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名士嵇叔夜,一向以桀骜不羁著名。洋洋洒洒的《幽愤诗》,愤世嫉俗的《绝交》,无不彰显着他的力道,韧劲,成色。可一篇《家诫》,却出人意料地教育儿子言行举止“不可不慎”。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可叹清高之士教子,铮铮铁骨中,自有一种人伦情怀。
关键词:嵇康;《家诫》;教子
魏晋之际的名士如云,其中嵇康的人格与思想堪称典范,长久以来备受学界的关注。如所周知,嵇康为人高傲,“刚肠嫉恶,轻肆直言”,因傲睨钟会,最终遭谮而死。这样一个性情孤傲的人,却在《家诫》中却教子以礼,“小心笃诲,酒坐语言,兢兢集木”,这种“挫锐和光”的为文风格与其为人几乎是两种面目,这种鲜明的对比令后人不可思议,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感叹:“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嵇叔夜之《家诫》,何尝不挫锐和光,直与《绝交》二书,如出两手。”。
这不仅是钱氏阅读嵇康文本的个人感受,更是大多数读者对嵇康“人格分裂”的一个疑问。《家诫》与《幽愤诗》《绝交》二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与吕长悌绝交书》)文体风貌宛然有别,其思想义涵也有诸多矛盾之处。但是,《家诫》与《幽愤诗》《绝交》二书毕竟“同出一手”,钱氏“如出两手”是否有失偏颇?亦或是完全正确?嵇康是否“人格”分裂?下面我们来看如下分析。
一、矛盾焦点
“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嵇康一生骄傲自况,毫无顾忌,清高自诩。这种情操不仅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在他的举止为人上。一次,钟会上门拜访嵇康,嵇康正在打铁,对钟会的到来视若无睹,钟会正欲转身离去,嵇康头也不抬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
当嵇康听闻友人山涛想要举荐自己代任原职时,他冷笑拂袖,抽身而去,“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一句话噎得山涛哑口无言。“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嵇康话不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直言这不仅是一封拒絕为官的书信,更是一封不愿和山涛等人“同流合污”的绝交信。性情率真耿直,令人惊叹愕然。
“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嵇康自谓不谙人情世故,拙于人事周旋。《嵇康传》更是有评云:“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于尘埃之表。”但复杂多思的嵇康果真如此吗?
二、崇尚礼教的嵇叔夜
不知何时,嵇康就因超凡脱俗的行径,和张扬老庄之道的文章,被世人冠以“竹林名士”的隐逸之名。于是嵇康,也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们认为是反对礼教的代言人。实则不然。
嵇康从骨子里是崇尚礼教的。
孔子云:“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嵇康从小丧父,由母兄带大,他攻读儒学,更是很好地将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渗透进生命,于母至孝,于兄至敬,他对家人养育之恩的感激更是溢于言表,当兄长出征,他祈祷思念:“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当山涛请他出山,他以幼年丧父,壮年又“失母兄之欢”的经历,阐述了自己“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而要“但顾守陋巷,教养子孙”的志愿。
不仅在人伦上,嵇康在人生抱负上更是显露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他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却心系政治。“惟上古尧舜: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意。”大丈夫自当舒展胸襟,立志报国!他嵇叔夜满腔热血,只可惜无用武之地。他极力赞颂尧舜的贤良公允,正是恶狠狠地诅咒司马氏集团的黑暗腐朽。《管蔡论》中对武王、周公的维护;《卜疑》中积极于国事;《太师箴》里告诫统治者要远佞近忠,唯贤是任……他以古代贤才自况,是明志也是激励。但是黑暗的时代怎能由着他的性子?“殊类难徧周,鄙议纷流离”、“何为人间世,自令心不夷”
于是,他懂了,伤透了心,也学“聪明”了,“哀哉人间世,何足久托身”不如披上老庄哲学的外衣,潇潇洒洒地活在这颠倒黑白的世间有何不可?儒家不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吗?在这淤泥般浑浊的世间,清莲不染,不也是对恶势力的一种反抗吗?《论语》有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诚如是也。
这样一梳理,我们也就明白他为什么如此教子了。
三、清高名士的教子之道
论起清高名士的教子之道,其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德高望重之辈,往往在纷乱的人世间怀揣一份傲骨,不愿同流合污,哪怕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绝不愿低头服输,陶渊明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却在病重之时教导儿子“《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一生清高自诩,放浪不羁,大言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是教子之时,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们要在坚守自己原则的基础上“慎哉”,做高尚人,行正直事。陶渊明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用从容与智慧教子,莲子清如许。
这种种名士教子各异,但爱子之心,高尚情操却从未改变。名士教子,别有一番情致,甚可玩味一番。
