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实地考察和对俱乐部管理者的访谈,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并对运营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运营 管理模式 中国
本论文通过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剖析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提出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几点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中大多数采用主任负责制,这种组织形式使得青少年俱乐部本身没有独立的决策机构,没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自身的独立性不足。俱乐部主任负责制这种组织管理形式在俱乐部建设初期确实可行,通过行政的手段,短时间内迅速整合、调动各方资源,为俱乐部的创建发挥作用。但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进步,“主任负责制”必然会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
现有青少年俱乐部收入不足。已有研究发现,有63.45%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表示在2012年中做到了了收支平衡;24.14%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年终核算时,实现了盈利;有12.41%的俱乐部入不敷出。
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人才,期待政府支持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政府不仅缺少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充裕的资金保障,而是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因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对处于政府和社会支持不够的境地。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手段和理念缺乏创新和发展思路,而这背后,是俱乐部市场化运营人才的缺失。在调查走访中,各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多举办些俱乐部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学习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成功经验,以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模式。
(二)创收能力不足,激励机构不完善
各俱乐部的从业人员对俱乐部的组织性质认识不够,导致了对俱乐部从事经营活动存在误解,认为俱乐部不能有经营活动,把合理的服务性收费等同于乱收费,使得俱乐部筹资渠道狭窄。对现有的师资及员工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吸引一流的专业人才。俱乐部在活动的开展上、体育运动的水平上无法吸引足够的青少年。同时,部分俱乐部在接受会员时,人为设置限制条件,使得有些想进俱乐部活动的青少年无法加入。这种种原因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员人数发展不足的局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并获取相应利润,只不过是俱乐部的利润(净收入)不能进行分配(分红),而只能作为俱乐部筹措资金的组成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使用。
(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心负责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格审查、挂牌授权、评估奖励等业务方面的问题,民政部门执行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依法登记与监督管理的工作。两个管理部门之间互为独立,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上缺乏沟通,导致双方的工作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分散了俱乐部有限的精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制订一套统一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不足。
四、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建设
俱乐部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议各俱乐部逐步建立或完善董事会制度,并成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各管理机构,可下设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管理等部门,实施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有实权、行实责的长效管理机制。董事会成员可由社会知名人士、资助者代表、资深专家等组成。通过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组成董事会,成为对内管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各项事务,对外代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执行机构。
(二)吸纳优秀人才,增强融资能力
改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人事制度,完善俱乐部管理及师资人员的结构。利用招聘、选举等形式产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职”管理人员,并赋予管理者实职及实权。从社会中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经验的经营性人才,为俱乐部开拓消费市场。俱乐部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各类体育竞赛,从而挖掘具有一技之长的体育优秀人才,吸纳到俱乐部中成为教练,解决俱乐部缺乏高水平师资的问题。俱乐部通过与周边各高校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吸纳爱好体育的大学生成为俱乐部志愿者,以减少俱乐部用工劳力成本。
(三)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根据青少年俱乐部的特殊性质,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对俱乐部申办、收费标准、盈余分配、组织机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条例。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更为明晰的规范条例和激励政策来倡导各俱乐部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在俱乐部市场化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可操作的评估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俱乐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理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山西体育科技.2010.6 .
[2] 骆雷,吕笑蓉,李益群.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40-4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实地考察和对俱乐部管理者的访谈,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并对运营管理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运营 管理模式 中国
本论文通过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剖析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提出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几点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中大多数采用主任负责制,这种组织形式使得青少年俱乐部本身没有独立的决策机构,没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自身的独立性不足。俱乐部主任负责制这种组织管理形式在俱乐部建设初期确实可行,通过行政的手段,短时间内迅速整合、调动各方资源,为俱乐部的创建发挥作用。但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进步,“主任负责制”必然会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
现有青少年俱乐部收入不足。已有研究发现,有63.45%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表示在2012年中做到了了收支平衡;24.14%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年终核算时,实现了盈利;有12.41%的俱乐部入不敷出。
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人才,期待政府支持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政府不仅缺少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充裕的资金保障,而是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了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因此,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对处于政府和社会支持不够的境地。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手段和理念缺乏创新和发展思路,而这背后,是俱乐部市场化运营人才的缺失。在调查走访中,各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多举办些俱乐部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学习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成功经验,以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模式。
(二)创收能力不足,激励机构不完善
各俱乐部的从业人员对俱乐部的组织性质认识不够,导致了对俱乐部从事经营活动存在误解,认为俱乐部不能有经营活动,把合理的服务性收费等同于乱收费,使得俱乐部筹资渠道狭窄。对现有的师资及员工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吸引一流的专业人才。俱乐部在活动的开展上、体育运动的水平上无法吸引足够的青少年。同时,部分俱乐部在接受会员时,人为设置限制条件,使得有些想进俱乐部活动的青少年无法加入。这种种原因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员人数发展不足的局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并获取相应利润,只不过是俱乐部的利润(净收入)不能进行分配(分红),而只能作为俱乐部筹措资金的组成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使用。
(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心负责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格审查、挂牌授权、评估奖励等业务方面的问题,民政部门执行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依法登记与监督管理的工作。两个管理部门之间互为独立,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上缺乏沟通,导致双方的工作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分散了俱乐部有限的精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制订一套统一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不足。
四、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建设
俱乐部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议各俱乐部逐步建立或完善董事会制度,并成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各管理机构,可下设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管理等部门,实施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有实权、行实责的长效管理机制。董事会成员可由社会知名人士、资助者代表、资深专家等组成。通过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组成董事会,成为对内管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各项事务,对外代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执行机构。
(二)吸纳优秀人才,增强融资能力
改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人事制度,完善俱乐部管理及师资人员的结构。利用招聘、选举等形式产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职”管理人员,并赋予管理者实职及实权。从社会中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经验的经营性人才,为俱乐部开拓消费市场。俱乐部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各类体育竞赛,从而挖掘具有一技之长的体育优秀人才,吸纳到俱乐部中成为教练,解决俱乐部缺乏高水平师资的问题。俱乐部通过与周边各高校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吸纳爱好体育的大学生成为俱乐部志愿者,以减少俱乐部用工劳力成本。
(三)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根据青少年俱乐部的特殊性质,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对俱乐部申办、收费标准、盈余分配、组织机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条例。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更为明晰的规范条例和激励政策来倡导各俱乐部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在俱乐部市场化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可操作的评估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俱乐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理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山西体育科技.2010.6 .
[2] 骆雷,吕笑蓉,李益群.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