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城》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的描写,歌颂了边地乡村优美、健康、自然、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了作者对和谐美好人生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愿望和追求,成为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湘西 理想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1934年4月,小说《边城》发表,成为沈从文构筑的世外桃源——“湘西世界”的重要作品。
  《边城》以20年代湘西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可以说,《边城》最为典型的表现了作者肯定与向往的人生形式,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愿望和追求,成为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
  
  一 理想的人性——自然、淳朴、善良、诚挚
  
  在《边城》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那样的勤劳和善、宽厚诚挚、重义轻利、乐观坚韧,充满理想的人情美人性美。
  《边城》中的男性都是外表雄强勇武、性格温和谦顺的理想男性。摆渡的老船夫是那样的开朗坚强、古朴厚道,“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船总顺顺慷慨豪爽、宅心仁厚,“公正无私。……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顺顺的两个儿子也都像顺顺,老大天保豪爽直率、豁达大度,老二傩送英俊聪明、多情专情。“两个年轻人都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两个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即使是在作品里出面不多的杨马兵也是那样的热诚、质朴、宽厚,虽然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而没有得到应承,但在老船夫去世之后却像父亲一样的照护着悲伤的翠翠。
  《边城》里的女性形象不多,但都是外表温柔恬静、性格纯洁忠贞的理想女子。翠翠天真善良、沉静羞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即使没有出场的翠翠母亲也是一位多情刚烈的女子,不惜以生命去殉纯洁美好的爱情。
  男性刚强如山,女性柔美如水,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湘西世界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作家围绕老船夫、翠翠描述了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展示了理想的人性,批判了现代都市人性的失落。
  
  二 理想的环境——融洽、和谐、欢乐、秀美
  
  《边城》所描述的湘西风俗人情与自然景色也都是独特而令人陶醉的,令人想起“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浓郁的市井风情与诗情画意。
  面对着天宝大佬的求亲询问,老船夫说出的“走车路”,“走马路”就很新颖:“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自己做主!”可见在湘西淳厚的农村生活中,男女恋爱是很少封建意识的。至于酉水上白塔下熙攘热闹的河岸、泅水能手抢夺大雄鸭子的游戏、元宵节奇光异彩的爆竹烟火和节日里妇女小孩额头上蘸着雄黄酒书写的“王”字的打扮,无不显示着湘西地区风俗人情的特点,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
  茶峒的自然景色就更加秀美迷人,酉水两岸的散落村镇,古城墙上的炮眼墙垛,碧溪边的白塔翠竹,小溪流上的绳渡水磨,深山峡谷间的雾霭风雷,家家户户依山傍水的吊脚楼,近水的人家,桃花里的酒幡,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清澈的潭,有花纹的玛瑙石子,落个不止的细雨,一片烟的溪面,肥大嫩绿的虎耳草……。
  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只有这样秀美的山水、这样融洽的风俗才能孕育出如山的男子、如水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的男子与女子才能造就这样纯朴的风俗人情,与秀美的自然景色和谐一致。
  
  三 理想的人生——自然、简单、纯朴、庄严
  
  《边城》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情节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演变。两组人物关系及两种爱情选择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要矛盾冲突,翠翠坚决而含蓄的选择是傩送,傩送坚决而明确的选择是翠翠,他们都是对方唯一的选择,所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出外,但途中失事,不幸遇难。傩送既为哥哥的事情难过,又不想因爹爹的逼迫接受碾坊,于是也乘船出外离开。老船夫看到两个理想的人选一死一走,深受打击,在一个风雨之夜悄然逝去,只剩下翠翠仍在渡口上摆渡。翠翠带着对老人的思念、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而傩送也许明天就回来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得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传神的风景画与风俗画中,得到了全力以赴的表现。
  把健全的人生形式放到带有原始特征的文化环境中去表现,这是作者的睿智,也是作者的无奈。所以,尽管我们看到作家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偏僻荒凉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带着愚昧与麻木,爱情的追求总是悲剧的结局,我们会发出又美丽又荒凉的感叹,会升起一缕淡淡的悲凉与惆怅,但我们还是惊叹感动佩服于作者给我们孜孜以求的画出的这一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图画。《边城》的人物、环境、故事都是美化了的,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整体上构成了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
  [2]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习作选集代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5月版。
  
