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幼儿“好思想”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其基础性、不可逆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文明素养,还是奠定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家庭的家风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让家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教育阵地。因此,家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德育具有基础性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有其基础性。家庭是儿童行为习惯、情感品质、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有的家长说:家庭就是第一课堂,是孩子上小学之前最重要的阶段。但我认为这里说的“第一”不是顺序上的第一,而是重要性的第一,它更有理由成为时效性第一的课堂,因为对我们世世代代太重要了。
  今年3月11号是日本“3·11”大地震八周年的日子。记得当时有几张照片让我感触颇深,有一张内容是地震以后日本人跑到商场避难,当时并没有人维持秩序,所有人都自觉坐在楼梯两边,把楼梯让出来给人走路。还有一张照片是地震后日本人跑到大街上,也没有人维持秩序,都自觉站在隔离带里,马路基本畅通。在生死攸关的灾难面前,为什么他们能有这样的秩序感呢?这就得益于日本从家庭开始的重要教育:Don‘t botherothers,即不要打扰别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家长也会告诉孩子,尽量不麻烦别人。如坐电梯的时候尽量靠一侧站着,让着急的人可以从旁边走。日本家长还会告诉孩子临走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垃圾带走,所以在日本的大型集会现场是不会看到垃圾的,从小形成的习惯,让日本国民即使面对大型灾难也能保持秩序感。

家庭阶段是德育的关键期


  家庭阶段没有完成的教育和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在以后的教育中弥补,具有不可逆性。在家庭阶段没有形成的教育、没有完成的教育是无法重来的,比如对五十岁的人和他讲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在乎别人感受是没有用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四年级的孩子讲座时,提到了我们要做细节中的文明人,那么可以从哪些细节开始呢?可以从吃了口香糖用纸包上,再扔到垃圾桶里这样小的细节开始。我现在教会他,他以后就能养成好的习惯,才是一个具有文明素养的好公民。朋友圈里有句话说“现在个别的人年纪大了不文明,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对的:在“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中提的“好习惯”一定是从家庭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贯穿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绝对不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讲的。所以家庭的重要性,我们怎么估量都不為过。家庭教育不仅奠定了一个人好的习惯,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最重要的场所。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提倡我们要回归到好的传统中去,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在哪里完成的呢?我们说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又是在哪里实现的?我觉得更多是在家庭环境之中、在亲子关系之中完成的。我们熟悉的《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这些讲的都是家庭、家教中的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德”的培养


  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努力培养孩子想把他们培育好,但我们的方向对吗?有一幅特别让我触动的图片,讲的是在安徽六安有一个地方叫毛坦厂,那里有所中学,每当高考临近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棵树被家长当作神树,家长都会来这里烧香,盼孩子考上好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高考上。还有一幅照片,讲的是一位妈妈在自己很疲惫的情况下依然陪着孩子写作业……我也是家长,我们都感同身受,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没有一个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我们可以牺牲很多时间、很多钱财让孩子去读兴趣班,花费很多精力、克服很多困难接送他们,那么,培养一个好孩子,到底是什么“好”呢?
  参照中国儿童中心提出具有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好人格的“四好”儿童,我们再回想一下家长眼中的“好”是正确的吗?有一个高三女孩在毕业的时候,把她做过的模拟题晒出来给大家看,这些题摞起来的高度比姚明还要高,在这样的强化下,成绩是好了,可是好成绩和好分数就是我们想要的好孩子吗?我们的孩子进了“985”、进了名校就是有出息了吗?一个人若没有好习惯、好品格,他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呢?还有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妈妈每月用7000块钱的工资供养了他五年后,妈妈开始入不敷出,钱慢慢就供不上了,孩子很生气,质问妈妈为什么还不寄钱,在妈妈表示真的没有钱以后,儿子坐飞机在机场用准备好的尖刀在妈妈身上刺了9刀,导致妈妈肝脏破裂。虽然后续的报道中说这个孩子可能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疾病,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根源,根源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立教育、感恩情怀没有在他心中扎下根。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还需要加一些其他的解读,如果我们交给学校一个好孩子,就等着收获一个好青年,我觉得今天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家长的努力,没有家长主动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责任的担当,靠学校和班主任是培养不了好青年的。如果把一只手比作家庭,另一只手比作学校,二者绝对不是分离的,而是紧紧相握,形成合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任务驱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有效探究活动的前提是学生质疑精神的存在。高中生普遍存在文言阅读障碍,会在学习《〈史记〉选读》时生发诸多疑问,这些正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好的切入点。本文以《〈史记〉选读》教学实践为例,管窥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史记〉选读》 语言现象 质疑探究  学贵有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
[摘要]爱情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爱情总能主赢得广大观众的欢心。本文通过韩国影片《白色情人节》和中国影片《阿斯匹林》相同和相异之处的分析,提示了其中深刻的主题意蕴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不仅是一种爱情美,也是一种人生美,更是一种伤感美。  [关键词]《白色情人节》 《阿司匹林》 爱情  也许是看多了那些哭哭啼啼打打闹闹轰轰烈烈的爱情大片,最近有两部影片,《白色情人节》和《阿司匹林》,以接近原生活的
摘 要: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多样的文学形式对儿童的各个方面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旨在为儿童培养良好的心理、性格、品行提供重要助力。绘本以其精美、富有童趣的绘画配以少量文字,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明事理,培养多元智能,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儿童文学形式。译者在选择和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当慎之又慎,本着为儿童负责的态度,严把语言关、艺术关,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绘本 翻译 
摘 要: 针对当前大陆高校课堂中学生行为较被动消极的问题,本文对大陆与台湾两所高校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与比较研究,发现两岸大学生的课堂行为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大陆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表现出课堂无关行为和静听行为,较少参与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台湾大学生的言语互动行为比较多,课堂参与度较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自身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本文在对大陆与台湾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陆课堂存在一些问题
摘 要: 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本文主要探析艺术设计类见习实践现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及管理方面以完善见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目标作探索,旨在发挥见习实践的功能作用,增强见习实践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 见习实践 建设探索  引言  专业见习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实习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通过专业见习增加经验背景,基
一章:江苏大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代表着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一代,是一个民族希望之所在。审美情操是大学生精神塑造、人格完善、内涵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人”的问题,如果只关注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无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的因素,不仅会使社会发展走向歧途,而且也会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摘 要: 文章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中研究关系和个人因素进行反思,发现研究者影响的独特性:研究者是环境的一部分,研究关系对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个体因素随着研究的进行不断变化,并由此影响研究过程和结论建构。  关键词: 质性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 研究关系 个人因素  一、质性方法及研究者影响  质性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情境下的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况进
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导演之一,李安的作品担得起“凤毛麟角”的评语。因为他的作品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有两个方面,一为质量精深,二为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这句古老的俗语也许可以概括大千世界中的某些规律,但却不能拿来形容李安的影片。因为他执导的影片之所以可贵,并不是因为数量少,而是因为质量确实出类拔萃。作为学识渊博,又极富创造性的导演,李安在影片中一直传达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即通过影片的画质去反映一定的哲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网路青年自组织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系统,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青年自组织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充分认识网络青年自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好网络青年自组织,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青年自组织 思政教育 大学生 创新探索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形式各样的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人们心中已形成的固定生活模式被打破,惯有的价值尺度、心理素质、家庭观念、工作热情等正潜移默化的发生着质的改变。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传统心理、传统知识形态、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必然要求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现代心理、现代知识形态、现代行为方式之间的全方位遭遇和总体性冲突”。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企业兼并”、“下岗”、“买断”等一系列新名词,面对社会转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