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法立法与实施的成本收益定量论

来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监察法的实施效果不能仅简单停留在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数量上,还应科学地量化分析监察法的实施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监察法立法与实施的成本与收益展开实质性分析后发现,监察法立法与实施的长期边际成本呈现递增趋势,即在执行力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每查处一件腐败案件,其需要支付的成本越大,这也是经济学中的在规模经济之后的加大规模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其长期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即监察法颁布之后并不是执行力度越大效果越好.为了有效减少成本,应当精简机构以及办公人员数量,调整成本投入方向,明确留置地点,规范程序成本,减少监察委执法成本,并与时俱进地推进监察法的法治改革,从而增加监察法立法与实施的整体效益.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外贸易与环境治理协调发展是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规模、结构以及技术效应的综合影响.东盟国家对外贸易对其碳排放具有加剧作用,并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使得加剧碳排放的效应增强.技术效应使得加剧碳排放的效应减弱,且中高、中低等不同收入类别的东盟国家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推动绿色贸易可持续发展,扎实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合理转型,加强技术引进和创新,是促进东盟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论是革命年代抑或建设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工业化问题,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人民至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立足本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建设的根本准则;独立自主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建设的力量源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情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当前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也必须通过进一步坚守独立自主的理念加以解决.但是,独立自主并非意味着封闭僵化,而是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国工业化实践
当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成为中国—东盟共同追求的目标.由于区域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中国—东盟的环境合作法律实践依旧停留在“软法”层面,缺乏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东盟应就环境安全合作问题签订环境附属协定,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协定》框架内构建符合双方发展需求的环境合作法律体系,以形成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长效机制.
媒体融合的新业态既给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挑战体现在立体化的媒体通道使新的言说经验、新的“事实观”、新的主体经验、新的社会理想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特征与态势,而这些“新”特征和态势包含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巨大阻力.因此,要推进法治化轨道中的自治自律,坚持及时性原则下的移动优先,提升分众化基础上的精准施策,增强交互传播中的灵活多样性.各类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充分把握“传媒赋权”的大势,在融合大势中建立立体化传播模式,做舆论场中的“正音”“调音”主导者.
“农村发展悖论”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关乎农村社会整合的问题.研究者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中个体、家庭和村庄三个层面的数据,从村庄层面出发探讨了村庄经济状况对村庄社会整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经济状况对村庄社会整合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其中,村庄非农收入占比对村庄社会整合具有负向显著影响,但村庄集体工业化与村庄社会整合具有U型关系.鉴于此,研究者不仅提出了村庄脱离农业生产会带来社会整合水平的降低,而且认为“农村发展悖论”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论断.换言之,
RCEP作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区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RCEP国家的市场潜力、贸易成本、政治稳定度和出口规模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中国在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国出口规模和贸易成本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在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但第三国政治稳定度与中国在RCEP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于此,未来中国应充分借力RCEP协议中的投资便利化条款,释放中国与RCEP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合作潜力,形成稳定增长的投资格局,加强与RCEP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积极加强多边关
“游戏”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一个重要概念,他用这个概念对解释学经验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是典型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而且内容全面,逐步深入:从一般游戏到艺术游戏,再到语言游戏.此处的“游戏”表现为一种真理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它理解的一致性,它消除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由此所显示出来的现象学精神既是解释学的,又是存在论的.它体现了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一种超越.可以说,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全面把握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是我们正确理解哲学解释学的一个关键.
“快乐”与“实践”的关系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实践和理论困境.从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康德、舍勒的思想联系中可知,“快乐”与“实践”的关系依据“快乐”的不同含义有两条路径:作为状态感知的“快乐”是可以追求的,但容易走向享乐主义;而对作为价值感知的“快乐”是彼岸的或是恩赐的,因而不能被追求.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中国古代元典中的“快乐”思想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即工夫论中的快乐.“快乐”在儒家思想中有独特的地位,而散落在先秦儒家、理学、心学、文学、诗歌、杂文等著作中对休闲活动的描述是对“快乐”一元论的实践经验.在“实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从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维度切入,系统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及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百年来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探、突破和深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深化、探索中前进和曲折,改革开放以来的拨乱反正、新突破和升华.在此过程中,既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成果,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挫折,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和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继续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
公诉权功能实现程度事关公诉权存在及其运行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是反思和考察权力运行效果的标准之一.公诉权功能伴随公诉权变迁而变迁,目前具有打击(追诉)犯罪、制约权力、保护权利、统一法律实施、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追诉犯罪功能实现的评价标准,权力制约的方式、程度和边界,利益保护的内容和侧重点,法律统一实施的内在要素,公诉权运行结果的息诉服法和后续救济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并未完全改变其功能.公诉权的功能实现需要在公诉权的运行过程中平衡打击犯罪与维护社会秩序、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建立利益保护的识别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