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设计的路
1971年,赵毓出生在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当地文化馆的职工。
赵毓是家中老小,哥哥姐姐——都按照父亲设计的人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结婚生子,安稳度日。所以在父亲心中,作为最受宠爱也最听话的她,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事与愿违。
“你去学医吧,白大褂一穿,挺精神的,还受尊重。”从赵毓上初中起,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这样“暗示”她。
与对哥姐的“规划”不同,对赵毓,父亲有那么点儿私心,“她得了份好工作,等自己老了,可以留她在身边,还有个照应,岂不两全其美?”
赵毓知道父亲的“小九九”,更理解他的苦心,可她就是不想学医,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
为此,父女俩一个天天唠叨学医如何如何好,一个沉默寡言。父亲的“强势”让年轻的赵毓无所适从,也不知道如何化解,只能这样僵持着,转眼过了好几年。
冷战并没换来父亲的理解,反而愈演愈烈。填报志愿时,父亲没有征求赵毓的意见,擅自做主为女儿报考了一所护士学校。那个年代,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去中专、技校之类的学校,既能学到技术,还能早毕业减轻家里负担。
“接到入学通知后,如晴天霹雳,感觉人生就这样到头了。”被强迫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儿,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父亲,反抗无门的赵毓只能采取拖延战术,“都开学三四天了,我都没去上学。可小胳膊還是拧不过大腿。”赵毓不得不踏入卫校的大门。
赵毓没放弃,还换了战术。主动把专业课学得稀里糊涂,成绩常年排在后面。
“同学都盼望着早点儿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我有些茫然,毕业后干啥去呢?一点儿目标都没有。”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赵毓说。
行行都专业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毕业的时间就到了。是穿上白大褂,成为父亲翘首以盼的医者,永远的乖孩子;还是作为一个“背叛者”,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生?
“为自己活一次吧,哪怕撞了南墙破了头,也不后悔。”这个卫校毕业的学生,一天白大褂没穿过,一针也没给人扎过,在大连摄影艺术图片社觅得了一份广告业务员的工作。
父亲很是生气,一度想把赵毓扫地出门。赵毓也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做出成绩来,让父亲看看,除了学医,行行都能有美好的人生。
刚开始工作,没门路、没资源,赵毓遇到了不少困难,好在那时广告行业竞争不是很激烈,业务员的活儿相对还比较好做。勤奋肯干再加上会说话,赵毓渐渐做出了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客户的认可,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
在一次偶然的合作中,旅顺电视台看中了赵毓在广告业务方面的潜力,将其招至麾下。凭借积攒下来的经验,来到更大的平台,赵毓大施拳脚,3年的职业生涯,为电视台的发展作出不少贡献。最重要的是,在海量的业务攀谈中,她的沟通能力一步步增强,冥冥之中为后来的人生选择和成就,埋下伏笔。
此时的赵毓,仍不知未来在何方,她开始不断地尝试新鲜。通过考试,赵毓从广告业务员成为了税务部门的收税员,端坐在窗口收钱、打印单据,一丝不苟;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又主动申请调去环卫处办公室;工作表现出色,2003年,赵毓被选拔到旅顺口区劳动监察支队综合科科长岗位,开始从事调解工作。
“这是一个接待投诉举报和执法监督融为一体的苦差事,我却找到了自己。”一次调解工作后的总结,让赵毓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自己心之所向的岗位。
金牌调解员
刚走上调解工作岗位的赵毓,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诉举报和众多来访者,也曾手忙脚乱。
“我能为他们做点儿啥呢?”赵毓时常在反问自己,并开始熟悉法律法规、学习先进调解案例。随着接访经验的丰富,赵毓渐渐摸出了门路,也有了调解的标尺,那就是要把来访群众当自家人,把来访者当兄弟姐妹,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事情、想问题。
