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五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ka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也是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的一部分。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中考的成败。广大学生都“怕”作文,就是有些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场特定的氛围中,也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考作文辅导实践谈谈应试作文的要诀。
  
  1、标题要抢眼
  
  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标题,标题具有穿透力,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标题就像人的眼睛,如果我们能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眼睛,那么我们的作文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好的标题能达到或概括文章内容,或指明写作对象,或表明文章行文线索,或点明文章主旨等效果。
  如何让标题枪眼呢?拟定文章标题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①引用名句法,如《众里寻他千百度》,就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②巧用修辞法,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就运用了巧用修辞法,以“阳光”比喻暖人的关爱,形象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③套用歌词法,如《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就是由歌词“对面的女孩走过来”演化而来,别有一番情趣。④借用俗语法,如新闻《新官上任三盆水》就化用了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显得别出心裁;⑤制造悬念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采用设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开头要响亮
  
  文章的开头响亮,出语惊人,能一下子扣住读者的心,使评卷者耐心细致地阅读文章。常见的开头技巧有:①巧妙设问,吸引读者。如冰心的《观舞记》,开头设问,不仅吸引读者,还统领全篇,定下了赞美的感情基调。②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如吴晗的《谈骨气》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给读者产生一个主旨鲜明的好印象。③联想回忆,巧妙叙述。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57年前那个特殊的日子,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④巧用修辞。展示文采。如勃兰兑斯《人生》开头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引入论题。⑤描写环境,烘托背景。如《变色龙》的开头:“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俄国亚历山大三世黑暗统治的特殊背景之中。⑥广泛引用,突出主题。臧克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引用闻一多本人的话开头,突出了主题,开启下文。
  
  3、结尾要意味深长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结尾,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主旨更加鲜明,能起到画龙点眼的效果,给人回味无穷的美感。文章结尾常见的方法有:①首尾呼应,凸显主旨。如严春友的《敬畏生命》的结尾:“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照应了标题,深化了主旨。②言为心声,呼唤号召。例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结尾:“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总结全文,号召我们青年一代应具有格物致知精神。③巧妙发问,引入深思。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结尾,巧妙发问,耐人寻味。④引用佳句⑻多姿多彩。如冰心的《谈生命》的结尾:“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深含哲理,引人深思,韵味无穷。⑤抒情议论,气势非凡。如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的结尾:“我景仰那些……创造更多的奇迹!”就是用抒情的方式深化主旨。⑥景物烘托,情景合一。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借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4、内容要充实
  
  做到了前面三点仍然不够,文章内容才是关键。新课标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内容充实,不能泛泛而谈,空话连篇,应联系生活实际,写自己熟悉的事情,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怀”。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能以情感人。如果一说助人为乐,就写自己送盲人过马路、公共汽车上让座;一谈到友情,就写同学转校了、搬家了;一提到奉献就写老师晚上为我们批改作业,必定不能打动评卷教师,读来令人生厌,很难得高分。关于助人为乐也好,关于友情也好,关于奉献也好,这类的事情时刻都在我们身边的发生,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求新的愿望,总会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真善美的事情才会打动人,使评卷教师产生心灵的共鸣,任何编造的故事、虚构的情节,读来味同嚼蜡,让人生烦。当然要想内容上吸引人,还应坚持课外阅读,注重平时素材积累等。如收看新闻联播,关注时代趋向、社会矛盾、世界局势、社会改革等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
  
  5、书写要规范
  
  作文书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展示文章内容的载体。“龙飞凤舞”让人难以辨认,内容再好,也难以得到评卷老师肯定。俗话说:“字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错别字连篇,前后“箭头”无数,“横杆”相连,是对评卷老师不尊重的表现,会让阅卷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文字功底很差的人。试想,这种印象一旦产生,作文还能得高分吗?相反,字迹工整,卷面清洁,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评卷老师会对你慷慨大方。此外,标点符号也不容忽视,有些同学在作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或“一逗到底”、“一顿到底”,让阅卷老师读来很疲劳,难以平心静气地读你的文章,他们会因此对你的文章大打折扣!
  
  刘军民,李菊英,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其他文献
“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可以说,好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人读后怦然心动。审好题后,拟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重要一环。  文章题目是文本形象的第一代言要素,对于整篇文章的评价影响甚大。好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题好一半文,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要像给自己化  妆、给自己起名字
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实用阅读教学观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也能在“做”上用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一.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
一、散文式架构是实现小说绘画化的基石    萧红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呼兰河传》几乎以散文式的结构来构架小说。小说共七章,可分可合,形散而神聚,形成了伸缩自如的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传统用于构架小说的时间因素在这里成了一个个碎片。这种时间的断裂导致
一轮弦月,悬挂在仙岩禅寺的古樟树枝头  在静谧中成了,窥视禅寺的眼睛  大雄宝殿里,一只空心木鱼  早被白天的梵音填满  在夜色中渐渐,安然入梦  寺内,悬挂得整整齐齐的经幡  在夜风中有节律地飘拂,宛如立队排列虔诚的诵经人  后禅院墙角,一口七上八下忙碌  一整天的老石井  此刻终于闲静了下來  开始如约和星星对话  静坐山门前的菊花,独忆南山  山门外的荻花,是花非花  在夜色茫茫中,独自打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但是,语文课程不能被动地适应、反映和复制传统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美神维纳斯雕像,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高潮时期最成熟的完美杰作。她以健美、匀称、圆润的身姿,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典立凝视,充分体现了女性美,被人们赞誉为“美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尊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像,于1820年在希腊米塔岛山洞里发掘出土时即失去双臂和其他一些部位。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不仅吸引了无数的观赏者,而且引起了难以胜数的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要给美人雕像安装手臂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厚积”过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和特定形式,挖掘其中的多种元素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在阅读教学中,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这里的“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具体地说,“点拨”就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撷取串串知识之果。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此叩彼应的教学艺术。    一.点拨于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
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是语言。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篇目较多,《读本》也提供了许多美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语段,感受语言的形式之美,使学生能有意识的借鉴模仿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语言的形式之美呢?    一、语言“形的对称”“音的对称”。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优美,韵律妙绝。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她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扫眉才子”出自唐代王建《寄蜀中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