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有主攻,本是国内出版社多年来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计划经济的大一统的出版管理体制下,各地出版社都按照人民、教育、少儿、文艺、科技、古籍、美术、电子音像等几个出版板块进行了系统切割。多年来,绝大多数出版社坚守自己的业务范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业务特色和固定的渠道。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业有主攻似乎成了一个“过时”的信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专业社大都不甘寂寞,纷纷“扬眉剑出鞘”,只要图书市场上什么畅销,就迅速锁定目标,立即跟上。
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版业在全国经商热的大潮中已经“坐”不住了。许多出版社在业外大做文章,有的涉足房地产、餐饮业、旅游业、旅店业、造纸业、印刷业等等,但结果却是大多数均败下阵来。在这一“烧钱”过程中,出版社的社会声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都遭到了劫难。面对这一惨痛教训,一些出版社没有认真总结,又接着从事不熟悉领域图书的出版。例如本来是搞科技出版的,却在一无作者、二无经验、三无渠道、四无口碑的情况下,毅然挺进少儿出版或文艺畅销书的出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出版社已有470余家涉足少儿出版,而且每年都有增长的势头。这组数字和每年的1万多品种的少儿图书足令国内少儿出版界的正牌军——35家少儿出版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挑战。千军万马战少儿的结果,看似少儿出版一派繁荣,其实是扰乱了正常的少儿出版的市场,使得少儿图书的同质化趋势愈发严重,市场上充斥粗制滥造、选题重复的所谓少儿书。真正优秀的少儿读物,特别是原创读物仍然十分稀少,许多中小学生和家长仍感觉到没有好的书可看。
其实,搞活市场经济,也不是谁想出版什么就可出版什么。一家信誉卓著的出版社必须业有主攻,方能在广大的读者和业界中树立自己的地位,从而带动本社图书的整体销售。即使是在一般人不大看好的古籍社,如果把普及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做足了,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读者对有保留价值、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功底的读物还是情有独钟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入手。这使笔者想起了法国勒耳纳出版社的做法。该社虽只有3人,却在40多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图书,团结了世界各地4000多名作者。其主打出版板块是神话与宗教、哲学论著、理论与争鸣、文献书等。
笔者曾于2004年3月到法国参加巴黎图书沙龙书展时,见到过一家出版社只出版火柴盒大小的微型书,由于造型别致,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和读者的眼球。
丢掉了自己熟悉的作者、读者、市场,不在本业上精耕细作,而一味地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其实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太划算的。曾见到台湾某眼镜企业的宣传口号是: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笔者以为这同样适合我们的出版界。在出版领域里,朝三暮四,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将本业荒疏,最终把看家的产品丢掉的。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值得吗?
教育出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黄新峰
众所周知,教育类出版社这些年经历了全行业的经济负增长,各社在“减负”后总码洋都急剧下降,再加上教材限价、非教育类出版社向教育图书领域迅速扩张、民营发行企业羽翼日渐丰满,使长期以来出版结构单一,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往往又处于相对劣势的一些教育类出版社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从表层来看,似乎是“减负”造成了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衰退”,但是从深层来说,这却是在外力催动下的一次内部矛盾的爆发性“灾害”——损失巨大,说是“灾害”也许并不为过。对于教育类出版社健康持续的发展来说,这也许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多年以来,教育类出版社在各省市出版系统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大户”、“富户”的位置,但其他社在羡慕之余总含有一些不服,这次“减负”挤掉了经济泡沫,意外地造成了各家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软着陆,只要应对得当,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使这些损失变得微不足道。
苦心经营,优势尚存
从整个系统来看,虽然面临着现实和预期的多重巨大压力,但教育类出版社在多年的经营之后,也装备了一些坚船利炮,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各家教育出版社一般都具有一定优势:1.得益于数年来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各社均不同程度地拥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积累。拥有数亿元总资产的社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社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1亿左右。2.对教育行业较为熟悉。无论对教育行业的人员,还是教育市场、教育出版的内在规律,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各社都在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中培养了大批素质精良的作者队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长为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一些作者加入了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行列,形成了良性循环。3.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各社多年来都比较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教育社近年(下转第13页)(上接第12页)来发展迅速、声望日隆,也吸引了大量人才。 4.注重创新选题的建设,出版了一批图书精品、拳头产品,社会形象良好。在历年的各种图书评比中,教育社总是得奖大户。这是重要的无形资产。5.各社都进行了多种经营乃至资本运营的尝试,获得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绩。
走向市场,灵活应变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教育类出版社的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呢?削减教材教辅,本着少品种、多批量、板块化、精品化的精神开发一批与教辅相近的课外读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少品种,即指一个编辑室或者全社集中力量研究市场,加大素质教育图书开发力度,多搞课外读物,一个编辑室一年可以搞一个品种或者全社一年搞两三个品种的课外读物,按这个思路可以开发 “课外阅读”、“名师解惑”丛书等系列读物。可以将一些“二类”图书转到“三类”,采取给书店让利较多的发行方式,征订效果比较好。即使一些书修订次数增多,印刷成本提高,也不能放弃这部分市场。因为如果放弃,原有市场就会失去。走精品化之路,一方面,每种教材每年中考高考后都要组织人员研究修改。另一方面从观念上将“大教育”变为“大教辅”。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的教材,包括大学的部分教学辅导书。
另外,也应从普通教育为主转移到普通教育与非普通教育并重。针对教育改革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成立相应的编辑室,开发这一块市场。通过管理体制和产权体制的改革,对一线人员包括编辑、制作、发行等人员,实行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即基本工资保底,年终奖金从图书利润中提成。
