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全面创新管理的新范式出发,反省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外不同国家就业配置管理措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启示,在借鉴他们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管理的新模式,从而期望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 高校 就业工作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黄文龙(1957- ),男,湖南汉寿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与就业管理;高永惠(1958- ),女,湖北武汉人,桂林理工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方法论;陈军义(1983- ),男,江西永丰人,桂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众教育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A00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25-03
  
  一、全面创新管理(TIM)
  
  全面创新管理是创新管理的新范式,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战略、文化、组织、制度、技术、营销等)的有机组合与全面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全面创新观与传统创新观的显著区别是突破了以往仅由单一部门孤立创新的格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观。向全面创新管理转变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把TIM思想应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当中,就是要求在就业工作模式创新当中,从影响就业胜任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着手,通过建构就业胜任能力的价值链把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以全面创新的视角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适应市场的策略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很多高校在办学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招生工作投入较大,而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不足,“重招生、轻就业”现象依然存在。从学校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看,其问题具体表现在:
  1.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当前,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地区、层次、专业等结构性不合理,就是由专业分布及规模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很多高校在就业分配工作行政管理手段上下工夫较多,而对树立品牌、多元培养、专业调整、教师素质、突出优势和心理辅导等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他们适应非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又较弱,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因素。
  2.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人才市场能力结构变化。教材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代相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高校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而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使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心存疑虑,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高校的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轨。如国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并没有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等问题重视不够。
  3.就业服务模式依然是行政型的。目前,一些高校的就业服务职能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一些人员甚至还将就业机构的职位当做权力的象征,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工作。
  (二)就业配置管理的配套制度问题
  一些高校对当前相关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不是很彻底,严重缩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配置政策还不完善,学生利益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另外,待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使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时,有些城市的落户政策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工作保障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一些相关政策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亟待出台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利益的政策。
  (三)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等组织问题
  各个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加之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在就业指导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很不充分。由于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学校、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国取得职业指导教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教师不足400人。“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没有形成,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化、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在高校中也没有形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学校就业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情,全校各个部门必须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四)企业、学校、政府、就业者相整合的就业配置供需系统信息平台等技术问题
  解决毕业生就业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创新问题,如网络化的应用、品牌、学生培养创新等,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可事实上,在就业工作中重视品牌宣传、多元能力培养等的学校并不多,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未应用电子网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现代化手段运用还不完备,因此其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成本大,还没有与社会就业市场完全接轨。不能充分了解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用人信息,以及上级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更不能迅速了解大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没有经常性地通过信息网站、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分析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价值取向,并把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择业。各高校还不能快速地将全国就业市场的信息整合,统一录入到就业信息库中,同时也还没有建立起互相交流的信息平台,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毕业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合适的雇主、签署意向书,以减少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每年为招聘人才而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可以减少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盲目投送求职书和奔波于各类人才招聘会而花费的大量资金与时间。
  总之,大家对树立品牌、多元培养、专业调整、教师素质、突出优势和心理辅导等措施运用不足,这些又是与就业胜任力相关的因素,所以,它们是我们就业工作模式创新设计的关键元素。
  
