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有多愚蠢?看后脑洞大开!

来源 :自然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acebook开发者大会会场,还在为Facebook CTO分享的、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甚至没有办法识别出一只踩在滑板上的狗是什么而开怀大笑,30分钟后,Oculus的首席科学家Mike Abrash,马上又给全场将近3000名全世界顶尖的开发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主题只有一个——其实差不多人类也同样愚蠢,就像是一颗外接着多重感应器的CPU,而且还充满Bug。
  别急着反驳。Mike Abrash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举了非常多的栗子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先看第一个。下图中,你看到两个人手里的药丸是什么颜色?
  这个应该不会像那条著名裙子一样引起那么大的分歧。绝大部分人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图中左手拿着的药丸是蓝色,右手的是红色。
  但是事实上呢?去除所有的干扰元素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
  还不服气?再来一个。下图的魔方里,白色箭头指的方块,是什么颜色?
  真正的答案和药丸那个一样:去除所有背景和周边元素之后,他们都是一样的灰色。
  为什么会这样?
  Abrash解释说,即使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东西,但是这对于大脑重构整个世界来说信息量还是太少了,所以在几亿年的进化中,大脑开始会不断地训练它自己,来进行“补充”和“猜测”,从而用有限的信息来重构整个世界。所以事实上,人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就是那个东西真实的样子。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真实”?你怎么定义“真实”?
  Abrash放出了来自电影《黑客帝國》的经典台词:如果你指的是你能感觉到的、你能闻到的、你能尝到的和看到的,那么“真实”只是你的大脑所编译的电子信号罢了。
  对此,Abrash说,在进行虚拟现实的研究时,很多人都认为,“虚拟”是最重要的,但是其实,搞清楚“现实”反而才是关键。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和现实互动,而是在和我们的“感应器”——眼睛、鼻子、耳朵等互动,他们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大脑,大脑再进行编译,然后就有了我们以为的真实。
  然后他继续“非常残酷”地举了很多例子,来继续证明这一点。
  比如这两个浅蓝色的面积,哪个大?
  事实上,他们的尺寸大小一模一样。你所感觉到它们不同,同样是你的大脑在“欺骗”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3D的世界里,但是3D物体在2D平面上的形态和他们在3D世界的形态非常不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3D物体在2D平面上,我们的大脑还是会自动计算,让你觉得你其实在看一个3D物体。
  再看下面。
  一模一样的黑白格子,只是因为加上了原点,就让下图看起发生了扭曲。
  你看到一根吸管以不可思议的角度穿过了金属框架,事实上那不过是错觉;
  你看到下面的圆圈在变化不同方向运动,事实上,那不过是错觉;
  你看到一张纸叠的恐龙居然像是在3D角度扭动脖子,事实上,那不过是错觉。
  还需要更多例子吗?——比如那条蓝黑或者白金相间的裙子。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效果,Abrash在屏幕上方了一个游乐园的动图,然后让观众在椅子下面拿出了一个信封,把信封里的镜片放到左眼前面——然后你会瞬间发现原来屏幕上的2D动图变成了3D!他说,原理很简单,由于左眼前面有个镜片,所以图片在通过你的左眼进入你的大脑的时候,会比右眼慢。由于大脑就是通过相对位置来判断3D世界里的物体,所以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立体效果。
  不仅仅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声音也会同样也会。在另外一段视频里,一位工作人员以很缓慢的速度发出了ba、ba、ba这个音,画面瞬间一变,她又在开始在念fa、fa、fa……但是其实,两次的音轨一模一样,变化的只是她的口型——但是我们的大脑,出于几亿年来的进化,让我们学会了根据口醒来辨别声音。所以,当那位工作人员的口型变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聪明”地编译了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听。
  所以,总结一下,“现实就是我们在大脑里重构的过程”,而我们人类,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外接着很多感应器的CPU,就像上面说的,还总是有很多Bug。
  Abrash毫不留情地说,其实整个世界说不定都是“人们的幻觉”。因此虚拟现实设备,说到底并不是需要去复制“真实的世界”,而是只需要正确地输入内容、满足人类的感官的需求,模拟大脑去重构。而这就意味着,如果虚拟现实继续发展下去,人们可以做到的,不仅仅是复制真实的世界,而是可以完全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现在根本无法相信的新世界。
  所以,虚拟现实到底怎么样才可以做得更好呢?Abrash说,首先视觉要大幅改善,其次音频也需要改进,要加入触觉感受、动作要可以及时追踪,同时还要在你的周围形成地图,这些都会是挑战。不过,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好的产品出现,而且整个行业在广泛参与,还有巨头们的长期投入,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进步,现在所有的零部件基本上都已经成熟到了可接受的程度。
