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习题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3.人文性和主体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重视历史习题的训练基础上,把具体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相联系,贯穿于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做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经常化、方法化。更要体现多样性、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而正是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艺术性。因此作为课堂中教与学媒介的语言,与语文课堂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应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    语文所具有人文性决定了
期刊
有这么一个故事。  暴风雨过后的早晨,一个小男孩在海边玩耍,他看到海滩边的好些浅水洼里困着许多被海潮卷上来的小鱼。浅水洼一个连着一个,被困的小鱼数以千计,而洼里的水很快就会干涸,这些小鱼不久都会干死。小男孩决定拯救这些小鱼,他不停地在一个个的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一个在附近散步的男子见了,忍不住说:“孩子,这些水洼里的小鱼太多了,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课标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  【关键词】合作;借鉴;探讨  Where is the cooperation of teachers?  Cheng xinjian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我总结了如下几方面。   1.教师——树立良好榜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期刊
在一间教室里,我正在问一个孩子的年龄,一个女孩拉了我的衣襟,“祝老师,您能告诉我们你的年龄吗?”我说:“当然可以,祝老师今年37岁。”小女孩自言自语地说:我妈妈比你小5岁,可你比我妈妈看起来又漂亮又年轻。”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小男孩大声问:“祝老师,你丈夫和你儿子多大呢?”下面一片低声窃笑, 我回答道:“我丈夫比我大1岁,你知道他多大吗?”很多学生大声的回答:“38岁”。我接着问:“我儿子比我小29
期刊
1.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首先要表现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去积极垂范和引领学生,发展其情感。即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人生观,有宽广的胸怀,能容人容事容误会委屈,有热情、开朗、豁达、合群性格,热爱学生和工作,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尊重科学和真理,热爱祖国和人民,富有社会责任感,并善于理
期刊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本(人教版)第十一册主要研究的内容,它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三项基本功:(1)有找准单位“1”的能力;(2)能根据题意写出相等的关系式;(3)会画线段图。否则,想学好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就是望尘莫及。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思想包袱,将设问法解简单分乘、除法文应用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反馈的信息是深受
期刊
1.巧设诱因  设置诱因,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存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巧设诱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讲“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知识点时,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笔者
期刊
1.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期刊
【摘要】 运用电教媒体展开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瑾从电教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器”,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推动器”,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是学生实施知识迁移的“助燃剂”这四个方面,结合鄙人的教学实践对电教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出初步探讨,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电教媒体;中学语文教学;作用  On the audio-visual media and the M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