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声音燃起我们的激情,用激情点燃我们的希望。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精神面貌的激发尤为重要, 我在班主任工作的摸索中,有意识地让一些有活力的声音,去创造一种有声的文化,从而内化学生的精气神。本文着重谈谈如何创建读书声、歌声与感恩的声音,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洋溢着本该属于他们的青春年华。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精气神;声音
书声、歌声、感恩声,声声悦耳;状态、心态、年轻态,态态激昂。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我捕捉到了班级的声音功能,尝试着层层递进巧打组合拳,用积极、高昂、阳光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良好品行,改变他们疲惫的状态,激昂出他们的青春的活力。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除了布置一个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外,还重视各种声音的感染力,用读书声,歌声和感恩的声音来创建一套学习、娱乐、精神品质相结合的班级文化。
第一种声音是读书声。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从读书声开始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是我做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人说:每当学习疲惫时我总会大声朗读。大声朗读不但让我们精神抖擞,而且能帮助我们记忆。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些读书的声音来填充学生心灵,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读出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一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一方面,以身作则,利用早、午、晚到班的时间,与科代表一起带动全体同学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作为班主任,英语的早读课我也参与进去,与英语老师一起让学生在早上的大声朗读声中激发一天的精神面貌。教育在读书的声音中传播,本来读得津津有味的同学,能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本来懒散的同学,感觉到老师的鞭策;本来精神不好,马虎了事的同学,可能想到与班主任一比高下。學生的精神也就在每天的早读和午读中抖擞起来,有时候是齐读,有时候是个别读,有时是小组读,形式的多变让大家也变得活跃。后来又有了课前三分钟的朗读,读书声激发精神的空间就更更宽了。2014年我接受了一个基础较差的班,成绩和纪律都是全级倒数的,在开始的两个月里,我提的口号是“不比成绩,比声音”。一个班级排名成绩最差的班级,要从基本功做起,刚开始还没必要比成绩,谁读书的声音最有力,精神状态最饱满,谁就有奖品。就这样,班风建设就在这一声声的读书声中积累起来,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先是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然后是英语的学习状态慢慢跟上,然后是班级量化中的文明班等荣誉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班级文化建设由读书声音开始,学生精气神的培养在读书中层层激起。
第二种声音是歌声。有歌声就有微笑,有歌声就有激情,有歌声的地方就是梦想放飞的地方。现在的孩子们竞争较激烈,学习压力大,确实比较辛苦,比较累,他们需要用歌声来点缀自己的生活。每当听到隔壁学校的孩子们扯开嗓子,尽情演唱校园歌曲时,我会由衷地感叹:年轻的生命多有激情。而在我们学校的课室里,为了争分夺秒地提高成绩,学生天天埋头苦读,殚精竭虑,很多同学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的,何来年轻人特有的精气神?于是我决定也要让课室里响起愉快、激昂的歌声,用歌声来点燃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激起他们该有的精神与魄力。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用诗意的语言写道:“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些我认为一无所有的日子,拿永不放弃的梦想照亮了在路上的我们。”歌声可以帮助一些迷惘的孩子找回失去的梦。有一次理想教育的班会课,就是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达到高潮,我发现班会课的成功不在于我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在歌声中唱出了他们的感受,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在一次才艺表演的班会课中,我又发现学生那么喜欢唱歌,平时最沉默的语文才子,居然也能唱得如此投入,如此动听,大部分同学都欲欲于试,至于几位活跃分子就更不用说了,讲台成了大家施展歌喉的舞台。既然大家喜欢唱歌,就让校园歌曲,励志歌曲走近我们的课室,让那些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激励大家活力无限、青春洋溢地渡过初中人生黄金阶段。课前是朗朗读书声,课间是活力四射的歌声,“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的未来不是梦》)“活在万变世界偶而会觉疲惫 ,少壮若不努力长大才可悲 ,稍有半秒怠懈付出白掏一回 ,尝尽苦辣滋味 ,全情投入进步 ,刻苦不管多少,坚持继续 ,紧眼前目标 ,未停下脚步,有一天炫耀 ,飞了闪烁光亮每一秒……”(《翱翔的小鸟》)。每一首励志歌词都让学生在声音中感受,感悟比班主任的千言万语可能更深刻。有时,歌是一起唱;有时歌可以单独给学生唱的,学生懂得让歌声来调节自己紧张的学习,也知道他们需要歌声来寻找自己的梦。“犯错误罚唱歌”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些犯轻微错误的学生,在我的班里,歌声是他承认错误的一种方式,有些学生还自改歌词,唱出他犯错的缘由和愿意改过的心声。读书声可能很多时候需要班主任的巧妙引导,而歌声更多是学生自发的,对精神的激发功能更有效,更意味深长。
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真正地做到内外兼修。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在古代教育就强调“乐”的教化功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理由不用“乐”来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呢?