其他文献
器官移植手术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提高了更多人的生活质量,从伦理角度,有人自愿在离世后将健康的人体器官免费捐赠给素不相识的人,也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除了我们熟知的心、肝、肾脏、骨髓、皮肤、角膜等可以移植之外,近一二十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移植技术,可以使更多的器官可以用来造福他人。  脸移植  2005年,40 岁法国女子伊索贝尔·迪诺亚因被狗咬伤而毁容,成功接受了部分面部移植手术,成为全世界第一例
期刊
一些极为简单的动物已经成功“摆脱”它们的大脑,例如海绵,因为大脑对它们的存活没有任何作用。摆脱对大脑的依赖可能就是它们生存至今的关键所在。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弗兰克-希尔斯表示:“如果你坐在海床上,只滤食从你身旁流过的食物,你就不需要一个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大脑是对能量的一 种浪费,你无法让身体保持所需的能量水平。”  无脑或是生存优势  海绵不会思索生命的意义或者起源这样的哲学命题。但
期刊
近日,麦肯锡发布了一项报告,里面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飞速发展、具有宽泛影响,且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技术。相反,那些过于遥远的,仅能影响 1、2 个行业的,以及 2025 年之前不大可能实用化的技术(如混合动力),或者是虽然即将成熟但不够大众化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下就是麦肯锡列举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含消费者盈余在内,即消费者
期刊
为文多年,很少涉猎排泄及排泄场所的话题,害怕污染了文字和读者的眼睛。但本文例外,世厕组织将如厕这个全人类的“终极问题”,提升至基本人权的高度。想想也对,一旦终止某个生命个体的新陈代谢,也就意味着剥夺其生存权。中国的厕所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关键就是没有将它提升到基本人权的高度去对待。  听说过世贸组织、世卫组织,世厕组织还从未耳闻吧。世厕组织的总部在新加坡,已经有近三十个成员,每年的11月19日是W
期刊
对我們来说,其实地球很大,人口也很多,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有70多亿了,虽然统计学能告诉我们人口的数量、分布、种族等信息,但因为数量实在太大,所以单纯的学术性统计报告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  因为有人制作了这组有趣的统计报告,把世界上的70亿人想象成100人,然后各种百分比的统计数据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统计数据看起来会是这样的:  看完这组数据,假如你能上网,有手机,上过大学,还有什么理
期刊
法国著名摄影师Vincent Latoret近日完成了一项惊人之举,他趁着夜色爬上直升机在7.500英尺(约2300米)的高空捕捉纽约市那令人难以呼吸的美景。Vincent Latoret全身绑着安全带,整个身子探出直升机,只有这样的独特视角才能将纽约市的灯红酒绿、明暗相间的夜景收入自己的相机中。他表示,這个拍摄任务既兴奋又恐怖,也是其摄影生涯中“最令人心惊胆战、最美的”挑战。
期刊
我们可能好奇于现存的生命形式,但仍然对自己所知甚少。以下这二十有关人类的真相你可能从未听说过。  1.宇宙中的一些恒星冷的足以让人类无法触及。  当你想到恒星,你就会想到燃烧的气体。其实,并非所有的恒星都像太阳那般炙热。基于此,美国宇航局发现了某些星体(对人类来说)极端冰冷。201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现了14个“棕矮星”,是它所发现的14个最冷恒星。然后在2011年,它又发现了一些更冷的。N
期刊
1、缪勒莱耶错觉  騙过99%以上人眼睛的图片,你会被骗吗?  这两个带箭头的直线,哪条更长?  可能你觉得这是老掉牙,也可能理性告诉你该拿尺子量量,但你不能不承认,看上去,确实是上边的直线更长。这是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对于这种错觉有一种理论,叫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贴近时,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团会相互抑制,结果轮廓发生了位移,产生错觉。  其实两条直线是一样长的。  2、侧抑制 
期刊
来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安娜·凯维尔·乔伊斯(Anna Keville Joyce)在失恋的同时,失去了心爱的宠物鸟巴支。但是她突发灵感,创作了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美的小鸟图案。  在摄影师阿古斯丁·涅托(Agustín Nieto)拍下的系列作品《向巴支致敬》(A Tribute to Budgie)中,安娜用大米和压碎的水果圈做出了一只火烈鸟,用咖啡豆和种子做出了一只啄木鸟,用胡萝卜和土
期刊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总是让人联想起一些美好的画面: 大片的庄园,精心打理的花园,奢华的晚宴,悠闲的夜晚,乐队现场演奏,人们谈笑风生,窈窕淑女们打着小洋伞漫步在公园里。  但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面--黑暗的一面--即便现代人听来都会觉得毛骨悚然。那个时代,医生们烧水不是为了给你沏茶;麻醉会用在婴儿身上,地方药店里都可以买到麻醉药。那个时代,某个治疗方案也许会让你高潮,有些药本来是要救你的命,最后却要了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