。在此,人间的情爱被罩上了宗教的神圣光晕,而宗教式的圣母玛丽亚那苍白的脸又因世俗情爱的渗入而呈现出生命的血色。正是在这样的描写中,古希腊人所追求的世俗情欲得到了升华,而基督教对人性的压抑却被人世间美丽的情爱所消弭。”[1]这里,作者对人的自我力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如在分析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与海和鱼的搏斗的情节时,作者认为,它“不仅表现了桑提亚哥作为个体的人的力量的强大,尤其突出的是表现了他对人的信念的执著,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精神探索的不屈不挠”[1]。
  第二,实现了对作品的当代意义的深入挖掘和阐发。经典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所涉及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描述的状况对今天的社会还有启发和警示作用。因此,该书强调在作品分析中阐发其当代意义,以拉近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阐释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意义时,以“野性之美与文明之昧”为题,提出了“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和有限的,人之所以为人,必须与文明相伴;人成其为人,必须有文明的规约,而不是追求绝对的、放纵的自由”[1]的观点,指出人的自由的相对性的道理,对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合理化处理有所启发。又如对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分析,既肯定其个人奋斗者形象所“表现的反压迫、求自由,坚定地追寻自我生命价值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又指出“他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则成了这一形象历来难以为读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1]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存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引》一书的主编蒋承勇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在其研究方向——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家作品的评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文学人文传统和一些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有诸多填补空白的成就,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文学理论家徐岱对蒋承勇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业绩的评价是:“不仅在当代我国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与教育界属于突出的成果,同样也对别的学科具有参考价值。”[2]
  总之,《导引》既客观地呈现出西方文学千姿百态的景象,又科学地揭示了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与基本规律,并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学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引领学生遵循着人文精神的线索,走进西方文学名著的世界中,去聆听名家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
  参考文献:
  [1] 蒋承勇.西方文学名著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4,219,28,150.
  [2]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Z]. 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 introduction?uuid=8a833999-221c4794-0122-1c479505-02e3&courseID=S0601055&column=brief.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倾听学生声音的理念,不断完善以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并通过面向全体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科教学方面的期待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自主改革,实现了管理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为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教学改革       2003—2008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首轮评估。此轮评估采用学校
期刊
摘要:受功利性目标驱使,中小学语文教育理科化教学倾向越来越严重,而大学的文学课教学观则多建立在“史学本位”的基础上。语文与文学教学诗意的缺失,导致大量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失去兴趣。中国古代文学诗性教育课程观的提出与实践,是对师范院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文人情怀的小教师资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诗性教育;文学本位;师范院校       有句话说:“理论总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而当下的教育现状
期刊
摘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鲜明特点。即宽口径、厚基础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师为导、生为主的研讨式课堂教学,重艺术、强技能的课堂延伸和实践教学。学生的研究、教学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研教双优;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我校历史学科在教育部人文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再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
期刊
2012年2月23日上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研讨会。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有关方面专家、部分高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石鹏建主持。  林蕙青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自去年11月正式上线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该项工作开局良好,成绩显著,意义重大。她表示,教育部今年将加大建
期刊
摘要: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兼顾理论与实务、动手能力强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国际商科教育领域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在总结当前国际商科实务课程主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举措,提出基于4Cs 模式的模拟教学法,即综合采用案例教学、电脑辅助模拟、实务咨询指导、对抗演练等方法,营造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国际商务实务仿真动态模拟系统,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参与中不断提高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专业发展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影响专业建设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整合并优化资源,建立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通过对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使人才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专业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期刊
摘要:结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在土建交通类专业建设上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本文在此实践基础上,分析和探索了东西部高校土建类专业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口支援机制。  关键词:对口支援;西部;土建类专业;机制       发展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中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内蒙古大学“统计热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该课程突破“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相对独立的传统教学格局,建立了以统计物理为框架,以系综理论为主线,以量子论为基础,融热物理宏观与微观理论一体的“统计热力学”新体系,出版了特色鲜明的教材和配套学习辅导书。  关键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统计热力学体系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简称“热统”
期刊
摘要: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立足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从横向的素质拓展到纵向的素质提升,构建了立体式的会计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深化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在会计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针对地方普通高校在具体实施中发现的课程整合、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课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