第三种是感恩的声音。有人说:一种声音,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想,是一种行动,一种感恩的行动,就是一种做人的素养。我希望在初中阶段,能培养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声,对老师有感激之情,对母校心存感谢。让其成为班级文化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内在力。做事先做人,不论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码要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生存的理念,学会感激别人,感恩亲人,从而鞭挞自己。在接手这个班时,我还听说这个班级的学生最没“良心”,每次教学调查,都让任课老师不好受。我原来也有点悲观情绪,不指望他们对我怎样感激,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后来,在两次的爱心捐款中,发现这班学生是挺能“捐”的,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有几位学生虽然不怎样读书,纪律还有点放肆,但对老师还是挺有礼貌。经过反思,我觉得不是学生不懂感恩,而是我们大人没引导好。因此,在读书声和歌声中我又感悟出要培养出一种感恩的声音。首先,召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印发“感恩”主题的文章供学生课余读,课间唱“感恩的心”,观看感恩电影《暖暖》等。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父母,如何面对像你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是校长又如何处理学校的一些事情。这样的问题常常提醒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换位中理解他人,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少一点埋怨,多一点体谅。再次,引导他们在日常中表现起来。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或平时的节假日,提醒学生主动去问候和关爱身边的人。平时我还特别注意鼓励感恩的行为。如班长谢同学在雨夜中主动为数学老师送雨伞;还有位同学看到老师中午下班后,仍然留在办公室改作业,就去买了一盒饮料并轻轻地说了声“老师辛苦了……”师生关系尤如春风化雨,温暖了彼此的心灵。此时我也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心。学校开通了家校群之后,我与家长们经常在群里交流沟通,每逢节日班里的大部分家长们都会对班主任发问候信息,还有家长在中考前的一个晚上,打电话来感谢我们学校……这样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感恩行为,我都会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学习自己长辈的感恩之心,在分享中放射感恩的光芒。感恩是当代社会呼唤的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成长就很难一帆风顺。希望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没有忽略这种精神的引导,让感恩之心充满课堂,遍布校园,学生带着感恩之心走入高一级的学校,走进社会,擁抱未来。
精神是理念的先导,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更需要孕育一种激昂向上、心存感恩的精神,让精神产生出动力,无疑是每个班主任需要面对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上面我谈到的用三种声音培养精气神的内动力,只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基础教育领域的班主任何不尝试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文惠.浅谈如何提升校园精气神[J].学苑教育,2016,(14):8.
[2]余婷婷.问道:语文课堂,您的学生需要提高精气神吗[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Z2):109-110.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精气神;声音
书声、歌声、感恩声,声声悦耳;状态、心态、年轻态,态态激昂。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我捕捉到了班级的声音功能,尝试着层层递进巧打组合拳,用积极、高昂、阳光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良好品行,改变他们疲惫的状态,激昂出他们的青春的活力。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除了布置一个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外,还重视各种声音的感染力,用读书声,歌声和感恩的声音来创建一套学习、娱乐、精神品质相结合的班级文化。
第一种声音是读书声。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从读书声开始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是我做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人说:每当学习疲惫时我总会大声朗读。大声朗读不但让我们精神抖擞,而且能帮助我们记忆。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些读书的声音来填充学生心灵,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读出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一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一方面,以身作则,利用早、午、晚到班的时间,与科代表一起带动全体同学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作为班主任,英语的早读课我也参与进去,与英语老师一起让学生在早上的大声朗读声中激发一天的精神面貌。教育在读书的声音中传播,本来读得津津有味的同学,能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本来懒散的同学,感觉到老师的鞭策;本来精神不好,马虎了事的同学,可能想到与班主任一比高下。學生的精神也就在每天的早读和午读中抖擞起来,有时候是齐读,有时候是个别读,有时是小组读,形式的多变让大家也变得活跃。后来又有了课前三分钟的朗读,读书声激发精神的空间就更更宽了。2014年我接受了一个基础较差的班,成绩和纪律都是全级倒数的,在开始的两个月里,我提的口号是“不比成绩,比声音”。一个班级排名成绩最差的班级,要从基本功做起,刚开始还没必要比成绩,谁读书的声音最有力,精神状态最饱满,谁就有奖品。就这样,班风建设就在这一声声的读书声中积累起来,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先是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然后是英语的学习状态慢慢跟上,然后是班级量化中的文明班等荣誉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班级文化建设由读书声音开始,学生精气神的培养在读书中层层激起。
