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屈原与司马迁面对类似的困境却做出了不同选择:三闾大夫的死给后世带来的不仅仅是端午节,更多的是文化意义和爱国情怀;而太史公的活给后世留下了的《史记》和正直敢言的精神。伟人的不同选择,给后世留下无尽思考。二者的选择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并反映了其人格魅力。
  关键词:屈原;司马迁;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市之温蠖乎!”这都表明了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孤傲性格。司马迁也曾感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现自己对生死的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抉择,不同的命运结局,下面我们便对二人的生死观做出探讨。
  一、不同的生死抉择,相同的文人情怀
  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人生信念、目标,如果有幸可以追求到自己的理想,人生会更加辉煌,生命也会更加有意义。可是当人生的信念、追求再也不可能达到,甚至是所有的外部环境都对自己造成阻力的时候,放弃也不失为一种反抗、斗争方式。
  1、失意人生的无奈苦楚
  屈原出身贵族,拥护国君统治,他为国家尽心尽力。国君不辨忠奸,流放屈原,是第一次失望。怀王被张仪欺骗,痛失国土,是第二次失望。张仪再次来到楚,怀王听信谗言又放其归秦,是第三次失望。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更加令人失望,再度流放屈原,是第四次失望。屈原虽遭放逐,却仍眷恋楚国,时刻惦记重返朝廷,希望楚王觉悟。但是国君最终让他失望,秦攻陷郢,屈原彻底失去信心,“美政”理想再难实现,怀着满腔忧愤,屈原选择了死亡。
  司马迁的家族世代为史官,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元封元年,司马谈卒,司马迁从武帝封禅泰山后守丧致仕(司马迁被夺情,足见当时君臣相知)。司马迁满怀仕途热情,甚至劝隐居的朋友出仕。武帝讨伐匈奴时,为使李广利建功,把重兵交给他,却失败了。谗臣猜中武帝心事,诿过李陵。司马迁为其辩解,却传来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武帝大怒,族灭李家,将司马迁宫刑。司马迁见朝风不正,帝王不明辨,失望透顶。但为梦想,他不能死,只能忍辱偷生。
  2、生死之困的艰难选择
  面对相似的困境,二人不同的选择,让我们深思,到底谁对谁错呢?屈原国破家亡,走投无路,国君疏远,美政理想破灭。他深深眷恋着理想,当无法实现之时,精神支柱倒塌,他用死捍卫理想、与黑暗现实斗争保持精神洁净。屈原作品中出现的彭咸、伯夷、伍子胥等人,都用自杀方式了结自己,他认为死亡是对理想最好的守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他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还要加一个“极”字,可以说把耻辱写到了极点,它使司马迁陷入了痛不欲生的境地,但他仍选择活。为父亲嘱托和自己要完成《史记》的梦想。
  二、不同的生死抉择,不同的生活背景
  1、大时代背景不同
  七国争战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是产生屈原其人的大背景。社会动荡,秦为实现统一必会有所行动,对于大国楚不能强攻,需要策略。所以张仪去搅起楚国内争,使屈原失去信任,以削弱楚国。另外,破坏楚国和齐国关系。屈原是楚国贵族,忠于国家,楚破败后,他不会为他国卖命来实现 “美政”理想。故楚国破败,意味着梦想破灭。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可谓是四方皆平。国外局势稳定。西汉国力强大,匈奴、羌族等不敢轻犯,不会轻易灭国,即使司马迁失去皇帝信任,至少还有自己的国家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时代给了司马迁机会活下去,也给了他机会实现梦想,所以司马迁为了梦想隐忍而生。
  2、国内生活背景的不同
  楚国本是强国,但是奸臣当道,使国力衰微。上官、子兰等陷害忠良,国君昏聩,轻信谗言,使屈原多次流放。以上种种使“美政”理想无处实现,国都沦陷,复国无望又令屈原绝望,只得殉国。
  西汉是伟大的时代,楚、齐等文化大发展,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膨胀,又是汉武帝统治的盛世。齐人的风流倜傥,楚人的多情善感,都集于司马迁之身。司马迁有足够的条件实现理想。虽然官场黑暗,也不至于危及社稷,武帝不像楚君一样无能。司马迁受辱后,对官场失望,更专注于著书,实现梦想。他还有精神支柱和实现梦想的条件,所以他不放弃生命而选择痛苦的活。
  他们生死观的并非因生活背景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只因条件不同而选择了两条维护梦想和自身高尚精神的道路而已。
  三、结论
  屈原为了梦想、忠于祖国,舍身赴死。司马迁为实现梦想和生命价值,完成未竟事业,忍辱偷生。他们用不同的选择铸就了永恒的精神丰碑。他们选择虽不同,但体现了相同的生死观:生也为梦为国,死也为梦为国。我们当代人,也应该具备这种情怀,书写自己的快意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可著.《司马迁评传》(上)[M].南京大学校内.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郭维森著.《屈原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李长之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姜夔是南宋江湖词人,其词风以幽韵冷香著称。关于幽冷词风的成因,前代学者也作出了不同的阐释,笔者认为姜夔词作,在题序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对“幽冷”词风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姜夔的具体词作,来探索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词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姜夔;幽冷;白石词;词风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
目的:研究无镁诱导的自发反复惊厥样放电对体外发育中皮层神经元造成损伤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期为发育中惊厥性损伤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培养的胚胎大鼠大
作者简介:王富盛(1988-),男,福建上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司马相如,东汉文学家,字长卿,四川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到:“相如既学,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说的是,司马相如其名最初并非司马相如,后因仰慕战国名士蔺相如而易名。年少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代,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便是对北方散文的一句概括。《水经注》、
吕起宏集评这是一些没有“原型”的肖像画。它们关注的不是形象上的特征,也不是精神的状态,它们甚至并不指向某个具体的人和事。对于艺术家而言,它们掺杂了童年记忆,是回忆
摘 要:饮酒诗是中国古诗题材之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将酒作为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象。李白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作为自己的口号,用酒魂彰显自己狂放不羁的自由人格。下面将分析陶渊明与李白饮酒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李白;饮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众所周知,陶渊明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 C)水平,为临床新生儿肾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384例同期不同胎龄新生儿纳入该研究,按胎龄分为三组,早期早产儿
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左拉的《娜娜》分别塑造了杜十娘和娜娜这两位妓女形象。杜十娘无奈被迫沦为妓女,娜娜由于周遭环境的影响
内置生物人工肝是体外生物人工肝技术和肝细胞移植技术的结合,其工作机理与体外生物人工肝相同,应用于机体后可以为肝细胞提供了良好的免疫屏障,防止被机体免疫系统破坏;还为肝细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独感现状;比较不同社会特征的患者孤独感的差异性;探讨患者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效能及病耻感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