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陪位中线”

来源 :数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通报》2019年第12期发表汪学思老师关于三角形陪位中线的文章(以下简称文[1]),读后深受启发.巧合的是,笔者在长期数学竞赛辅导工作中,也发现三角形陪位中线有着广泛的运用,于是,在研读文[1]的基础上,对陪位中线从作法到证明,从性质到应用,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若干意外生成,做了进一步地研究与思考,侥幸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现不揣浅陋,特向同行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正.
其他文献
“数学抽象”居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的常见教学策略有:在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获得中培养;通过章节复习培养;通过总结数学公式或法则的记忆口诀培养;通过应用题的分析、解决培养;通过画图、识图、用图培养;通过一题多解培养;通过抽象条件具体化培养;通过变式题训练培养;通过题组式教学法培养.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提升往往需要经历3个阶段:一是要引导学生走近数学建模,感悟数学建模的过程;二是走进数学建模,明确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三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自1877年日本东京数学会和东京大学理学部成立,日本数学研究进入新时期.1920年,高木贞治解决“克罗内克青春之梦”问题后,日本现代数学开始走上世界舞台.时至今日,日本数学家共获得三次菲尔兹奖,三次沃尔夫奖[2].2014年日本著名数学家森重文当选国际数学联盟主席,2018年柏原正树获得数学界终身成就奖“陈省身奖”[3].日本是少有的数学研究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洲国家.
期刊
1全面认识,着眼素养rn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构建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的系统性人才选拔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新时期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转变,突出表现为考查目的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考核目标从常规性的问题解决技能到创造性的探究能力;考查情境从学科知识化到真实情境化;试题条件从结构良好到结构不良;试题要素从单一因素到复合因素;试题结构从碎片到整体.
期刊
SAT是美国应用广泛的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国高考类似,对高中教育有一定引领,分析比较两者数学试题,对中国高中及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有一定意义.基于全国高考大纲、综合难度模型、数学核心素养、PISA测试情境,对SATⅠ、SATⅡ、中国高考数学试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SATⅠ与SATⅡ代数占比最高,中国几何占比最高;SATⅠ超六成考查初中知识,SATⅡ部分知识超出中国高考大纲.综合难度、推理能力等因素中国最难,SATⅠ最易,SATⅡ居中;SATⅠ背景因素难度最大;中国与SATⅠ含参数难度相近,均高于SATⅡ.数学核
在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时,解题主体需要依据数学问题所提供的具体信息特点,从信息中选择相应的要素构成拟似于数学知识点(定义,公理,公式,定理;或者问题现场中所提供的真命题等)结构的信息轮廓,据此,选择使用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作为范畴性框架,封装信息要素,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这种将外在数学化信息形成拟似于数学知识点结构的过程称为“构造”,运用“构造”的途径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思路的心理活动过程称为“构造法”.[1]这里举一个高考压轴题的例子,说明使用构造函数解题的教学设计及其课堂实施,其具体途径在于,充分暴露组织问
期刊
数学命题是数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好的题目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解题研究也难以持续发展.然而,发现一个好的命题并不容易.rn设a,b,c为正数(下同),求证:a3+b3+c3≥3abc+a(b-c)2+b(c-a)2+c(a-b)2.
期刊
1 一个几何定理溯源rn文献[1]证明了杨路教授提出的如下问题:rn定理1 一个平面凸四边形,经过其中三个顶点可作一个圆,这样可得到4个圆(不排除其中有重合).如果这4个圆中有3个是等圆,则此4顶点共圆.
期刊
1引言rn《数学通报》2020年第9期问题2562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下:rn问题2562[1]设 a,b,c>0,且 a+b+c=3,证明:rn1-√ab/1+√ab+1-√bc/1+√bc+1-√ca/1+√ca≥0.(1)rn《数学通报》2020年第10期刊登了问题提供者给出的一种证明,[2]文[3]给出了(1)式的另一种证明.rn本文从项数与指数出发,给出(1)式的一个推广.
期刊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同时,教材也是制定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依据.罗增儒教授曾指出:“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所以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其实就是教材.”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它既能体现考试公平,又能考查教学成果,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因此,对一道教材习题的深度拓展与开发,抽象其数学本质,形成其知识体系,发挥其教育价值,这对于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