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之道 脱俗之美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敏在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陶艺之路上,寻找各种可能。
  生于景德镇长于景德镇的他,自幼习艺瓷绘,他的陶瓷创作从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中生发,又从系统的美术教育中汲取营养,他的创作不只是局限在器皿、装饰等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而是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把握、生活的升华,在陶瓷载体上创造超凡脱俗的世界,以表达他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从陈敏擅长的婴戏题材说起。
  陶瓷婴戏题材历久弥新,陈敏喜欢高温釉下技法,又喜欢儿童的天真,常结合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手法画他的“景德娃”。
  他的“娃娃们”大胆摒弃“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等世俗意识,不按照常见的形象结构来组织线条,不按照正常形体来渲染体态,而是利用线条和釉色体现他对笔墨的认识,赋予造型意念新的含义。他喜欢运用空灵、简单和毫不造作的表现手法,表达陶瓷材料的内在张力,在形式的理解、审美的观念和技术的掌握上,传达了儿童形象与神思关系的完整理念,展示出天真活泼、少私寡欲、清净虚明、无思为嗔,“自然”与“人为”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从事艺术创作,特别是陶瓷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必须敏感地意识到:不同的材料的使用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只有掌握了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才能奠定发展个人绘画技法和风格的牢固基础。陈敏多年来潜心高温釉下婴戏题材的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尤其关注陶瓷材料本身的美,经常运用釉下青花、釉里红的材料特点,结合简笔写意的思路和对青花釉里红材质的工艺处理,赋以造型意识和新的内韵。
  他重视对器型的审视、釉色的整合及题材的创意。画面中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色和多余的堆砌,却散发着稚趣和童心并浓的雅致,婴戏看似乱头粗服,但不失形体的构成规律;大笔涂抹,不拘形似,但又合乎情理,线条简练而不简单,画面朴拙而不呆板,手法潇洒而不草率,灵气逼人,神完气足。表面上看,器物上是寥寥几笔线条、随意涂抹产生的釉色肌理,是似是而非的物象形体,但是线与色、情与景,有时青红分明,有时浑然一体,看似不經意,却经营出一种骨子里的宁静。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陈敏对笔墨、线条、造型的控制能力,从这些作品中也能看出他的渐变。他初试传统人物、婴戏题材,颇受苏汉臣、李嵩的影响,用细腻、写实的手法,长而圆润的线条来表现孩童的丰润、柔软,后来用线着墨亦颇受陈洪绶影响,又将山水花鸟画勾染点皴多种技法汇为一路,近年来复融书法行草之运笔意味,顿挫中显遒劲,柔中藏刚,圆中寓方,诸般笔势料色围绕一个“形”字做足文章。围绕“形”,是用人物造型的整体概括取代物象的细微刻画,是用不同形状的色块对比取代对一招一式笔墨技法的津津乐道和自我陶醉,乐感十足的笔调和釉色打破了以往的有序平衡,更多地出现了有关线面和肌理构成的反差对比,用料用色用笔更为果敢放达,视觉效应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冲击力。
  元代《画鉴》有论:“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陈敏的笔致优雅柔畅,作品意境非常纯粹、素净,涤除了所有的感官刺激,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美以及性情的抒发。新近创作的釉上彩作品中,出现高士图、教谕图等礼仪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美好精神的怀想,展现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也可以理解为,陈敏在坚持当代、精品与原创精神。他的创作以内敛平和、优雅低调的方式,表达东方哲学的审美;以革新的精神粹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设计及工艺相结合。他的作品充满有意为之的线条之美、釉色之美、瓷质之美,温和中带来一份自信与从容。这些是陶瓷美学,与中国哲学有关、与生活哲学相系。
  纵观履历,他在材料、学术和生活之间游走,寻找着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合一。
  从事陶瓷创作,陈敏走的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路线。自1977年开始学习陶瓷美术,他打下扎实基础后,于1981年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后进入艺术瓷厂从事陶瓷粉彩创作设计。1993年之后进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要进行青花釉里红的创作与研究,并担任《陶瓷研究》杂志的主编工作。
  三十多年的从艺生涯,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蓬勃发展时期,他努力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在理论上对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及现代陶艺的发展进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在实践上不断吸取景德镇传统艺术的养料,发挥景德镇特有的材质优势——青花釉里红,形成自己的青花釉里红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将婴戏题材中传统风俗、封建的部分摒除,赋予其新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的和谐,强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旨趣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他又对如何使“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这一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吸取传统民间青花的精髓,将民间青花的手绘技艺与现代日用陶瓷造型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感,又有景德镇传统风格的日用陶瓷。在2002年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青花“日式餐具”获一等奖;在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青花“陶艺餐具”获一等奖。