昨天的辉煌已经过去,今天,教育类出版社是否能够破除坚冰,化险为夷,在“冰河期”驶向新纪元?让我们静心期待。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业有主攻似乎成了一个“过时”的信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专业社大都不甘寂寞,纷纷“扬眉剑出鞘”,只要图书市场上什么畅销,就迅速锁定目标,立即跟上。
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版业在全国经商热的大潮中已经“坐”不住了。许多出版社在业外大做文章,有的涉足房地产、餐饮业、旅游业、旅店业、造纸业、印刷业等等,但结果却是大多数均败下阵来。在这一“烧钱”过程中,出版社的社会声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都遭到了劫难。面对这一惨痛教训,一些出版社没有认真总结,又接着从事不熟悉领域图书的出版。例如本来是搞科技出版的,却在一无作者、二无经验、三无渠道、四无口碑的情况下,毅然挺进少儿出版或文艺畅销书的出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出版社已有470余家涉足少儿出版,而且每年都有增长的势头。这组数字和每年的1万多品种的少儿图书足令国内少儿出版界的正牌军——35家少儿出版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挑战。千军万马战少儿的结果,看似少儿出版一派繁荣,其实是扰乱了正常的少儿出版的市场,使得少儿图书的同质化趋势愈发严重,市场上充斥粗制滥造、选题重复的所谓少儿书。真正优秀的少儿读物,特别是原创读物仍然十分稀少,许多中小学生和家长仍感觉到没有好的书可看。
其实,搞活市场经济,也不是谁想出版什么就可出版什么。一家信誉卓著的出版社必须业有主攻,方能在广大的读者和业界中树立自己的地位,从而带动本社图书的整体销售。即使是在一般人不大看好的古籍社,如果把普及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做足了,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读者对有保留价值、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功底的读物还是情有独钟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入手。这使笔者想起了法国勒耳纳出版社的做法。该社虽只有3人,却在40多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图书,团结了世界各地4000多名作者。其主打出版板块是神话与宗教、哲学论著、理论与争鸣、文献书等。
笔者曾于2004年3月到法国参加巴黎图书沙龙书展时,见到过一家出版社只出版火柴盒大小的微型书,由于造型别致,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和读者的眼球。
丢掉了自己熟悉的作者、读者、市场,不在本业上精耕细作,而一味地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其实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太划算的。曾见到台湾某眼镜企业的宣传口号是: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笔者以为这同样适合我们的出版界。在出版领域里,朝三暮四,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将本业荒疏,最终把看家的产品丢掉的。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值得吗?
教育出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黄新峰
众所周知,教育类出版社这些年经历了全行业的经济负增长,各社在“减负”后总码洋都急剧下降,再加上教材限价、非教育类出版社向教育图书领域迅速扩张、民营发行企业羽翼日渐丰满,使长期以来出版结构单一,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往往又处于相对劣势的一些教育类出版社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从表层来看,似乎是“减负”造成了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衰退”,但是从深层来说,这却是在外力催动下的一次内部矛盾的爆发性“灾害”——损失巨大,说是“灾害”也许并不为过。对于教育类出版社健康持续的发展来说,这也许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多年以来,教育类出版社在各省市出版系统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大户”、“富户”的位置,但其他社在羡慕之余总含有一些不服,这次“减负”挤掉了经济泡沫,意外地造成了各家教育类出版社的经济软着陆,只要应对得当,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使这些损失变得微不足道。
苦心经营,优势尚存
从整个系统来看,虽然面临着现实和预期的多重巨大压力,但教育类出版社在多年的经营之后,也装备了一些坚船利炮,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各家教育出版社一般都具有一定优势:1.得益于数年来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各社均不同程度地拥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积累。拥有数亿元总资产的社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社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1亿左右。2.对教育行业较为熟悉。无论对教育行业的人员,还是教育市场、教育出版的内在规律,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各社都在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中培养了大批素质精良的作者队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成长为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一些作者加入了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行列,形成了良性循环。3.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各社多年来都比较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教育社近年(下转第13页)(上接第12页)来发展迅速、声望日隆,也吸引了大量人才。 4.注重创新选题的建设,出版了一批图书精品、拳头产品,社会形象良好。在历年的各种图书评比中,教育社总是得奖大户。这是重要的无形资产。5.各社都进行了多种经营乃至资本运营的尝试,获得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绩。
走向市场,灵活应变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教育类出版社的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呢?削减教材教辅,本着少品种、多批量、板块化、精品化的精神开发一批与教辅相近的课外读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少品种,即指一个编辑室或者全社集中力量研究市场,加大素质教育图书开发力度,多搞课外读物,一个编辑室一年可以搞一个品种或者全社一年搞两三个品种的课外读物,按这个思路可以开发 “课外阅读”、“名师解惑”丛书等系列读物。可以将一些“二类”图书转到“三类”,采取给书店让利较多的发行方式,征订效果比较好。即使一些书修订次数增多,印刷成本提高,也不能放弃这部分市场。因为如果放弃,原有市场就会失去。走精品化之路,一方面,每种教材每年中考高考后都要组织人员研究修改。另一方面从观念上将“大教育”变为“大教辅”。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的教材,包括大学的部分教学辅导书。
另外,也应从普通教育为主转移到普通教育与非普通教育并重。针对教育改革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成立相应的编辑室,开发这一块市场。通过管理体制和产权体制的改革,对一线人员包括编辑、制作、发行等人员,实行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即基本工资保底,年终奖金从图书利润中提成。
昨天的辉煌已经过去,今天,教育类出版社是否能够破除坚冰,化险为夷,在“冰河期”驶向新纪元?让我们静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