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临床上患肠道真菌性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袭性肠道菌增殖所致腹泻;(2)在健康人与免疫受损病人中发生的侵袭,后者较受重视,因常属于系统性真菌病的一部分.一般儿童发病较多,如急、慢性腹泻、不同的过敏反应、缺血性肠炎等,成人发病较少,非侵袭腹泻诊断较难,鉴于健康人肠道内存在真菌,粪便培养无诊断意义,1962年Kozinn提出大便涂片菌丝阳性可作为诊断指标.也有提出具发芽的酵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临床上患肠道真菌性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袭性肠道菌增殖所致腹泻;(2)在健康人与免疫受损病人中发生的侵袭,后者较受重视,因常属于系统性真菌病的一部分.一般儿童发病较多,如急、慢性腹泻、不同的过敏反应、缺血性肠炎等,成人发病较少,非侵袭腹泻诊断较难,鉴于健康人肠道内存在真菌,粪便培养无诊断意义,1962年Kozinn提出大便涂片菌丝阳性可作为诊断指标.也有提出具发芽的酵母细胞才可诊断.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1例结肠腺癌患者在6个月内皮肤发生硬皮病的改变.患者男,77岁,主诉腹痛数月,于1987年12月入院.右下腹部触及包块伴贫血,钡灌肠示回盲区蕈状包块.手术发现肿瘤与右侧输尿管粘连,且有淋巴结受累.病检证实为盲肠中等分化腺癌,并经粘膜浸润至结肠周围脂肪组织,9个淋巴结中8个有转移.
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常见疾病,发作频繁,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用5%5-氨基水物杨酸(5-ASA)霜和安慰剂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治疗22例反复发作自愿参加试验的阿弗他溃疡患者。治疗及对照组各1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和溃疡数目等无明显区别。每日饭后于患处涂擦药物共3次,直到溃疡愈合或至14天为止。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和28天,通过观察溃疡的数目、病程、不适程度、痛觉和进食困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是细胞膜白介素-2受体的游离形式,存在于正常人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不同程度地升高.它是T淋巴细胞活化的重要产物和标志,与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在多种皮肤病的发病机理、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糠秕孢子菌过度生长、皮脂溢出、神经性疾病或免疫因素等多因素有关.琥珀酸锂(LS)的局部外用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新方法,可以避免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文献报道有脂溢性皮炎的精神病患者,口服锂剂而使皮炎好转,由此开始研究LS软膏的治疗作用.患者年龄范围为16~65岁,诊断为面部或躯干部的脂溢性皮炎.孕妇、哺乳妇女、即将怀孕者、银屑病患者、依赖口服激素者,口服锂剂者不作为试验对
幼儿湿疣是-种少见病,作者报告1例具有口腔弥漫性损害但无其他皮肤及粘膜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患儿.患儿男,4岁,索马里人.6个月时被-对意大利夫妇收养,2岁半时移居意大利.当时于左颊内侧面发生-柔软、红色的乳头状损害,此后数月内口腔内大部分区域出现了类似的病损.初诊时,见到约60个乳头瘤状损害,主要为无蒂型,直径1~10mm大小.
在银屑病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的量增加,它是在表皮中产生、形成且似乎与表皮的激活有关.在银屑病的表皮中具有丰富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纤维蛋白溶酶能活化补体.因此,银屑病的炎症前期很可能诱导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的合成,分裂补体和导致炎症细胞的聚集.
性病发病率上升与吸用快克型可卡因有关。本文分析了16项对吸毒、性行为和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其中8项研究发现了快克和性传播疾病间的关联,7项研究发现用性采换取金钱或毒品与性传播疾病有关。这些发现对控制性传播疾病是有意义的。
念珠菌系人体皮肤粘膜的常驻菌之一,但也可致病而引起人类表浅及系统感染.念球菌致癌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在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如阴道、皮肤等处的感染不论从临床或流行病学方面均未能与宫颈癌或皮肤癌相联系;然在口腔念珠菌的慢性感染中,强烈提示与口腔癌肿有密切因果关系,本文就有关资料作一简述.
基因扩增试验是在试管中对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模拟,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技术。麻风杆菌基因扩增试验可特异地检到1条至几百条麻风杆菌。由于它在免疫反应出现之前就可能对带菌者作出明确的诊断,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建立了以编码麻风杆菌65、36、18kD蛋白的基因和16sRNA基因为扩增靶的基因扩增试验。该文仅就其基本原理、应用于麻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本特点、标本的来源和模板的制备以及在该领
对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进行了组织病理、电镜观察、细胞表型研究及DNA分析,发现损害中的瘤细胞具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认为本病实质上就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并与其它几种面部中线破坏性疾病组成了一个病谱,属于这一病谱的疾病可能包括特发性中线肉芽肿、Wegener肉芽肿、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多形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淋巴瘤样内芽肿及鼻部淋巴瘤等.本病最新命名――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