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母亲的需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节来了,回顾母亲的恩情,我想起了有一次旅游时,看到的一个特别雕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母亲的形象:两个硕大的乳房,大得出奇,一个撇到左肩,一个搭到右肩,作者取了一个绝妙的名字———长江、黄河,当时我想,那汩汩的乳汁是母亲的血呀!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在我们心灵里留下了永久的依恋。小时候,母亲是满足我们所有希望的人,安全、饥渴、冷暖,以至于我们把母亲当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甚至不知道母亲也有自我的需求。记得儿时的女儿曾经对我说:“原来妈妈也知道累呀。”当我把女儿没有啃净的西瓜啃干净,女儿说:“妈妈,原来你也爱吃西瓜呀!”这是女儿的发现。其实,我们对母亲的内心一直到中年、老年,都还需要去发现。
  由于母亲生我养我,我们习惯了母亲的奉献。由于这种惯性,我们把自己摆在享受奉献的位置上,而隐去了母亲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我们误以为儿女的成功就是母亲的价值,儿女的需求就是母亲的需求,更可怕的是,我这一切似乎是那样自然合理。母亲越奉献,就越没有自己,有人说,这叫替代人生价值,我们知不知道,正是通过赞美,赋予母亲一味奉献的内涵,从而把母亲定位在这一角色上。
  有时事业卓有成效的母亲,在报告会上,满含歉意地说:“为了工作,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我对不起孩子,我不是个称职的母亲……”听的人满脸接受的表情,但是,这位母亲又何必道歉?
  她的勤勉、敬业、执著,足以令孩子爱她、学她、尊重她,传统定位下的母亲连成功都感到内疚!
  还有一个悖论是:我们一方面赞美母亲,另一方面又责怪母亲,嫌母亲的无能,遗憾她不是能和我们对话的朋友。对此,心理学家推论道:小时候,当我们摔跤跌破膝盖、当我们为丢失手套而受到责骂、当我们伤风感冒、当无情的海浪吹毁了我们垒起的沙堡,所有这些时候,正是母亲在我们身边,亲历我们的失败,并满足我们的欲求。于是,我们习惯了将人类的有限都归咎于母亲。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可能是恨而尊敬,对母亲可能是爱而瞧不起,难道母亲不应该值得我们尊重吗?
  我们应该反省,母亲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能够为母亲做什么?不要只为母亲脸上的皱纹、飘动的白发、手上的青筋而伤感,请早早在她的心灵播撒阳光,让母亲的生命更加灿烂!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妇女问题研究室教授)
其他文献
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众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
期刊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繁复而有韵致。  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淳厚的时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烈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
期刊
梁漱溟是著名学者,也是关注人生的思想家,本书选编了他广有影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对于广大读者积极正确地对待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哲理上的解释。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方文化
期刊
“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回答记者有关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提问时十分肯定地说。  “文化人”背靠着五千年文化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这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  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
期刊
“心生万物,心量空无。”佛祖、耶稣、老子几乎所有的圣人,都告诫我们,要清净自家心,看好自家心,清洗自家心。只有清净心、无量心、善心才能光明正大,明心见性,证得无上菩提。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特大9级地震及海啸,目前已经造成12998人死亡,14000多人失踪,给日本经济、日本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全世界人民伸出援手,给予关注给予爱心。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给予最快速直接的支持,截至目前
期刊
胡适先生一生非常喜欢格言,他把格言说成是“金玉之言”,常常给别人题字,比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比如“功不唐捐”。  这些格言,既能励志,又不失高雅。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功不唐捐”,虽寥寥四字,却蕴含无尽的智慧。  鲁迅先生当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时,曾用过一笔名:唐俟。“俟”,好理解,意为等待。“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看来不惟我喜欢,
期刊
生态足迹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词。简单地说,生态足迹就是指满足人类的资源消耗和吸纳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数量。比如吃的粮食可换算为所需的耕地面积,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能转换为吸收它们所需的森林面积等。从一个人、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我们能直观地看出它们所“消耗的地球资源”。 我们从身边的环境和新闻中,就能感受到当下经济方式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果把地球比作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超级巨轮,它早已
期刊
持续的信念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圆,那么当我们进人四十二岁至四十九岁的阶段,人生便进人了下半圈的转动阶段。  四十二岁至四十九岁,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即使我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我们仍然无法回避生老病死的问题。我们会因老人的去世而感到困惑,自身的身体也已进人衰落的迹象,因出现白发、病痛的困扰而感到不安。因此,我们会产生了解和认识宗教的愿望,开始关注宗教,关注一些心灵上的事物。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去
期刊
“中国”两个字在2500年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代,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民族的意义要强于地域、文化的意义,政治意味比较小。  “中国”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从黄河到长江,商代政治中心在现在河南的
期刊
一半儒家,一半道家,一半积极进取,一半自然无为,把任何事物都保持在最适宜的状态,没有不足,也不会过分,这是“四分现实一分梦想”(林语堂语)的中国人最崇高的生活理想。    近读白居易诗,其间有《中隐》一首,最能体现老诗人晚年返璞归真闲澹高远的心境:“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