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eng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加强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浙江大学从制度建设、硬件建设、项目途径、活动方式、政策激励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构建了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本科生科研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平台;创新成果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
  
  一、本科生科研平台的构建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有序地推进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校自1998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来,一直注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等,成立各种学生科研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类项目的管理与组织机构、立项与实施程序、成绩和学分认定管理等,使得各类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拓展项目途径,扩大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面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生科研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其中学校层面开展的校、院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于1998年首次设立,立项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SRTP立项每年均在2 000项以上,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的70%-80%。2006年,我校成为全国10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有63个由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学生近200人。2006年,有42个学生科研项目获得首批浙江省“新苗人才培养计划”立项资助。据统计,2006年校院二级SRTP项目立项2021项,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含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科研立项159项。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学科竞赛种类和参赛层次,目前开展的学科竞赛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创业计划、电子商务、多媒体作品、财会信息化、演讲比赛、英语演讲、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广告艺术和智能汽车竞赛等15个各级学科竞赛,其中多个学科竞赛项目已发展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多,2006年达3000多人次。
  
  3、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本科生科研活动良好环境和条件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此,学校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从导向和投入上支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3000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基地向综合性、创新型、多功能的本科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发展;结合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和新校区建设,投资2亿多元在紫金港校区建设了十多个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五个公共教学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实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共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30余个,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40余个,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硬件支撑条件。
  
  4、改革教学方法,创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在2002年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修订学籍管理条例时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为促进学生更快地了解研究、高效地进行研究,全校95%以上的专业开设了研究型、讨论型等能力培养课程。还开设了由各学科专业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名师和教授担任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课程,该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使本科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学科专业以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2006年共计开设学科导论课367门次,新生研讨课34门,选课学生分别为71268人次、519人次。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探索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积极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环境。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资助下建设的生物、物理、电工电子、机械4个基础实验中心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各基础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项目更新率分别达到87%、77%、84%、72%;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多个平行实验,不仅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多个平行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鼓励学生对同一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方法,提倡学生自带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到实验室去具体实施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制定奖励政策,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各类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各类人员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 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励等;对教师的奖励包括指导项目立项津贴奖励、指导获奖奖励、指导获得成果奖励、考核津贴奖励等:对项目管理人员也视其业绩分别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的良好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2006年浙江大学以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共计63人,其中47人最终确定为07届免试研究生:2006年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的奖励津贴达50万元。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科研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平台。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或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性、交流性、搜索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各级各类学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本科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氛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如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从1998年第一期的156人增长到2006年第九期的近6 000人次,每年寒暑假都有数千名本科生继续在实验室和科教实践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的参加学生人数也从1999年的348人次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000多人次。根据对SRTP实施效果调查,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高。
  
  3、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本科生通过实施SRTP项目正式发表论文约600多篇,其中在国外SCI、EI发表85篇,国内500多篇,申请专利20多项,研制与开发软件30多项,科研技术鉴定2项,获奖20多项; 2006年,生命科学学院的2002级陈晓辉同学在国际生物信息学最权威杂志BIOINFORMATICS上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
  同时,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近五年来,我校学生获得了130项国家级竞赛奖和54项国际级竞赛奖:其中国际数学建模竞赛2次荣获特等最高奖(INFORMS奖),学生参赛论文被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UMAPJournal MCM Issue,V01.20.3上;程序设计竞赛连续3届参加国际总决赛,并取得好成绩;以本科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工业设计系列产品创新设计团队获得2006年度德国红点(red dot)设计概念奖三个席位;由3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欧莱雅工业大赛”中获得亚军。
  
  责任编辑 陈立民
其他文献
69优8号(69A×R11238)在淮北为迟熟中粳,具有株型好、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灌浆快、转色佳、米质好、高产稳产等特点,2002年通过
一是加强干部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学习等方式,对商贸系统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开展农村电子商务集中培训,有效提升政府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能力。  二是加强企业培训。先后在梁平、綦江等18个区县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200余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2000余人参训。通过培训讲解、专家会诊、企业对接、实地考察等形式,由电子商务专家和第三方代运营机构、电商企业负责人组成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部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偏低的现象,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探讨了计算机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施    一、传统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总体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实践课程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
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但在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存在经过土
新香优207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新香A与R207配组育成的中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湖南郴州作晚稻种植,表现适应性广,需肥中等,高产稳产,米质优,熟期适中,抗性好,可作抛秧、插秧栽培
介绍了两优培九在江西宁都较大面积连片秋制单产超3.0 t/hm2的制种技术.
通过观察分析龙特浦A的育性特点及其早花表现与授粉质量所构成的自交结实机制,认为在亲本提纯、严格隔离、及时除杂去劣等原有保纯措施的基础上,应把优化授粉质量、降低自交
讨论了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内容,阐述了基于多源地图数据建立地图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基于地图数据库的地图制图生产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应用.
根据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短日高温促进幼穗分化),通过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在温室内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可明显缩短鉴定时间,对秋季生产的早稻种子和早春海南生产的晚稻种子,均可
研究不同育龄花魔芋主要农艺形状,为花魔芋合理密植、产量预测、种芋分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育龄的花魔芋主要农艺形状随芋龄增加而增大,根状茎的2叶例外.同时,提出了不同种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