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去首都的天安门广场参观,一定要仔细欣赏著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上有毛泽东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恩来书写的小楷碑文。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碑座的八块浮雕,它们的创作者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持者之一——刘开渠。
为“人”立像
1920年,16岁的刘开渠考入北京美术学校,1924年进入西洋画系学习油画。一天,刘开渠翻开当时美校学生常读的《美育》杂志,一眼就看到了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顿时激起了他对雕塑艺术的兴趣。扎实深厚的美术功底,加上刘开渠的积极争取,当时负责高等教育工作的蔡元培,在公派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名单上写下了“刘开渠”的名字。
1928年到1933年,刘开渠在法国一边学习雕塑,一边进行欧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为他此后的雕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位艺术工作者都希望能创立自己的风格,刘开渠也不例外。回国之初,刘开渠拜访蔡元培时汇报自己的留学心得,当时坐在一旁的鲁迅听说刘开渠学习雕塑,说了一句:“过去(雕塑)只是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像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雕塑对象大半是神佛圣人,而很少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刘开渠被鲁迅一语点破,自此之后,他找到了一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将普通民众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人公。
雕塑中的精神
刘开渠算是受西方美术教育的第一批中国人,他深深感受到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西方的雕塑,譬如他所喜爱的罗丹的作品,更注重写实;中国的雕塑更讲求意境,线条更为简洁。刘开渠选择了中西方融合的创作手法,我们不难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看出这一点。
我们能从这些雕塑的名字中感受到刘开渠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刘开渠的青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刘开渠辗转成都、上海等地参加爱国运动,用他特有的方式——雕塑,鼓舞着民众救亡图存。
刘开渠一直主张,雕塑在创造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要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在战乱中,雕塑工作者应该多多创作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纪念性雕塑。立民族之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刘开渠作为当时的知名雕塑家,被周恩来指定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和浮雕的创作工作。
研究文献历史、收集素材、绘制草图、反复修改、提交图样报告……刘开渠带领着团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刘开渠对所有细节都认真把控。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浮雕分布于东西南北四面,刘开渠亲自创作了纪念碑主面的《胜利渡过长江》。而背面的浮雕因为坐南朝北,除早、晚有少许光线照射外,大部分时间处在光线不理想的状态。为了让人们能清晰地欣赏浮雕,创作者就需要利用深浅度的变化来设计浮雕样式。
很多人称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不仅立体,还富于动感,这主要归功于刘开渠的专业和专注。在塑造人物时,刘开渠多方面搜集形象资料,到部队寻找典型人物形象,甚至连一支枪、一条皮带的设计都精益求精;浮雕的花纹装饰也是刘开渠一行人在收集海量的古代花纹图样,反复推敲各种方案后,才最终确定。
为了使浮雕的旗帜纹路自然、美观,刘开渠还特意找了模特儿挥动旗帜。
人民英雄纪念碑历经四年时间,终于在1958年正式矗立于天安门广场。
1963年,刘开渠被聘为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他的志向就是将中国美术馆办成东方的“卢浮宫”。直到今天,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保护、设施、布局等,依然遵循着他的办馆思路和理念。
为雕塑事业鞠躬尽瘁,是刘开渠一生的真实写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他的创作巅峰,他不但把自己的雕塑理念注入其中,还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如他的名字,他确实一直在为中国现代雕塑“开渠”。
为“人”立像
1920年,16岁的刘开渠考入北京美术学校,1924年进入西洋画系学习油画。一天,刘开渠翻开当时美校学生常读的《美育》杂志,一眼就看到了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顿时激起了他对雕塑艺术的兴趣。扎实深厚的美术功底,加上刘开渠的积极争取,当时负责高等教育工作的蔡元培,在公派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名单上写下了“刘开渠”的名字。
1928年到1933年,刘开渠在法国一边学习雕塑,一边进行欧洲艺术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为他此后的雕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位艺术工作者都希望能创立自己的风格,刘开渠也不例外。回国之初,刘开渠拜访蔡元培时汇报自己的留学心得,当时坐在一旁的鲁迅听说刘开渠学习雕塑,说了一句:“过去(雕塑)只是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像了。”
自古以来,中国的雕塑对象大半是神佛圣人,而很少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刘开渠被鲁迅一语点破,自此之后,他找到了一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将普通民众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人公。
雕塑中的精神
刘开渠算是受西方美术教育的第一批中国人,他深深感受到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西方的雕塑,譬如他所喜爱的罗丹的作品,更注重写实;中国的雕塑更讲求意境,线条更为简洁。刘开渠选择了中西方融合的创作手法,我们不难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看出这一点。
我们能从这些雕塑的名字中感受到刘开渠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刘开渠的青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刘开渠辗转成都、上海等地参加爱国运动,用他特有的方式——雕塑,鼓舞着民众救亡图存。
刘开渠一直主张,雕塑在创造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要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在战乱中,雕塑工作者应该多多创作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纪念性雕塑。立民族之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刘开渠作为当时的知名雕塑家,被周恩来指定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和浮雕的创作工作。
研究文献历史、收集素材、绘制草图、反复修改、提交图样报告……刘开渠带领着团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刘开渠对所有细节都认真把控。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浮雕分布于东西南北四面,刘开渠亲自创作了纪念碑主面的《胜利渡过长江》。而背面的浮雕因为坐南朝北,除早、晚有少许光线照射外,大部分时间处在光线不理想的状态。为了让人们能清晰地欣赏浮雕,创作者就需要利用深浅度的变化来设计浮雕样式。
很多人称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不仅立体,还富于动感,这主要归功于刘开渠的专业和专注。在塑造人物时,刘开渠多方面搜集形象资料,到部队寻找典型人物形象,甚至连一支枪、一条皮带的设计都精益求精;浮雕的花纹装饰也是刘开渠一行人在收集海量的古代花纹图样,反复推敲各种方案后,才最终确定。
为了使浮雕的旗帜纹路自然、美观,刘开渠还特意找了模特儿挥动旗帜。
人民英雄纪念碑历经四年时间,终于在1958年正式矗立于天安门广场。
1963年,刘开渠被聘为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他的志向就是将中国美术馆办成东方的“卢浮宫”。直到今天,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保护、设施、布局等,依然遵循着他的办馆思路和理念。
为雕塑事业鞠躬尽瘁,是刘开渠一生的真实写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他的创作巅峰,他不但把自己的雕塑理念注入其中,还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如他的名字,他确实一直在为中国现代雕塑“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