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但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概况,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效率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人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现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鼓励学生大胆的多角度的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引导学生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尔,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 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深挖“提问”的创造性: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日寸,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令人乐观的。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方面。构建新型课堂,激活创新意识: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4、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三、在思维磨擦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创新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问题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新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新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口趋成熟。课内与课外结合,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们学习了张衡的地动仪,我就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并且我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且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学习新知识,就是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释疑后能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毛志海.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0(13)
[3]谢向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4]陈艳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下),2011(02)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效率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人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现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鼓励学生大胆的多角度的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引导学生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尔,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 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深挖“提问”的创造性: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日寸,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令人乐观的。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方面。构建新型课堂,激活创新意识: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4、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三、在思维磨擦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创新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问题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新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新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口趋成熟。课内与课外结合,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们学习了张衡的地动仪,我就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并且我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且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学习新知识,就是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释疑后能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毛志海.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0(13)
[3]谢向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4]陈艳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下),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