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分析,使文章充满理性美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p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文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中华文明自黄土地发祥,刀耕火种,披荆斩棘,绵延数千年,从未被割断。这正是由于中华文明的韧性。
  费孝通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讲过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韧性,不正是因为体现了这十六字箴言吗?中华文明,因为包容而生生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到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盛唐,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这个时候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元稹的一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不由让我们联想到那胡汉文明相互融合的盛况。如今,在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中,依然跳跃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音符,奏响着文明交流的旋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中的一句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独具韧性的另一面原因——柔和。中华文明不崇尚武力,而希望通过自身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得到其他文明的认同。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华文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是依赖它的吸引力。华阴老腔豪放的声腔与黄沙共舞,越剧婉转的音韵随流水畅游,喜庆的剪纸诉说着生活的美好……千古传承,本色不改,中华文明在激荡中日益柔和、圆润。
  除了“包容”和“柔和”,中华文明之所以充满韧性,还因为它有着千千万万华夏人所赋予的“坚实”。“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是中华文明的真实写照。回首近代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辛亥革命的火光在黑夜中点亮,五四运动奏响救国之号角。正因为一代代有志之士为中国的茁壮成长而抛头颅、洒热血,中华文明才一次次经住了风雨的洗礼。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把握当下,我们方能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将中华文明的韧性发挥到极致,将中华文化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评点:本文立意精准,思路清晰。集中使用因果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也使文章充满思辨色彩。考生開篇先点明中华文明“从未被割断”的原因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然后再剖析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的原因在于“包容”“柔和”“坚实”三个方面。三重因果并列推进,条理清晰,结构紧凑。论证主题部分也采用了因果分析法,如第二段,正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和唐朝的兼容、开放,才成就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长足发展。第四段,正因为一代代有志之士坚韧踏实地付出,中华文明才能经受住风雨,传承至今。因果论证直接回答“为什么”,是分析说理最直观有效的方式。
  注意事项
  1.不能流于表面,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伪论证”。如:某同学的论点是“劳动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安心学习提供保障”,然后分析说“正因为有了这些被他们瞧不起的劳动人民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才让我们能安心进行‘高大上’的脑力劳动”。这只是以因果论证的形式把论点重申了一遍,这就是典型的“伪论证”。
  2.不能浅尝辄止,要探本溯源,分清深层原因与浅层原因。
  3.要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避免论证方法单一。因果论证直击根本,再配合使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会使文章说理更丰富、更全面、更有艺术性。
  【提升方法】
  同学们阅历尚浅,对生活的感悟不深,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去体悟,那么,如何快速提升自己运用因果分析的能力呢?
  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名言迁移。平时注重积累名人言论,分话题提炼要点,如积累关于阅读、品格、规则、科技等话题的名言,做理论分析时便可将这些观点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让别人智慧的结晶为我所用。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就可以立论:阅读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摆脱愚昧。如宋代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就可以立论:坚持阅读可以更新我们的知识,让人心灵澄明。
  其次,使用类比求同法。写议论文时,举例子必不可少,而举例讲究时效性,所以我们尽量要用最时新的素材,拿到新的素材不会分析的时候,可以调动知识储备中用与它相似的旧的素材来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我们平时读范文,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他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我们积累过南仁东的素材,分析过南老的严谨、坚守、创新精神,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于敏、黄旭华、袁隆平等杰出人物同样的精神。
  三是对比求异法。例如将成功者与失败者进行对比,将他人与自己进行对比,找出导致二者不同结果的原因。运用因果分析法,就是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片段练习】
  用因果论证法将下列论证段补充完整。
  一些学生连教室里的清洁大扫除都唯恐避之不及,更不要说上山下乡干农活了。甚至看见清洁工,嫌人家邋遢;遇到建筑工,嫌人家一身汗臭。鄙视体力劳动不再是个例,而是成为现代青年一种普遍心理。究其原因,大多是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还是②
  【参考答案】
  ①体力劳动者劳动强度大,而收入太低,市场经济环境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向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了。
  ②做事做人的原则态度。凡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都会懂得社会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重。只有自以为是、傲慢自大的人才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一种人面前一种作派。人与人的不同,大体就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上,人比人的高度,也就在几分态度之中。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圣诞节时,玉米狐和好朋友西米鹿交换了礼物。玉米狐送给西米鹿一块手帕,西米鹿送给玉米狐一顶帽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你就不能早起一会儿?  我送你?  放心吧, 乐会迟到的!我有我的"马".  奇怪,怎么今天我的马的速度这么快呢?简直是超乎想象!  我在飞?你怎么跟来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思辨主题说】  坚守与变通都既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具体的做事方法。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的,如果选择坚守,就意味着不能变通;如果选择变通,则难免会丧失始终坚守的事物。但往深看,其实两者又有统一的关系。坚守是一种品格,变通是一种智慧,两者之间,何去何从,如何平衡,考验着一个人的勇气、操守与头脑,也影响着人生的广度与宽度与高度。  【高考链接】  2014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
名人去世时,其生前“名言”的传播也往往迎来刷屏之势。但在这种集体性跟风转发之中,往往少不了“鱼龙混杂”。杨绛先生身后,同样遭遇了这种情况。而类似的名人名言被冒充,要么被移花接木,要么被断章取义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众多名人都有屡屡“躺枪”的经历。  作家梁文道就曾讲过一个故事,因为经常被上图书腰封,他曾致电出版社,得到的答复是:“全中国不止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如果说这样的冒充,始于营销利益的推动,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
从我出生到现在,爸爸妈妈送过我许多礼物,但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只小闹钟.  那是一只猫咪形状的闹钟,它有两个大大的耳朵,一双又圆又亮的眼睛,圆圆的肚子就是钟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一大早,小蚂蚁米米就去森林里寻找食物。然而,他找了一个上午,也没有找到一点食物。更糟糕的是.中午竟然下了一场阵雨。大雨把朱米沿路做的路标通通冲走了。没有路标的指引,米米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夜晚,米米只好钻到一片树叶底下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
63岁的王老伯,参加完一场高中同学聚会,没想到刚出了饭店没走几步,就倒在了路上。老同学手足无措间,一个小伙子挤入了人群。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五六分钟时间里,小伙持续对王老伯进行心肺复苏,为他抢回了一条命。  事后少年坚持不留姓名,但还是被老人家们找到了,他就是上海格致中学高一(7)班男生盛晓涵。  时评链接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 李理  一场老年人的高中同学聚会,被一位现在的高中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还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从小孩子的某些情况,可以推断孩子的将来。 宋朝的寇准,从小十分聪明,爱看书,七岁时写了一首《咏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当时有人十分惊讶,说这孩子有宰相之才。后来寇准果然在三十多岁做了宰相。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子。这说明一个人小时候的智力高低、受教育情况、及当时的表现等都对将来产生重要影响。   
他是我的同学。他的皮肤黝(yǒu)黑黝黑的,头发很短。他的眼球黑中带棕(zōng)色,可有神了!他的小脸蛋黑里带红,笑起来显得特别阳光。  他很幽默(yōu mò),经常用幽默的语言让我捧腹(pěng fù)大笑。有一次,他考我们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位老師给学生们上课时,学生们乱作一团。快下课时,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就使教室变得鸦雀无声。他究竟说了什么呢?”我说:“老师说:谁再吵我就扣(kòu)他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