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品德教学资源 感受乡土文化魅力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富深厚的民风民俗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走近民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11册第二单元安排了“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教学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风民俗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色文化,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在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魅力,激发其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等方面,笔者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一、方言诵读歌谣,渲染乡土气息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它是民风民俗的一部分,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气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大。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郊结合部学校,本校承载了大量外来民工子女。他们虽然来余姚已有些年头,但是对余姚的民风仍然比较陌生,有时还因为风俗的不同造成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此,在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选择从琅琅上口的余姚歌谣入手,出示了两首家喻户晓的地方童谣——《笃笃笃》和《贴麦果》。
  《笃笃笃》
  笃笃笃,/磨羊角,/秋风起,/蛇脱壳。
  《贴麦果》
  牵啊磨,/筛啊簸,/磨好麦粉贴麦果,/麦果贴仔啥人吃,/爷爷勿要吃,/送给娘娘吃,/娘娘床头藏藏啷,/花花老鼠拖到杭州,/杭州碰着大老虎,/啊呜啊呜吃仔还讨要两个。
  教师先让学生用余姚方言来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两首歌谣的内涵。在课堂上用方言教学地方歌谣,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讲,激发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学生感到歌谣中所反映的余姚民风特别有意思,也认识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知道正是朴实的民风孕育了几千年的乡土文明,使余姚成为了“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
  
  二、评析剪纸作品,领略乡土魅力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民风民俗对表达思想情感、融洽人际关系、增强喜庆气氛、推动工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把2007年2月18日胡锦涛在甘肃农村慰问时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回娘家》搬进了课堂,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幅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说一说:作品所表达的寓意是什么?胡总书记为什么选用了剪纸的形式?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在新春佳节,胡总书记把到甘肃农村慰问农民当作是回娘家,把农民的家当作自己的家,表达了人民公仆情系农民、关心农村的情怀。同时,因为胡总书记曾经在甘肃工作过,这次到甘肃仿佛是儿女回家,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亲情。而之所以选用剪纸形式,是因为甘肃农村仍然保留着逢年过节剪纸贴窗花的习俗。
  典型的人物,典型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组织读书活动,了解乡土风情
  
  为更好地组织本单元的教学,配合学校十月份开展的“祖国,您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这个平台,品德教师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提出了组织开展“了解余姚风情、感受余姚文化”的主题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读介绍余姚的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适当地记一记,把书中了解到的余姚风情讲给家长、同学听;在班队活动中,运用一定形式表现余姚的风土人情,与班级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在音乐老师的教唱下学唱一首姚剧。
  读书活动的主题确定以后,寻找合适的图书就成了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虽然介绍余姚风情的图书不少,但是学校图书室里这方面的书却不多。于是,学校及时向市文化体育局咨询,向市图书馆求援,向市党史办等单位借阅,向老师、学生家长征集。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征集到介绍余姚的各种图书三十多种,共五十多册。其中有余姚二中编写的乡土教材《可爱的余姚》,有《余姚揽胜》《昔日余姚》《余姚历史名人》《余姚历代风物诗选》《名邑余姚》《姚江文化史》等等。我们把这些图书充实到班级图书角,利用课余时间动员学生集体借阅,允许学生把这些图书带到家里,和家长一同阅读,加深对余姚的了解。
  通过读书、演讲、表演等活动,引发了一波读余姚书的热潮,学生对余姚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中的流动人员子女也借此学起了余姚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社会融合。
  
  四、开展实践活动,品尝乡土风味
  
  汤圆,是宁波的节日美食,也是我们余姚的传统食品。汤圆细腻、纯滑,承载了节日文化、食品文化与人际交往文化。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学做汤圆,也成了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请一位老师专门辅导,从揉粉、制馅等各个环节入手,学习制作汤圆。同学间相互合作,一起做,一起吃,一起感受,并把宋朝周必大作《元宵煮浮圆子诗》抄在黑板上:“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一起制作、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制作技能,又感受到了其中的温馨和细腻,体会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
  
