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酱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往事大多是美好的,而我记忆里最深的是母亲自制的豆瓣酱,至今想起来,那一股饱满充盈着的香味仿佛还在往我的鼻孔里钻。儿时的嗅觉似乎专为食物而生,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嗅出各种食物的细微差别,这也许是我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豆瓣酱长大的缘故吧。
  豆瓣酱的原料是黄豆、小麦粉和食盐。黄豆和小麦都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做酱的黄豆要挑拣饱满的大黄豆,淘净后在水里浸上几小时,然后放在铁锅里用旺火烧熟,再用小火煨半小时后从锅中捞出,沥干水,待凉后与面粉揉合,把和好的面团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一块块的麦糕,麦糕放在蒸笼里蒸熟,再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掰麦糕是我童年最喜欢的一种劳动,麦糕的香味常常让我馋涎欲滴,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掰一点解解馋。


  做豆瓣酱的技术十分讲究,麦糕必须小块且均匀地平摊在竹匾里,上面要用洗净的南瓜叶盖好。时间一长,新鲜的南瓜叶就粘住了麦糕,并在南瓜叶下面慢慢滋生出黄褐色的霉丝。母亲说,麦糕上的霉丝越黄,豆瓣酱的质量就会越好。
  麦糕放在蚕匾里,接下来的就是等待。等待是童年里最难受的煎熬,我常常耐不住等待,一次次地偷看竹匾中麦糕的色变。一旦发现霉丝覆盖了麦糕,就会高兴地连蹦带跳地把消息告诉母亲。那个年岁,我对什么都觉得新奇。
  下酱的时间也十分讲究,一般选择晴朗的伏天。下酱的器具一般是大口的缸,先在缸内放上适量的冷开水并加入食盐,至于食盐的多少,母亲常用一个鸡蛋放在缸里的盐水中,目测鸡蛋在盐水中的浮力来确定盐和水的比例。然后把麦糕上的南瓜叶轻轻剥去,把麦糕放进缸内。为保证缸内水与麦糕的浓度,不能过稀也不能过稠。最后把缸搬到太阳下暴晒。
  晒酱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一要时时注意天气变化,二要有耐心。早晨露水干了以后方可搬出去晒,晚上太阳落山前又得收进室内,以防止露水进入缸内而引起变质。有条件的人家会用一个特质的大斗笠罩住酱缸,让酱自然发酵,天气晴好时就把斗笠揭开,让太阳直射酱缸内。豆瓣麦糕在阳光的照射下,随着水温的升高不断地冒着汽泡……晒上十天半月,酱色由黄渐渐变黑,香味也随之加浓,这时每天都要定时用特制的竹棒搅拌几次。搅拌酱缸是人人喜欢的,因为可以长时间闻到那一股香气。搅拌使底层的酱与上面的酱位置调换,时间一长酱色就会上下一致,再晒上几天就可封存了。
  晒酱的过程中最可怕的敌人是苍蝇,苍蝇常会闻到香味乘虚而入,一不小心就会把酱缸变成它的繁殖基地。最好的办法是用蜘蛛网做成缸盖,每天更换,苍蝇来一只粘一只。
  豆瓣酱晒成后,母亲总是小心地灌入器皿密封储存。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差,家里一年四季烧菜的调料都是自酿的豆瓣酱。读初中时,豆瓣酱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要小菜,也是我与同学交往的最好礼品。那种酱味已深深地渗进了我的肌肤、我的骨髓甚至我的灵魂。
  如今在城里生活,吃的都是超市里买回的豆瓣,总是吃不出母亲自制豆瓣酱的味道,也许超市里的豆瓣酱用料太精,味道过于纯正,缺少了家乡豆瓣酱的粗犷与泼辣吧。
  农历六月是家乡人家家户户做豆瓣酱的季节,不知现在的家乡人还在做否?中
其他文献
还在琢磨着开网店创业吗?你真的OUT了!各领域的行家们,已经忙着靠回答问题赚钱了。现在,一种以问答和偷听为卖点的游戏正在逐渐火爆起来。  在这种偷听问答的游戏中,人们可以咨询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者根据自己的身价,将回答价格设定在1元到500元之间,然后通过回答问题得到报酬。与传统问答游戏不同的是,提问者的问题可以被所有玩家看到,而如果有人同样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则可以花费1元钱进行“偷听”,
期刊