有了这把尺子,许多尖锐的矛盾,都在赵毓手中迎刃而解。
一天早晨刚上班,辖区内一家企业的40多名职工来维权,投诉企业拖欠工资。由于已经走了多个部门都没有得到解决,职工们的情绪十分激动,把一肚子怒火和怨气都撒到了赵毓身上。
“大家都别吵,先坐下喝口水,咱们什么事慢慢讲,我一定尽力帮你们。”暖心的话语,得益于早年做广告业务员时练就的一副好口才,大家火气灭了一半。了解完详情,诉至企业协商调解后,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因经常调解案子,说话过多,赵毓经常口干舌燥,嗓子发肿,偶尔还会出现失声的情况。可每当看到被调解对象满意地离开,看着他们先后送来的30余封感谢信、28面锦旗,赵毓无比满足,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开始感谢曾经那个“背叛”父亲的自己。
从手忙脚乱到临危不惧,从外行到大连市“金牌调解员”,她所工作的旅顺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被评为大连市“品牌调解工作室”,杂家赵毓终于干出了“专家范儿”。
最近几年,赵毓又在琢磨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于是,“让数据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微信立案的惠民利民项目,在她心中萌发。没想到的是,一个利己的小小工作创意,推出后大获好评,还填补了省、市两级智慧仲裁的空白。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长春节假期后复工工人劳动待遇、工资支付等问题,成了企业老板、人事专员、劳动者最关注的话题。为提前让大家安心,疫情居家的赵毓早早就把工作搬到了线上,为有需求的调解对象答疑解惑。
“从仲裁人角度说,这只是我的工作。从我个人来讲,却是最想做的事,因为我为自己活的这一次,很有意义。”
看着赵毓事业蒸蒸日上,最高兴的莫过于父亲,曾经对女儿有很大意见的老人家,从避而不谈到逢人就讲女儿的故事、夸女儿的好,提起强迫女儿学医的事,还有些内疚呢。
全国人社服务标兵、辽宁省劳动法律公益服务专家、“辽宁好人·身边好人”、大连市先进工作者、大连市“金牌调解员”、旅顺口区首席职工……一个个荣誉见证了赵毓弃医之后的成就
1971年,赵毓出生在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当地文化馆的职工。
赵毓是家中老小,哥哥姐姐——都按照父亲设计的人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结婚生子,安稳度日。所以在父亲心中,作为最受宠爱也最听话的她,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事与愿违。
“你去学医吧,白大褂一穿,挺精神的,还受尊重。”从赵毓上初中起,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这样“暗示”她。
与对哥姐的“规划”不同,对赵毓,父亲有那么点儿私心,“她得了份好工作,等自己老了,可以留她在身边,还有个照应,岂不两全其美?”
赵毓知道父亲的“小九九”,更理解他的苦心,可她就是不想学医,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
为此,父女俩一个天天唠叨学医如何如何好,一个沉默寡言。父亲的“强势”让年轻的赵毓无所适从,也不知道如何化解,只能这样僵持着,转眼过了好几年。
冷战并没换来父亲的理解,反而愈演愈烈。填报志愿时,父亲没有征求赵毓的意见,擅自做主为女儿报考了一所护士学校。那个年代,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去中专、技校之类的学校,既能学到技术,还能早毕业减轻家里负担。
“接到入学通知后,如晴天霹雳,感觉人生就这样到头了。”被强迫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儿,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父亲,反抗无门的赵毓只能采取拖延战术,“都开学三四天了,我都没去上学。可小胳膊還是拧不过大腿。”赵毓不得不踏入卫校的大门。
赵毓没放弃,还换了战术。主动把专业课学得稀里糊涂,成绩常年排在后面。
“同学都盼望着早点儿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我有些茫然,毕业后干啥去呢?一点儿目标都没有。”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赵毓说。
行行都专业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毕业的时间就到了。是穿上白大褂,成为父亲翘首以盼的医者,永远的乖孩子;还是作为一个“背叛者”,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生?
