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来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哭了”可以充当谓语、结果补语,近年来在网络用语中出现了新兴用法,即用作程度补语,甚至发展出话语标记功能.基于此,在共时层面上对“哭了”的句法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哭了”的语法化与词汇化过程,并进一步探究语法化与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基于语料库的检索发现,“哭”与“了”在历时演变中都发生了语法化,同时在隐喻与重新分析的机制作用下,在高频使用、双音化趋势、创新与经济性原则的影响下,“哭了”发生了语法化与词汇化.
其他文献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涵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红色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能够更好地彰显历史教育立德、树人、铸魂的育人价值.
军事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国家荣誉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庞大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对此,根据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分别从课程传授讲解、探究探讨学习、特色专题讲座、精彩视频呈现、丰富实践活动五个维度,重新构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防教育革新和发展.
戴望舒是中国诗人,徐廷柱是韩国诗人,他们均为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的诗人,一样作为男性诗人,一样经历国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和痛苦,写着一样的女性意象.但是两位诗人所表现的女性意象却不尽相同.戴望舒的女性意象是情感的投射、生命依稀的信念.徐廷柱的女性意象是生命之花、复归现实之花.他们的女性意象反映出相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
新征程、新任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指向绿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发展是对“绿色”理念的新解读,体现效率、和谐、效能的有机统一,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绿色发展,应以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坚持均衡协同、创新融合、素养专业、意识引导导向,把握好环境、方法、教育者、受教育者四个要素,凝聚强大合力,实施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主人公哈罗德长途跋涉只为拯救病危好友的感人故事.运用可能世界叙事理论,分析文本现实世界对哈罗德认知世界的冲击与修复、哈罗德夫妇愿望世界相容状态的演变,以及朝圣跟随者认知世界与哈罗德认知世界之间的冲突和背离,从而在根本上解释故事中主要叙事人物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动力.
《飘》和《倾城之恋》是分别由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和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的具有大致相同主题,并皆以女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主线的荡气回肠的战时爱情故事.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由于不同的原因患上的亲密恐惧症,让她们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上徒增了许多坎坷,并对她们的行为和最后的结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利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分析《宠儿》的叙事策略.该小说在叙述零点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作者将叙述零点后的故事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展开作为第一叙事,而将故事的核心部分作为倒叙内容穿插在第一叙事内部.小说中倒叙的内容无论篇幅还是故事幅度都远超第一叙事,而且在倒叙中,作者将故事划分为多个单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线性的、多重聚焦的、悬念叠生的故事.
方回与易学颇有渊源.从其《易》学专著、诗文及尊崇朱子来看,方回对《周易》也有一定的研究.就其《易吟》的文本分析,作为专门吟咏《易》学的诗作,一百首《易吟》涉及了《易》理、《易》中所蕴的人生哲理,以及读《易》方法论等内容.《易吟》作为《易》学与诗歌的结合,可以反映出宋代易学、诗学和蒙学等文化方面的发展态势.
现代大学书院作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发挥着通识教育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其同样肩负着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重大使命.基于此,探讨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书院育人全过程的价值意蕴,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用好书院课程、书院导师、书院环境、书院学生组织、网络五个载体,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制度自信在大学生灵魂深处扎根.
随着全媒体样态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其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为其教育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环境支持和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导致大学生偏离原有的主流价值观、过分依赖全媒体等.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全媒体样态,并深入探究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历史责任和全媒体的环境效用,注重顶层设计,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并做好相应的战略指引,从而促进全媒体样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