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公路,智能公路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l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这样一群人,一改先前人们集中于汽车驾驶体验方面的创新思维,将眼光瞄向了公路,致力于对其进行创新。他们提出了公路的智能创新概念——夜光公路,集夜光公路、动力学漆、交互感应灯以及感应优先车道想法于一体,并且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会逐一实现。
  夜光公路为何物
  “我们质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在设计不同款型、不同性能的车,为什么不能设计公路呢?我们开始想怎么能把它变得更具互动性,更具有可持续性呢?”作为夜光公路的主要设计师,丹·罗斯加德在回答《视觉中国》记者采访时谈到,关于夜光公路这个创意的萌发来源于海底世界,“有一天在荷兰,我正坐在车里,突然意识到,我们花费数百万金钱修建道路,但似乎没有人关心道路是什么样子的,道路的情况如何。”他认为人类为了获取光,耗费着巨大的能源,制作了大量的设备,却忽略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发,“我们为什么不能看一看水母是怎么发光的呢?于是我开始想象未来的公路该是什么样的,科技将跳出电脑屏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夜光公路,顾名思义就是在黑夜中可发光的公路,这种想法刚被提出的时候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夜光公路背后的智能公路概念在去年荷兰设计周活动上被正式提出后,极受追捧,并且该想法在荷兰设计大奖赛上被授予了“最佳未来概念”称号。
  丹·罗斯加德工作室、海曼斯基础设施管理集团联合提出了夜光公路的想法。据夜光公路另一位设计师海曼斯介绍,他们尝试用荧光涂料来提高亮度,这种涂料白天利用阳光充电,夜晚为道路提供照明,如此一来,便可以省去很多其他照明设施以及电力的耗费。同时,还在研发能随着温度变化而变色的涂料,比如天气冷了,公路开始结冰变得湿滑的时候,这些漆就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显现出巨大的冰晶,帮助司机辨认有冰的位置,等到太阳出来温度升高,这些冰晶会自动消失。
  “在设计中你必须得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体验。”丹·罗斯加德说,他们研发的夜光公路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公路中有一条为电动汽车提供的优先通道,当车开到这条通道时它会自动为汽车充电。
  荷兰设计周活动上,海曼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传统的运输方式进行革新,将技术的应用对象集中于高速公路而不是具体的某种交通工具。对于未来之路最大胆的想法是设立一些专用车道,这些车道可以让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充电。而且在公路两旁安装节能灯,当驾驶人员驾驶着汽车驶近这些灯时,灯便渐渐点亮;当驶离时,这些灯又会逐渐熄灭。
  夜光公路不再是概念
  在夜光公路概念推出后, 丹·罗斯加德工作室、海曼斯基础设施管理集团共同开始了大量的研发,他们同一家涂料制作商合作,生产出一种荧光粉末,用以取代画道路标记的涂料,它会吸收阳光,夜幕降临后能在黑暗中发光长达 10 小时。“这种粉末就像我们小时候玩儿的那种夜光涂料,”丹·罗斯加德解释道,“公路表面还会用特殊涂料画上一些标志,比如雪花,当温度降到某个值的时候,这些标志将变得可见,告诉人们路面可能打滑。”
  从2013年年中开始,荷兰布拉班特省率先修建数百米的这种夜间发光、可以指示天气的道路,他们用一种光致冷光粉末涂上道路分隔线,该材料可在阳光下进行充电,夜晚就能发光照亮公路,维持时间高达10小时。此外,还在公路修建系统中采用温度反应动态漆,从而使司机在天冷路滑时清晰地辨认出路面上哪里有冰。据了解,在未来 5 年内,荷兰还将陆续建设优先为电动汽车准备的感应道、有车经过时会亮起的感应灯及风力路灯。
  目前,丹·罗斯加德工作室已经收到来自全球各国的咨询函,“印度对此青睐有加,那里有很多地方停电,这种新的道路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救星啊。”丹·罗斯加德说。另外,英国已经宣布,高速公路、住宅街道和人行道上的路灯将在晚上 9 点就关闭或调暗,以节省费用,助力环保,如此一来夜光公路将极有可能被英国选中。
  夜光公路源于好奇心
  夜光公路的设想由设计师丹·罗斯加德最先提出,33岁的丹·罗斯加德出生荷兰,除了设计师的身份,他还是艺术家、建筑师。他小时候生活在荷兰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周围有许多山坡,且都很陡,他和姐妹们喜欢在一些家具上装上轮子,然后骑着它们从山上滑下去。“现在想想真的非常后怕,当时那种玩法根本没办法刹车,很有可能会折断脖子,但是作为孩子,我们被周围生气盎然的自然气息所吸引,在那时我就有这种改进我们和自然联系方式的想法了。”长大后,他更热衷于将灵感融入科技元素,许多作品都富含科技元素。
  “现在的孩子每天坐在电脑前面对着Facebook、YouTube,即使作为艺术家的我,每天把玩的东西也不是涂料了,而是微晶体和LED。”丹·罗斯加德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即使是孩子们玩耍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世界正从半导体化转向数字化。科技在人类的互动、沟通和体验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如果科技从电脑那个小方盒里面跳出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已过而立之年的丹·罗斯加德依然像孩子一般,问出十万个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源于好奇心。
  “不管我们正在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应该抱着孩子般探索的好奇心去改变世界。”丹·罗斯加德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他看来,科技是人类的第二肌肤、第二语言,也可以是人们沟通信息、了解彼此的方式。所以,在他设计的许多作品中,或是他的团队研发成果中,随处可见科技的身影。
  许多奇思妙想在科技的力量下被一一实现。他们设计出一款特别的衣服,衣服随着穿着者的心跳而改变透明度。当穿着者变得越来越激动,裙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据了解,现在已经有一些明星开始定制这种衣服,不仅如此,“我们也开始着手为男人设计套装,特别是为在金融行业工作的男人。当他们说谎的时候,衣服就会变得透明。我们非常期待接下来几年世界会如何发展。”