综上所述,嵇康的《家诫》并非他的“人格分裂”,他爱子心切,告诉孩子们,在浑浊的世间自有一份志趣,自有一番风骨,谨慎做人,平安做人,大智若愚。这不仅仅是嵇康,也是在那黑暗污浊的社会里,清高名士的自我修养和教子之道。
关键词:嵇康;《家诫》;教子
魏晋之际的名士如云,其中嵇康的人格与思想堪称典范,长久以来备受学界的关注。如所周知,嵇康为人高傲,“刚肠嫉恶,轻肆直言”,因傲睨钟会,最终遭谮而死。这样一个性情孤傲的人,却在《家诫》中却教子以礼,“小心笃诲,酒坐语言,兢兢集木”,这种“挫锐和光”的为文风格与其为人几乎是两种面目,这种鲜明的对比令后人不可思议,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感叹:“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嵇叔夜之《家诫》,何尝不挫锐和光,直与《绝交》二书,如出两手。”。
这不仅是钱氏阅读嵇康文本的个人感受,更是大多数读者对嵇康“人格分裂”的一个疑问。《家诫》与《幽愤诗》《绝交》二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与吕长悌绝交书》)文体风貌宛然有别,其思想义涵也有诸多矛盾之处。但是,《家诫》与《幽愤诗》《绝交》二书毕竟“同出一手”,钱氏“如出两手”是否有失偏颇?亦或是完全正确?嵇康是否“人格”分裂?下面我们来看如下分析。
一、矛盾焦点
“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嵇康一生骄傲自况,毫无顾忌,清高自诩。这种情操不仅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在他的举止为人上。一次,钟会上门拜访嵇康,嵇康正在打铁,对钟会的到来视若无睹,钟会正欲转身离去,嵇康头也不抬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
当嵇康听闻友人山涛想要举荐自己代任原职时,他冷笑拂袖,抽身而去,“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一句话噎得山涛哑口无言。“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嵇康话不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直言这不仅是一封拒絕为官的书信,更是一封不愿和山涛等人“同流合污”的绝交信。性情率真耿直,令人惊叹愕然。
“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嵇康自谓不谙人情世故,拙于人事周旋。《嵇康传》更是有评云:“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于尘埃之表。”但复杂多思的嵇康果真如此吗?
二、崇尚礼教的嵇叔夜
不知何时,嵇康就因超凡脱俗的行径,和张扬老庄之道的文章,被世人冠以“竹林名士”的隐逸之名。于是嵇康,也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们认为是反对礼教的代言人。实则不然。
嵇康从骨子里是崇尚礼教的。
孔子云:“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嵇康从小丧父,由母兄带大,他攻读儒学,更是很好地将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渗透进生命,于母至孝,于兄至敬,他对家人养育之恩的感激更是溢于言表,当兄长出征,他祈祷思念:“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当山涛请他出山,他以幼年丧父,壮年又“失母兄之欢”的经历,阐述了自己“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而要“但顾守陋巷,教养子孙”的志愿。
不仅在人伦上,嵇康在人生抱负上更是显露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他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却心系政治。“惟上古尧舜: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意。”大丈夫自当舒展胸襟,立志报国!他嵇叔夜满腔热血,只可惜无用武之地。他极力赞颂尧舜的贤良公允,正是恶狠狠地诅咒司马氏集团的黑暗腐朽。《管蔡论》中对武王、周公的维护;《卜疑》中积极于国事;《太师箴》里告诫统治者要远佞近忠,唯贤是任……他以古代贤才自况,是明志也是激励。但是黑暗的时代怎能由着他的性子?“殊类难徧周,鄙议纷流离”、“何为人间世,自令心不夷”
于是,他懂了,伤透了心,也学“聪明”了,“哀哉人间世,何足久托身”不如披上老庄哲学的外衣,潇潇洒洒地活在这颠倒黑白的世间有何不可?儒家不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吗?在这淤泥般浑浊的世间,清莲不染,不也是对恶势力的一种反抗吗?《论语》有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诚如是也。
这样一梳理,我们也就明白他为什么如此教子了。
三、清高名士的教子之道
论起清高名士的教子之道,其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德高望重之辈,往往在纷乱的人世间怀揣一份傲骨,不愿同流合污,哪怕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绝不愿低头服输,陶渊明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却在病重之时教导儿子“《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一生清高自诩,放浪不羁,大言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是教子之时,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们要在坚守自己原则的基础上“慎哉”,做高尚人,行正直事。陶渊明看清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用从容与智慧教子,莲子清如许。
这种种名士教子各异,但爱子之心,高尚情操却从未改变。名士教子,别有一番情致,甚可玩味一番。
综上所述,嵇康的《家诫》并非他的“人格分裂”,他爱子心切,告诉孩子们,在浑浊的世间自有一份志趣,自有一番风骨,谨慎做人,平安做人,大智若愚。这不仅仅是嵇康,也是在那黑暗污浊的社会里,清高名士的自我修养和教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