  三、从国外就业配置管理措施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形成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大学逐渐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国家宏观政策、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两个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配置管理模式,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国家行政支持政策、给企业的激励措施和求职者支持措施三方面,将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芬兰和韩国等各国的运作方法进行的一项对比显示:总体上,这些国家都重视运用政策来调节相关就业配置,但其调节手段各有特色。法国和德国比较全面,对国家行政支持、企业激励、求职者支持三方面都很重视。如在国家行政支持方面,法德两国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就业法案和相关合同法,以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企业的激励主要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企业适当减税,以提高企业用人积极性。在求职者支持方面采取了发放补助金,提供失业者培训等措施。总之,法德两国的重点是运用财政补贴和利益驱动方式开发与创造就业岗位来维持就业率。而英国和美国比较侧重于运用职业教育及教育改革的法规手段,通过颁布《大学生法》《职业教育法》《就业培训法》等法案,以及建立就业指导研究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等,把提升就业能力当做着力点;日本、芬兰、韩国则把重点放在对企业的激励方面,运用税收政策以及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用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就业率。我们可以从策略、制度、组织、技术等方面吸取他们的经验。
  (一)技术方面: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平台与地方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对就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市场法规的制定上,体现在对就业服务功能的完善上,体现在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和公平竞争以及对社会整体稳定的社会失业保障体系上。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社会中介机构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平台,运用强大的互联网络,加大信息的交换力度,及时全面地发布招聘、毕业生信息。网上初步筛选,既缩减了企业的招聘成本,也减轻了求职者因求职而产生的交通、通信等经济负担。
  (二)政府激励策略方面
  1.建立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依法就业的基础上,日、德、法三国政府辅以利益机制(如减税、补贴、奖励等)进行驱动,来激发社会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如德国政府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税率来减轻企业负担,以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他们雇用失业人员。如企业每雇用一位失业者,便可获得10万欧元的贷款;企业如多雇用失业者,政府将适当减少业主法定为雇员上缴的失业保险金数额。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吸纳未就业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德国在为高失业率头痛的同时,却有包括清洁工在内的大量低报酬工作无人问津,相当多的失业者宁愿领失业救济金,也不愿从事这些工作。针对这种状况,德国政府采取所谓的“美因茨模式”,即愿意从事这类工作的再就业者,每月将得到政府提供的额外社会保险补贴,如果有子女,还能另外得到儿童补贴。当然,“美因茨模式”中所有补贴都有一定上限,且就业者受资助的最高时限为3年。相关情况表明,这一内在的利益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2.鼓励失业者或大学生自行创业。根据规定,在德国,失业者如果自己办企业,一开始能从劳工部门得到一笔开业补助金,如果创业者在自己的企业里还能雇用别的失业者,将得到更多补贴。此外,德国政府还不断改善职业介绍及咨询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以期更好地解决再就业问题。另外,韩国政府为鼓励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和失业者创业,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企业创业资金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优惠政策,如财产税、土地税、所得税、法人税等,自创业或所得开始之日起5年内减免50%,登记税和所得税自创业之日起5年内减免75%。
  (三)制度方面: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度和缩短工时
  近两年来,德国劳工部大力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度,除了满足民众想有更多业余时间的愿望外,希望借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了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德国2002年年初专门通过了一部《非全日工作法》。虽然非全日工作的收入比全日工作低,但由于它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再加上社会保险等福利几乎不受影响,因此受到不少德国人的欢迎。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德国的“非全日工”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32万。为了创造更多的“非全日工作”岗位,德国劳工部门采取措施,鼓励从业者从55岁开始从事“半份工”,把他们让出的半份工作推荐给年轻失业者。
  (四)组织方面:开展求职技能训练,建立独立的、健全的就业咨询指导机构,为人才就业提供全程服务
  上述发达国家的就业措施及就业模式给我国就业新举措的出台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就业的新模式,为高级人才得到合理使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四、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笔者在分析国内就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促进就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高校就业配置管理新模式的框架,现将其介绍如下:
  第一,坚持高校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的总体指导思想——人才产品质量是获得人才市场就业胜任力的生命线,是提升就业率的根本出路。我们要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解决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应的精密度的难题,以及企业人才能力满足与学校培养的人才胜任力满意对应的精密度的难题上,并使学校固定的专业教育模式变成动态的,为此提出高成本社会精准人本职能教育模式的思想。在组织功能方面重点从创新和扩展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上进行突破,再造教学改革的管理流程体系,实现就业市场导向和顾客为本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系统功能。所以,必须坚持企业—学生—教师顾客需求供应链这个核心理念,以创造职业奉献的生涯价值为基石,树立每位员工和学生都是构成就业市场品牌一分子的责任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生涯价值链(见图1):
  


  第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模式要由传统的被动式转化为开拓式,它要主动了解市场,同时将市场信息迅速传递到教学系部单位进行课程的研发,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实施改革方案。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有部分相当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部的功能,它需要有市场调研、顾客管理、品牌经营、广告及促销管理、新产品(新课程、专业、人力核心能力优势、教育与教学流程改革、校园文化诉求等)及产品更新的建议框架的提出等职能。由此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导向的工作流程创新模式,具体情况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该大学生就业创新模式是以政府、高校、教师、大学生四个部分为主体的协同机制,他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就业力。在这一模式中他们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获得好的就业效果,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质”和“量”。
  


  首先,政府应当更多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完善就业保护机制,制定就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制订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计划,提出经济发展结构与教育政策契合方案,打造一个可以高质量就业的社会价值驱动环境,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其次,高校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建设,使就业工作有一个独立运行的平台,有更多的运作空间了解市场企业端职能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结合研究职能教育方案,提出专业教育与人本教育和职能教育的结构框架,开展专业测评、指导导师培养、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最后,就业指导导师要建立能满足多元智慧职能人才需求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跟踪测评、指导,以更为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心智模式发展等,让大学生成为具有多元智慧的专业通才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庆瑞,等.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J].管理学报,2006(3).
  [2]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孙影.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4]庄娱乐.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应对措施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5]王保义.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其他文献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控制得好,项目就能赢利,控制不好,项目就会亏损。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十个方面的控制措施,值得借鉴。
人文能力是人文素养在行为中的外在表现。文章论述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
本文分析建筑材料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包括说明发展环保型建材的必要性,合理选择和使用环境建材的方法。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等。
混凝土外加剂及掺合料在不增加水泥用量的情况下,可改善砼的和易性,降低泌水性,并能提高砼耐久性。使用时应遵循"积极推广,谨慎使用"的原则。
本文介绍了粒子物理的基本模型——夸克模型,总结了粒子物理的实验方法,并对软过程的散射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校由于扩招而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提出了利用英语专业优秀本科生的在校资源来缓解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达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师、英语专业学生助教三赢的局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专业优秀本科生 助教  [作者简介]廖华英(1966- ),女,浙江江山人,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语言学、教学法。(江西 抚州 344000)  [课题项目
本文就西安雁塔路非机动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着重对路面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拌和、施工工艺、经济分析等作了阐述。
对于一个完善的市场,工程索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工程索赔是承包商保护自己权益,弥补工程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但是在我国,合同各方忌讳
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课程中能够促使教师关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案例选择、案例编辑和案例讨论过程
今年广东省惠州市将招募223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农村基层参加为期两年的“三支一扶”工作(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省、市财政将统一支付每人每月生活补贴1200元,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