“为自己活一次吧,哪怕撞了南墙破了头,也不后悔。”这个卫校毕业的学生,一天白大褂没穿过,一针也没给人扎过,在大连摄影艺术图片社觅得了一份广告业务员的工作。
父亲很是生气,一度想把赵毓扫地出门。赵毓也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做出成绩来,让父亲看看,除了学医,行行都能有美好的人生。
刚开始工作,没门路、没资源,赵毓遇到了不少困难,好在那时广告行业竞争不是很激烈,业务员的活儿相对还比较好做。勤奋肯干再加上会说话,赵毓渐渐做出了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客户的认可,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
在一次偶然的合作中,旅顺电视台看中了赵毓在广告业务方面的潜力,将其招至麾下。凭借积攒下来的经验,来到更大的平台,赵毓大施拳脚,3年的职业生涯,为电视台的发展作出不少贡献。最重要的是,在海量的业务攀谈中,她的沟通能力一步步增强,冥冥之中为后来的人生选择和成就,埋下伏笔。
此时的赵毓,仍不知未来在何方,她开始不断地尝试新鲜。通过考试,赵毓从广告业务员成为了税务部门的收税员,端坐在窗口收钱、打印单据,一丝不苟;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又主动申请调去环卫处办公室;工作表现出色,2003年,赵毓被选拔到旅顺口区劳动监察支队综合科科长岗位,开始从事调解工作。
“这是一个接待投诉举报和执法监督融为一体的苦差事,我却找到了自己。”一次调解工作后的总结,让赵毓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自己心之所向的岗位。
金牌调解员
刚走上调解工作岗位的赵毓,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诉举报和众多来访者,也曾手忙脚乱。
“我能为他们做点儿啥呢?”赵毓时常在反问自己,并开始熟悉法律法规、学习先进调解案例。随着接访经验的丰富,赵毓渐渐摸出了门路,也有了调解的标尺,那就是要把来访群众当自家人,把来访者当兄弟姐妹,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事情、想问题。
有了这把尺子,许多尖锐的矛盾,都在赵毓手中迎刃而解。
一天早晨刚上班,辖区内一家企业的40多名职工来维权,投诉企业拖欠工资。由于已经走了多个部门都没有得到解决,职工们的情绪十分激动,把一肚子怒火和怨气都撒到了赵毓身上。
“大家都别吵,先坐下喝口水,咱们什么事慢慢讲,我一定尽力帮你们。”暖心的话语,得益于早年做广告业务员时练就的一副好口才,大家火气灭了一半。了解完详情,诉至企业协商调解后,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因经常调解案子,说话过多,赵毓经常口干舌燥,嗓子发肿,偶尔还会出现失声的情况。可每当看到被调解对象满意地离开,看着他们先后送来的30余封感谢信、28面锦旗,赵毓无比满足,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开始感谢曾经那个“背叛”父亲的自己。
从手忙脚乱到临危不惧,从外行到大连市“金牌调解员”,她所工作的旅顺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被评为大连市“品牌调解工作室”,杂家赵毓终于干出了“专家范儿”。
最近几年,赵毓又在琢磨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于是,“让数据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微信立案的惠民利民项目,在她心中萌发。没想到的是,一个利己的小小工作创意,推出后大获好评,还填补了省、市两级智慧仲裁的空白。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长春节假期后复工工人劳动待遇、工资支付等问题,成了企业老板、人事专员、劳动者最关注的话题。为提前让大家安心,疫情居家的赵毓早早就把工作搬到了线上,为有需求的调解对象答疑解惑。
“从仲裁人角度说,这只是我的工作。从我个人来讲,却是最想做的事,因为我为自己活的这一次,很有意义。”
看着赵毓事业蒸蒸日上,最高兴的莫过于父亲,曾经对女儿有很大意见的老人家,从避而不谈到逢人就讲女儿的故事、夸女儿的好,提起强迫女儿学医的事,还有些内疚呢。
全国人社服务标兵、辽宁省劳动法律公益服务专家、“辽宁好人·身边好人”、大连市先进工作者、大连市“金牌调解员”、旅顺口区首席职工……一个个荣誉见证了赵毓弃医之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