  作者简介:孙钶心,女,1963—,山东青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就赵文化乐舞的历史渊源来讲,源于周时的“礼乐”文化解体后的“新声”,后又由“赵声”发展成熟为“赵讴”。以“赵之声”为代表的赵文化乐舞的艺术范式,是在吸收了赵地慷慨悲歌的民俗特征、民族融合的新鲜血液、商品经济的都市风尚以及晋国优良的乐舞传统之后而形成的。赵文化乐舞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艺术性。  关键词:赵文化 乐舞 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
期刊
摘要“郯马调”又称“郯马五大调”、“鲁南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大型民歌套曲。“五大调”的体裁、内容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本文立足于在郯城县马头镇一带的田野考察,探讨“郯马调”的发展及变革。  关键词:五大调 发展 郯城 淮调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郯马调”又称“郯马五大调”、“鲁南五大调”,是流行于山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主要事件的背景、情节、人物、结局以及故事中所弥漫的氛围等多方面分析了电影《红色禁恋》与原作《红字》的不同之处,为赏析电影与解读原著提供了一个切实而又可把握的触点。与原著相比,电影在文字的图像化、故事的通俗化以及解读的多角度化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肯定的地方,而在对故事主旨的反映特别是主旨深度的“度”的把握上,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总之,电影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向读者把原作中心理的、神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画起源很早,早期山水画是勾线平涂的青绿重彩,技法还比较稚拙。五代两宋时期,表现真实自然景色的水墨山水画进入全盛时期。画家尊重自然,取法自然,表达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醇厚、质朴、从容、温暖的精神品格。  关键词:山水画 水墨 写实 情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杰出代表,我们平常见到的山水画主要是明清文人画,这些山水画
期刊
世界发展至今,这个时代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育儿室、客厅、餐厅、厨房里都能找到书本,有些人家热衷于收集书籍,竟然也会给书安排一间自己的房间。小说、诗歌、历史、回忆录、皮面的精装书和纸包的平价书……望着这些书,有时候人们不仅要诧异地自问,仅仅是把眼睛扫过卷帙浩繁的油墨文字,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快乐,能有什么好处?阅读是门复杂的艺术——作为读者根据一时的情感不免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作为读者的责任多种多样,但
期刊
摘要19世纪中叶,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他们研究室外自然光,强调把变幻莫测的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加,却很少画风景画,甚至很少用自然光表现物象,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德加的思想、绘画方法以及他的独特的个性入手,来分析这位另类的印象派画家。  关键词:德加 风景画 人工光 质疑感 真实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德
期刊
摘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仅仅三十一年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里,如实地见证着一个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可悲的生存境遇。萧红切身的体验导致了她于有意无意中形成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这在其小说及散文中均有表现。本文将对萧红早期代表作《生死场》里表现的女性命运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在男权社会的时代阴霾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男权社会 女性 生存困境 萧红 《生死场》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林语堂以英文小说在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余秋雨用行走到各国发掘和传扬中华历史文明。两人文化定位不同,文化人格特质相同,共同承载了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元素,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英文小说 双脚行走 同质人格 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和余秋雨是两位在现、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由于文化渊源和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志趣等等的不
期刊
摘要“寡母抚孤”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它是“夫死从子”的礼教要求,是“母以子贵”的良好愿望,也是“寡母情结”的内在需要。鲁迅少年失怙,“寡母”伟大而盲目的爱成为了这个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孤子”无法承受又无法逃避的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与焦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无处释放,最终通过变相手段,借助“求同作用”与“投射作用”而获得释放。鲁迅小说中“寡母形象”的塑造,就有这样的一种创作心理的存在。 
期刊
摘要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其“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与蒋光慈等革命作家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较,丁玲的这类小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丁玲 “革命加恋爱” 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丁玲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的三篇“革命加恋爱”小说,即《韦护》和《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是她“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这些小说虽然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