  五、举办风俗论坛,创新乡土观念
  
  民风民俗经历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能够保存到现在,必定有其闪光之处。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舍弃其落后部分,才能创造和丰富民俗新文化。
  针对学校中个别低年级男生在后脑勺留小辫的现象,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论坛活动。因为选题就在身边,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的提议展开调查,了解学生留小辫的原因,通过与家长沟通,说明留小辫给孩子带来的不便利之处,请家长配合学校把学生的小辫剪掉;有的学生提出,留小辫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留小辫保平安”的思想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应该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把学生的小辫剪掉;也有的学生认为,同学留小辫学校无须理会,因为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给学校与学生造成实际影响。
  暂不考虑论坛的结果怎样,就其过程而言,让学生民主参与讨论,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对民风民俗中存在的一些迷信的、庸俗的成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使他们初步获得了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课题研究,弘扬乡土文化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单元教学中,由于注意了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浓重的乡土气息,学生在学习讨论中也产生了不少收获和感想。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有话则多,无话则少,不作强制规定。结果学生写下了许多带有一定体会的文章,形成了一个个研究性小课题。
  如,《中国传统文化是吃出来的》一文,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吃水饺、元宵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谈起,感受到“吃”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包含了人们心中的期盼和祝福,它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学生还写下了《给老人一片爱的天空——谈“重阳节”为“老人节”》《庙会、集市与商场》《余姚赛会》《在余姚老话中看民风》等文章。尽管想法还较粗浅,但他们已经在思考中学习传统文化,在探究中传承民风民俗,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余姚市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做中学”,它使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通过将语言知识与能力两者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结合外研社必修一第六单元课程为例,详细论述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如何合理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英语教学;英语语言能力  【作者简介】 吴天姿(1998-),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
【摘要】英语学习是当前世界通用语言,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教材的知识教育,更包含对语用能力的提升教育,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既能看见英语、会读英语,更要学会熟练运用英语交流,真正将英语知识学以致用,这也是教育本身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用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鞠春燕,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伴随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核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大量课外知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堆积素材,更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心理,让他们积极接受知识,高效内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借助六步教学法,打开学生智慧学习大门。让他们可以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有效合作,相互帮
【摘要】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课改得以快速推进,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这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逐渐探索过程中,笔者得出了小学英语课堂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作者简介】林文婕(
[案例]     不久前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上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  刚上课不久,所有听课的老师就都注意到了坐在倒数第二排的那位穿黄色运动衣的小男孩,他一时学蝙蝠伸展两臂翩翩起舞,一时冲台下的听众做个鬼脸。授课老师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活宝”,她微笑着说:“明生,今天学习积极性真高啊。别急着表现哦,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理解课文好吗?”这个叫明生的男生扯着嗓子喊了声
【摘要】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其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即教师在组织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质等。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蔡翠垣,江西都昌任远中学。  学生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参与主体,其发展是教师组织该学科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英语教学活动参与中,学生要实
【摘要】“互联网 ”不仅代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提升,而且还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改革的动力。本文就应用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互联网 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如何基于移动设备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  【关键词】 移动设备;应用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魏铃(1981-),女,汉族,重庆市涪陵区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
大凡小男孩子,都喜欢养蚕,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乡下的学校,每到春天,春雷一响,谁家的小男孩书包里没有藏着一盒一盒细小的蚕呢!课间或放学后,他们三人一堆,五人一伙,拿出心爱的蚕宝宝,互相攀比或做着蚕的“交易”。  似乎,养蚕是男孩子的专利,如果一个女孩子喜欢养蚕,那就太与众不同了,因为大多数女孩子都怕蚕,很多“可恶”的小男孩,常常拿着蠕动的蚕去吓唬女孩子,女孩子常常被吓哭,所以乡下的女孩子很少养蚕。
校园文化内涵广泛,一般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所学校,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学校本着高标准、高品位的基本方针,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
【摘要】随着多媒体网络互动平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课程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当被应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网络课程还是存在着明显短板,如果完全照搬传统教学模式,只将网络授课平台当作传播工具,忽视其独特性,那么教学就会缺失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在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注重使用适应网络环境的师生互动策略。本文笔者将从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情感融入三方面,浅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