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胎粪吸入性肺炎一氧化氮吸入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e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不同氧浓度下吸入CD11b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实验性胎粪吸入性肺炎肺损伤及肺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影响,为对该病是否适宜早期NO吸入干预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建立胎粪吸入性肺炎模型兔,对常频机械通气下的胎粪吸入性肺炎家兔在21%或100%的氧浓度下分别给予6×10-6、10×10-6、20×10-6的NO干预12 h,通过图像分析处理测量肺泡间隔平均距离,病理切片检查评估肺损伤程度;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结果

在相同氧浓度下,NO吸入能显著改善氧合。病理结果表明,各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均可见严重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到肺间质,轻到中度的肺出血、肺水肿、肺透明膜形成以及中性粒细胞移行到肺泡腔,各吸入NO干预组上述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趋势。相同氧浓度下10×10-6、20×10-6的NO吸入干预组肺MPO活性分别显著低于非干预组(P均<0.05);100%氧浓度下20×10-6NO干预组MPO活性显著低于21%氧浓度下同一NO干预组[(1.4±0.3) U/g vs (2.0±0.1) U/g,P<0.05]。在21%或100%氧浓度下,10×10-6、20×10-6NO干预组与非干预组间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显著,表现为NO吸入后CD11b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在不同氧浓度下同一NO浓度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各组肺泡间隔距离及肺湿/干重比、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意义,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

结论

NO吸入可以通过抑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而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扣留及MPO的活性,起到潜在的抗炎作用。对胎粪吸入性肺炎,早期吸入NO进行干预可望减轻肺损伤,其合适的NO吸入浓度可能是(10~20)×10-6

其他文献
我科自 1 996年以来应用微波治疗会厌囊肿 38例 ,经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38例会厌囊肿患者 ,男 2 3例 ,女 1 5例 ;年龄1 7~ 60岁。
肛指温差是指肛门温度 (中心温度 )与手指间的温度 (体表温度 )的差值 ,其值的大小间接反映外周血管有无收缩及皮肤散热情况。本研究通过对肛指温差值与高热患儿物理降温效果
支气管镜检查作为治疗小儿支气管异物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 3年来关于支气管异物漏诊、误诊、支气管异物残留的报道逐渐增多 ,较大支气管异物行气管切开或开胸取异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长轴方向舒张功能.方法分别获取10例HCM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标准心尖位左心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图像,应用QTVI脱机分析左室中部、基部和二尖瓣环各节段心肌长轴方向在舒张早期(rVe)和心房收缩期(rVa)室壁运动速度曲线,计算左室中部、基部和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 rVe、平均 rVa及平均 rVe/rVa值.
目的探讨国人Perthes病与易栓症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易栓假说.方法检测28例年轻成人Perthes病患者及22例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抗活性蛋白C
患者,男,60岁.因反复胸痛、胸闷1个月,突发加重6 h入院.体检:T 37.2℃,BP 155/95 mmHg(1 mm Hg=0.133 kPa),心率90次/min,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目的了解经导管房间隔缺损(ASD)堵闭术治疗ASD患者手术前、后的ECG变化.方法对比研究了24例经导管ASD堵闭术患者堵闭术前及术后24小时12导联ECG变化,并进行随诊.ECG指标包括
目的了解转染小鼠可溶性Fas(sFas)基因后的骨髓移植(BMT)能否阻抑白血病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减少白血病复发.方法经尾静脉向雌性C57BL/6小鼠体内植入EL4 细胞105个/只,建立移植性小鼠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模型.用转染sFas基因的腺病毒(AdsFas)感染24 h的雄性C57BL/6小鼠(H-2b)骨髓单个核细胞,对60Co致死量照射的雌性同系小鼠进行BMT(D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髓内肿瘤病例资料,其中星形细胞瘤19例,室管膜瘤17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肿瘤切除术
目的:通过纤维蛋白溶解酶(以下简称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兔玻璃体腔内注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阐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机制.方法: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8、4、4只兔,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纤溶酶1U联合透明质酸酶20U,B组注射纤溶酶1U,C组注射透明质酸酶20U,所有对照眼注射0.1ml BSS液.术后7天摘除眼球做扫描电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