  陈敏还十分注重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陶艺家交流,先后数次赴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陶艺展并开展技艺交流,赴拉脱维亚参加国际陶艺会并考察欧洲现代陶艺发展动态,为今后的陶艺作品的不断发展博采众长。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景德镇的传统技艺,陈敏先后带了数名学生,并在传授技艺上打破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尽量不走弯路,茁壮成长。
  至今,陈敏仍在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拓展自我,他将继续从容。
其他文献
选题·统筹:宽和董凡  执行:尧小锋石晓      2005年6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200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十周年,此次论坛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陕复文物艺术品拍卖以来,海内外拍卖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副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和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海内外艺术家、鉴藏家、评
期刊
编者按:  此币无背图,甚憾。然观其制作工艺、字口、品相及包浆,似可定为母钱。如能细观实物底张字口细部,则可能有更进一步的确切结论。  我是一位爱好收藏的热心读者,工作之余喜好收集古币,几个月前在宝鸡乡间收  得一枚雍正宝泉币,粗看便甚是喜爱。回家清洗后测得径26毫米,穿6毫米,厚1.3毫米。此币呈铁锈色包浆,笔者认为与出土地土壤性质有关。  对于此币属何币种,曾请教于有关行家。行家认为此币偏薄,
期刊
在县城的一些基建工地捡碎瓷片只不过是近四五年的事,发觉捡瓷片也可赏心悦目,何曾想过如今它居然也可变换现钞。据说不久前本地某人有一“将军骑马图”的碎片卖到八百元人民币,说明好的碎瓷片是会受青睐的。  初捡瓷片,只找字能认得,好看好玩的,实无一点瓷器知识,故不少瓷片捡后又随手丢弃。有件碎碗片,底款有一篆书“福”,碗心内有一树叶夹一桃,因篆字不识,认成是鬼划符。碗内图案不过是简单的树叶,勉强带了回来请教
期刊
1949年5月,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突破了蒋介石吹捧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在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之际,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也达到了高峰,金元券与法币一样变成了废纸,市场上自发地把旧银元当作交易媒介。残喘垂危的国民党政府为了求得一次“回光返照”,以阎锡山为首的行政院,见市场已流行银元,就采取顺水推舟,决定再次实行银元本位制,并于1949年了月2日由代总统李宗仁明令公布了《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中,从明清或稍晚时期开始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一带藏区的雪域绘画“唐卡”占了重要的一个分支。唐卡藏语称为“汤喀”,是一种用布或绢制成的画轴。唐卡的形成与游牧部族的生活经历有关,习惯于游牧生活的藏民们将唐卡裹成一卷随身携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就能成为一种宗教象征,让大家去祈祷,去顶礼膜拜,保佑活着的人平安,无灾无难;护佑死去的亲人不受妖魔鬼怪的侵扰。所以说唐卡是
期刊
2005年5月28日,史圣故里——陕西韩城市上演了一场“风追司马”的大戏。国内社科界、文学界和演艺界俊彦聚集黄河龙门,追念史圣司马迁之伟业,探寻子嗣繁衍与古籍秘藏之谜。我刊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亦派负责人前往采风。盛大热闹之况自不待言。  与会期间,却有意外收获:遇韩城一古钱币爱好者持钱范一方,求验真赝及其确切价值。与会人将其彩照带回,经笔者目验,不禁由衷欣喜,原来是一方极为少见的汉代厌胜钱铜母范。 
期刊
摘要:徽墨制作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传承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章、结合有关报道等方式总结徽墨的价值、传承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三位传承人的坚守,展示徽墨这项瑰宝的魅力与传承困境。同时,提高人们对徽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使徽墨的发展能够延续下去。  关键词:徽墨;价值;发展困境;传承人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工艺品,因生产于徽州而得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壮锦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壮锦作为少数民族的符号,除了使用价值之外,还要思考其文化意蕴。本文从壮锦的艺术特色出发,结合当代发展策略,探讨壮锦未来该如何传承、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壮锦;发展思路;传承创新  壮锦形成于宋代,有桂布、僮锦等别称。壮锦是岭南一带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之一,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在整个壮族地区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壮族民
期刊
炎炎的夏日,由本刊主办的“民间‘国宝’金榜”评选活动也在火热进行之中。为配合中国“民间国宝’’金榜的评选活动,一个崭新的栏目——《民间‘国宝’》,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国虽然是个文物大国,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只有极少部分精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绝大部分文物都散落在民间,它们极容易被埋没被毁坏被流失。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收集和保管起来,便是那些有远见有慧眼有信念的民间收藏家的责任。  作为专
期刊
我与崔如琢先生是多年的好友,近闻中贸圣佳拍卖公司继去年成功举办了他的绘画作品专场拍卖之后,今年假公司十周年庆典之际,再次邀请他举办一个专场拍卖,于是提笔写下这篇文字,谈谈他这个人,也谈谈他的画。  崔先生是画家,人豪爽,很好交,因此天南海北的朋友非常多。崔先生年轻时爱喝白酒,喝得跟他的性格一样,爽快、干脆。现今,崔先生年逾花甲,于是听从朋友们的劝解,改喝红酒——不是甜腻腻的那种,而是醇正的法国干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