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须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是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照本宣科的教师永教不出创造性学生,只有创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一.革形式抓生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变“师问”为“生问”,变一般问为梯度问、深度问,善抓生成问。真正扭转传统课堂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成为主角,愿思,善思,深思。
  树立服务学生意识。生先发现、质疑,师后启发、点拨,最后,深挖精析,更高层设疑、解疑。程颐说:“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如《中国石拱桥》肩洞的设计,既讲究美的形式,又注重实用价值。可设计扩散性思维问题,如联系实际谈所见桥体设计如何?能否当回设计师,设计一座既实用又美观的桥梁?
  这道题综合性很强,对学生比较鉴别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都有影响,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学生参与设计。
  一生为公园设计了一座“水上弹力桥”,游人踩到这座特制弹簧桥面上,只要一蹦,就会像游泳健儿那样,反弹到空中,然后直落下水,当然不必惊慌,当你踩到水里时,一种特殊的水压弹簧会使你一陷一弹重新返回桥面,不必担心其沉入水中,因为桥是封闭的。这种惊险、刺激的设计不由不让人惊叹。
  二.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试所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作形神兼备,韵味横生。我抛弃以往“读读、讲讲、背背”的老套子,设计了“自学、自画、自评”“讨论、互评、拨正”的新教法,效果惊人。
  有这样两幅画面引起激烈争论:一幅画的桃花不只三两枝,而是更多;一幅水波涌起,河豚翻跃……对此,学生们兴趣盎然,各抒已见。最后拨正:“三两枝”是虚指,但不可过多;“河豚欲上”是想象虚拟,不应在画面上出现。这样,学生不仅明晓诗意,而且感受到了创作的愉快,美的体验。教师既节约了语言,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教师的精心设计,常给学生意外的惊喜,这不仅活跃了气氛,更拓宽了学生视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犯愁。愁在素材的筛选,愁在语言的创新,愁在构思的匮乏,愁在找不到突破。
  我作了大胆的尝试,把影视、小说、歌曲、小品、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艺术样式,搬到作文中去,使形象的视听效果变成了细腻的文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夕阳余辉撒满大地,代课教师在绵延无尽的山路上走着……其穿着、神情鲜明地定格,借助此特寫镜头,让学生视、听、嗅等多种感官参与,拓宽想象,进行描写训练。
  有这样一段令人耳目一新:微风拂面,泥土也散发着馨香,远处山峦静默在夕阳的余辉中,一位身穿花格上衣的小姑娘,带着一线盼望的神情快步走着、走着……渐渐变成了一个点儿,消失在地平线上。她就是魏敏芝,一个……
  在一篇叙事作文中,这样的别具一格的开头,一定会让读者联想翩翩,耳目一新。
  影视文学中镜头的跳跃性,表演的夸张性,语言的含蓄性等均可给学生以启迪。此外,作文标题及起承转合间歌词的套用,武侠小说对作文布局谋篇的作用,小品漫画等对作品意蕴的含蓄性都有着特殊的启发作用,像给学生驾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海阔天空,如入作文的无人之境。
  四.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眼脑手口心的并用,是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性发挥的极至。活动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
  语文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朗读为主的,如:《故事会》《讲演会》《诗歌朗诵》《精美片段交流》《寒假见闻报告会》;有以表演为主的,如:《课本剧表演》《配音表演》;有以游戏为主的,如:《成语接龙》《抢答》《知识对抗赛》;有以操作为主的,如:设计、绘画;还有《情境对话》《自由谈》等口语表达训练项目等。
  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情展露了学生的才华,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创造性的挖掘学生潜能。
  冯海青,教师,现居河南辉县。
其他文献
不知怎的,一看到那只小鱼篓,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事就是背着小鱼篓跟着爷爷去捕鱼。我童年的宠物也是那只小鱼篓。那是爷爷花费了半天的工夫特意为我做的。青青的竹片,密密的、方方的网眼,颈口还有一条红红的绸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鱼篓一直不空。要么是几条活蹦乱跳的小虾,要么是几只吐着白沫的螃蟹。这些都是爷爷给我的礼物。  河水很宽很宽,调皮的我老是一会儿扔一颗小石子,一会儿砸一块土圪
所谓的“有效教学”,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习效率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获得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持续发展应具体表现为其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进步,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让语文教学背着“少慢差费”的重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它是“有效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教学理念陈腐;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三、教学评价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语文》中编选了许多歌颂至爱真情的文章,为过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学刻不容缓,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人文功能不能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位天姿英发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同时也发人深省。王安石认为,仲永悲剧之根源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后天教育没有跟进的问题。关于文章主旨,教材文本前的引言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编者对于文本主旨的解读均界定在“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学习”层面。  这固然都没错,但似乎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的策略,对学习特点中的短处和劣势采取有意识的控制,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
我家背靠青山,门口有口大堰,大家都叫它“门堰凼”。恢复高考后,我们兄妹都相继跳出了农门,就有风水先生说我家地气好,是块风水宝地,门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话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但发生在门堰凼里的故事却让人记忆犹新。  门堰凼水清、底平、塘面开阔,是个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每到夏天吃过午饭,我们东西两湾和林场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去那游泳、嬉戏,有时有人赤手就能抓起一两条大鱼。记得在我六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休假回家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所考的文言文是“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但是,文言文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学生除了课堂已经没有使用文言文氛围和环境;因而,文言文可能虽“浅”,但对众多的高中生来说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法利弊,提出问题教学必要性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就头痛、心烦、害怕,甚至“厌恶”,把作文当作是一种负担,根本没有写作情感和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融听说读写于一体,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笔者结合自己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着把习作渗透于综合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