  除了轻便的衣服,连脚下的地板也获得新的能量。他们还发明出一种能够发电的地板,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拼凑而成,舞者在地板上跳舞,地板依靠舞者的能量转化为地板内部设置的电能,每一个模块可以产生约25瓦的电能,地板便可发光。在荷兰鹿特丹市的一个舞厅中,已经铺设了这种地板,人们的劲歌热舞点亮整个地板,除了节能省电,还增加了舞厅的艺术效果,不失为科技艺术的完美结合,被认为是一个兼有互动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发明。
  夜光公路这一创新不仅使用可持续的方法为主干公路提供照明,还可以让公路更安全高效。人们在重新考虑汽车设计的同时,也应该重新考虑高速公路的设计。将车载导航系统与交通讯息链接起来,只代表了未来公路管理系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更需要公路本身来填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公路。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一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伙子来到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机床公司做销售员。虽然他每天早出晚归,但是整整两个月下来,他才卖掉了5台机床,连基本任务都没有完成。经理警告他,如果下个月不能卖出8台机床将遭到解雇,小伙子却信心十足。  几天后的一次,经理在外出办事的路上,无意中看到小伙子从一客户工厂里走出来,经理对这家工厂有印象,他们刚在上个月从小伙子的手上买去了一台机床。回到公司后,经理对同事们
期刊
我刚到北京漂泊的第一年,就在一个茶馆里看到柱子上挂着的一领蓑衣。它是真正的用江南棕榈丝衣片穿制而成的蓑衣,做工很精细,挂在那,不啻于一件工艺品。蓑衣上面还挂着一顶竹笠。蓑衣竹笠,两件江南乡村农民平常使用的雨具,却触动了我,一个来自江南山村农民心中的乡土往事。  江南草木丰茂,棕榈树是最常见的,一般两三米高,叶子宛如大手掌。它只种在屋后,而不种植在屋前,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前不栽棕,后不栽松,这在风
期刊
我的生活单调,烟也不会,酒也不爱,饮酒伤肝,吸烟伤肺,只有喝茶,有益无害,每日三杯两盏,靠它伴我书台。这十几年来,茶倒喝过不少,唯独六安毛尖从未尝过。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年五月下旬,在上海襄阳南路的天天旺茶宴馆参加了一次上海茶叶学会发起的六安名茶品尝会。这次品尝的不是传统名茶六安毛尖,而是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品种“大华山银毫”。此茶产于安徽省大别山脉中的大华山、石笋山山区,全部以明后、雨前的野
期刊
原产地品牌是因地缘优势产生、经过时间的积累而为人熟知的品牌。法国的时装、意大利的跑车、美国的快餐、中国的瓷器、古巴的雪茄、南非的钻石等,都是名声斐然、价值深厚的原产地品牌。  中国是世界上原产地品牌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众多原因,不少原产地品牌正在成为人人可用、人人不用负责的“公地”品牌。譬如,中国瓷到处都叫景德镇,杭州茶都叫龙井,苏州有上百家“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天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十八街麻花总
期刊
偷影子的人  [法] 马克·李维著/段韵灵 译/定价:29.80元/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是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 一个老受人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的秘密。他渐渐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透过马克·李维温柔风趣的叙述,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
期刊
1.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斑斑驳驳的石头,有多少花儿开放,有多少人在这里经过。
期刊
听我父母亲说,他们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  我的家乡在川南长江边的云溪。这里地处长江上游,离宜宾只有100多公里。长江在宜宾以上称金沙江,宜宾以下才叫长江。云溪,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地区。长江边是丘陵,再往南走上十里八里,有些地方走上三两里,便是大山了。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地貌,四周都是大山,中间托起一片方圆百里的丘陵。家乡的人们将这种大山托起的丘陵,成为“岩(ai)上”。我父母就是从岩上走下来的。
期刊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讲述的是清末明初时期的伶人在各种社会变更下的生活状态,在杨二十四和陆新之的笔下,多位戏曲泰斗的形象跃然呈现于眼前,细细读来,祖辈记忆中的梨园,往事并不如烟。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中,给“伶人”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一种传播快乐的人。这些人以乐舞谐戏为能,娱乐大众……,这群人,被称为伶工、伶人、优伶,也就是俗称的戏子、唱戏的。”  追溯伶人一词
期刊
6月22日,在柬埔寨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哈尼梯田通过审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云南省境内的哀牢山南部、红河南岸的哈尼梯田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朝惊艳世界绝非偶然。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就生活在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哈尼人依据不同的山势、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
期刊
如果把60岁以上人口定义为老年人,中国已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口,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是公众和政府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经济来源看,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老年人待遇差距巨大,并且,由于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述报告全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团队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