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它是通过在学习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基础,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价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较多问题。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两个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之更适合地理教学。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内涵
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由一些知识点通过逻辑思维连接成的跳跃、发散的枝状图形。笔者将思维导图的类型分为: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1]。
2.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
2.1初中地理的学科知识体系特点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这就造成地理学本身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地域性,一方面是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自然和人文地理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地理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进而造成地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点较为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1]。
2.2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不稳定性、多变性及可塑性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法呆板,更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心理,从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思维方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往往对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较容易接受。
2.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应用在学生的自学或者课前预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复习课等。
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的特点确定思维导图的类型,网络结构较简单的知识体系可用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一般用在学生的自习或者初中地理新课讲授中,而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较为复杂,一般用在复习课。
(2)从主题上根据逻辑关系绘制出二级和三级主题依次延伸,线条近粗远细,向外延展。
(3)在各分支线条上标注表示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关键词应起到对思维的发散、联想与想象有提示作用。
(4)绘制完成后检查整个图的完整性,逻辑性是否正确,及时完善和更正。
3.2思维导图在新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归纳出自己自学得到的知识内容,先在纸上写明该部分知识的主题,再罗列出该部分知识自学后都学到了什么,要求写出知识点,最后鼓励学生分析这些知识点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或者是二者均有,并尝试绘制出思维导图[2]。
在课堂上,经过运用思维导图的预习后,教师可先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做出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信心,并选出相对较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然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由浅入深,逐级展开课堂地理教学。
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由于新课的授课是分章节讲解的,绘制的思维导图是独立的,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思维导图,较分散,复习课的任务就是将各个章节的分散的思维导图整合成完整的思维导图,按照复习课的时间看,单元复习,就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整合,期中考复习,对半个学期以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以此类推。
4.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反思
4.1思维导图的完整性与复杂性之间较难取舍。
绘制思维导图时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画得分支太多,显得过于复杂;画得简单,又体现不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越到末级的分支,知识的联系就越复杂,越到末级分支知识绘制出与其他分支逻辑关系线条或者箭头往往会让整张图显得凌乱。这类问题在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期末考复习中,整合整本书的思维到图中更是难以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绘制成一张图时信息量过于庞大和复杂,另一方面是板书的量较大,黑板或投影仪的板面有限,较难将大量信息同时展示出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可以将思维导图简化,在复习课中教师只画出各个章节二级分支以上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回忆二级分支以下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效率,缓解绘制思维导图板书的压力,使学生的书“越读越薄”。
4.2过于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较弱。
思维导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培养上具有较好效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这两个目标的培养上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显不足。因而在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知识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并融入思维导图中。
参考文献:
[1]欧海燕.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吴奇.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地理学习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内涵
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由一些知识点通过逻辑思维连接成的跳跃、发散的枝状图形。笔者将思维导图的类型分为: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1]。
2.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
2.1初中地理的学科知识体系特点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这就造成地理学本身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地域性,一方面是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自然和人文地理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地理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进而造成地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点较为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1]。
2.2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不稳定性、多变性及可塑性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法呆板,更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心理,从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思维方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往往对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较容易接受。
2.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应用在学生的自学或者课前预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复习课等。
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的特点确定思维导图的类型,网络结构较简单的知识体系可用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一般用在学生的自习或者初中地理新课讲授中,而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较为复杂,一般用在复习课。
(2)从主题上根据逻辑关系绘制出二级和三级主题依次延伸,线条近粗远细,向外延展。
(3)在各分支线条上标注表示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关键词应起到对思维的发散、联想与想象有提示作用。
(4)绘制完成后检查整个图的完整性,逻辑性是否正确,及时完善和更正。
3.2思维导图在新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归纳出自己自学得到的知识内容,先在纸上写明该部分知识的主题,再罗列出该部分知识自学后都学到了什么,要求写出知识点,最后鼓励学生分析这些知识点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或者是二者均有,并尝试绘制出思维导图[2]。
在课堂上,经过运用思维导图的预习后,教师可先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做出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信心,并选出相对较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然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由浅入深,逐级展开课堂地理教学。
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由于新课的授课是分章节讲解的,绘制的思维导图是独立的,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思维导图,较分散,复习课的任务就是将各个章节的分散的思维导图整合成完整的思维导图,按照复习课的时间看,单元复习,就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整合,期中考复习,对半个学期以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以此类推。
4.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反思
4.1思维导图的完整性与复杂性之间较难取舍。
绘制思维导图时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画得分支太多,显得过于复杂;画得简单,又体现不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越到末级的分支,知识的联系就越复杂,越到末级分支知识绘制出与其他分支逻辑关系线条或者箭头往往会让整张图显得凌乱。这类问题在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期末考复习中,整合整本书的思维到图中更是难以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绘制成一张图时信息量过于庞大和复杂,另一方面是板书的量较大,黑板或投影仪的板面有限,较难将大量信息同时展示出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可以将思维导图简化,在复习课中教师只画出各个章节二级分支以上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回忆二级分支以下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效率,缓解绘制思维导图板书的压力,使学生的书“越读越薄”。
4.2过于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较弱。
思维导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培养上具有较好效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这两个目标的培养上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显不足。因而在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知识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并融入思维导图中。
参考文献:
[1]欧海燕.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吴奇.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地理学习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