第二种声音是歌声。有歌声就有微笑,有歌声就有激情,有歌声的地方就是梦想放飞的地方。现在的孩子们竞争较激烈,学习压力大,确实比较辛苦,比较累,他们需要用歌声来点缀自己的生活。每当听到隔壁学校的孩子们扯开嗓子,尽情演唱校园歌曲时,我会由衷地感叹:年轻的生命多有激情。而在我们学校的课室里,为了争分夺秒地提高成绩,学生天天埋头苦读,殚精竭虑,很多同学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的,何来年轻人特有的精气神?于是我决定也要让课室里响起愉快、激昂的歌声,用歌声来点燃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激起他们该有的精神与魄力。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用诗意的语言写道:“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些我认为一无所有的日子,拿永不放弃的梦想照亮了在路上的我们。”歌声可以帮助一些迷惘的孩子找回失去的梦。有一次理想教育的班会课,就是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达到高潮,我发现班会课的成功不在于我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在歌声中唱出了他们的感受,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在一次才艺表演的班会课中,我又发现学生那么喜欢唱歌,平时最沉默的语文才子,居然也能唱得如此投入,如此动听,大部分同学都欲欲于试,至于几位活跃分子就更不用说了,讲台成了大家施展歌喉的舞台。既然大家喜欢唱歌,就让校园歌曲,励志歌曲走近我们的课室,让那些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激励大家活力无限、青春洋溢地渡过初中人生黄金阶段。课前是朗朗读书声,课间是活力四射的歌声,“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的未来不是梦》)“活在万变世界偶而会觉疲惫 ,少壮若不努力长大才可悲 ,稍有半秒怠懈付出白掏一回 ,尝尽苦辣滋味 ,全情投入进步 ,刻苦不管多少,坚持继续 ,紧眼前目标 ,未停下脚步,有一天炫耀 ,飞了闪烁光亮每一秒……”(《翱翔的小鸟》)。每一首励志歌词都让学生在声音中感受,感悟比班主任的千言万语可能更深刻。有时,歌是一起唱;有时歌可以单独给学生唱的,学生懂得让歌声来调节自己紧张的学习,也知道他们需要歌声来寻找自己的梦。“犯错误罚唱歌”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些犯轻微错误的学生,在我的班里,歌声是他承认错误的一种方式,有些学生还自改歌词,唱出他犯错的缘由和愿意改过的心声。读书声可能很多时候需要班主任的巧妙引导,而歌声更多是学生自发的,对精神的激发功能更有效,更意味深长。
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真正地做到内外兼修。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在古代教育就强调“乐”的教化功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理由不用“乐”来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呢?
第三种是感恩的声音。有人说:一种声音,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想,是一种行动,一种感恩的行动,就是一种做人的素养。我希望在初中阶段,能培养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声,对老师有感激之情,对母校心存感谢。让其成为班级文化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内在力。做事先做人,不论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码要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生存的理念,学会感激别人,感恩亲人,从而鞭挞自己。在接手这个班时,我还听说这个班级的学生最没“良心”,每次教学调查,都让任课老师不好受。我原来也有点悲观情绪,不指望他们对我怎样感激,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后来,在两次的爱心捐款中,发现这班学生是挺能“捐”的,而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有几位学生虽然不怎样读书,纪律还有点放肆,但对老师还是挺有礼貌。经过反思,我觉得不是学生不懂感恩,而是我们大人没引导好。因此,在读书声和歌声中我又感悟出要培养出一种感恩的声音。首先,召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印发“感恩”主题的文章供学生课余读,课间唱“感恩的心”,观看感恩电影《暖暖》等。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父母,如何面对像你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是校长又如何处理学校的一些事情。这样的问题常常提醒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换位中理解他人,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少一点埋怨,多一点体谅。再次,引导他们在日常中表现起来。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或平时的节假日,提醒学生主动去问候和关爱身边的人。平时我还特别注意鼓励感恩的行为。如班长谢同学在雨夜中主动为数学老师送雨伞;还有位同学看到老师中午下班后,仍然留在办公室改作业,就去买了一盒饮料并轻轻地说了声“老师辛苦了……”师生关系尤如春风化雨,温暖了彼此的心灵。此时我也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心。学校开通了家校群之后,我与家长们经常在群里交流沟通,每逢节日班里的大部分家长们都会对班主任发问候信息,还有家长在中考前的一个晚上,打电话来感谢我们学校……这样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感恩行为,我都会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学习自己长辈的感恩之心,在分享中放射感恩的光芒。感恩是当代社会呼唤的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成长就很难一帆风顺。希望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没有忽略这种精神的引导,让感恩之心充满课堂,遍布校园,学生带着感恩之心走入高一级的学校,走进社会,擁抱未来。
精神是理念的先导,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更需要孕育一种激昂向上、心存感恩的精神,让精神产生出动力,无疑是每个班主任需要面对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上面我谈到的用三种声音培养精气神的内动力,只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基础教育领域的班主任何不尝试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文惠.浅谈如何提升校园精气神[J].学苑教育,2016,(14):8.
[2]余婷婷.问道:语文课堂,您的学生需要提高精气神吗[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Z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