那是有萤火虫的夜晚,  我们等着公共汽车去维莱特里,  我们看见两个老人在  悬铃木下面接吻。就在那时,  你一半对空气说,  一半对我说:  任何爱了多年的人,  都没有白活。  而就在那时,我看见了黑暗中的  第一只萤火虫,围绕你的头  明灭地闪耀着光亮。  就在那时……中
期刊
那个时候,我们兄妹三人都爱爸爸妈妈。  夏天他们下了班,我们争相端茶倒水,双手抡着大蒲扇在旁边一上一下地扇风,不知是受教科书关于“孝道”的教化呢,还是儿歌《好妈妈》教给我们的模仿。  我现在又记起了那首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 劳动了一天,妈妈辛苦了!妈妈、妈妈快坐下, 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 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然而我们都没有亲过妈妈,害羞,我们都羞于这
期刊
从小,我就喜欢听《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长大了才知道,《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咱们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我去费
期刊
微课群里听老师讲课,讲到了从来不会说人话的拉康 :“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仅仅是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个世界;而世界本来的样子,本来就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层面——它本来的样子,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样子,和我们可以用语言去交流它的样子。”  呵呵,什么鬼?  我也只能说我大概懂了,所以还是直接举例子吧。  比如说生病。  同样是生病,因为我是独生女,从小就看着母亲,每当赶上身体不适,还要强忍着病痛照顾一家老小,所以
期刊
我之前时常纳闷,为什么男性和女性之间会存在那么大量的误解,这些误解又从哪里来?  直到我经历了这件事,终于明白了。  这原本是普通的一天,然而因为破解了一个千古谜团,这一天将被载入史册。  下午3点,乍暖还寒的沈阳依旧冷风嗖嗖。我带着四五十个同事,向沈城一家日式温泉前进,准备搞一次吃、喝、洗、唱一条龙的团队建设。说到这有必要给没在沈阳生活过的朋友解释一下,为什么公司聚会有男有女竟然会去洗澡。在沈阳
期刊
连续几天听到不同人这样描述一个人:“她没有安全感”。我心里第一反应都是:谁不是呢?  如果我问你,“你有安全感吗?”你会说“是”吗?就好像我问你,“你觉得你现在钱赚够了吗”?你会答“是”吗?  不会啊。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有安全感。这个表述、形容一个人的特别状态,最后归结起来,不过是泛泛存在的普遍现象。正如每个人都会觉得孤独,都会有焦虑,都会有迷茫一样。  这只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根本
期刊
小的时候对味道的认识很单一。妈妈的中学里有个小花园,第一次在花园里闻到了玫瑰的香味,很长一段时间执著地认为只有玫瑰这样的花香是“香”,其他味道不能叫做香味:炒鸡蛋的味道,青草的味道,食堂里大屉甜馒头出锅的味道,妈妈衣服上的味道,下雨过后的味道,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好闻,我喜欢,但是在心里从来不把它们叫做“香”。  我们老家讲究冬至要炖当归肉汤,家家户户都飘送着中药混合着炖肉的复杂
期刊
台风过后,住在内湖的我开车进城,没想到根本上不了快速道路,所有高架桥及较高的路面都成了停车场。那时才知道,台北惨了!徒步来到基隆路口,放眼望向八德路的那一头,马路竟成了河,无论是大卡车、小轿车,全抛锚了。  天灾起于人祸。在消费时代来临前,人们并不觉得匮乏。经济发展了,生活好过了,大家却开始感到这也缺那也缺,这样不显豪华、那样不够享受。森林砍了开牧场、种高山蔬果,地下水抽了养殖水产,山洞挖了建公路
期刊
我注视着工具棚墙上的家什。该把鹤嘴锄带上吗?地可能很硬,不容易挖。还是……用那把十字镐?  11岁的女儿辛迪突然出现在门口。  我吓了一跳。早上她说要去看外婆,我本以为她要过三四个小时才会回来。  “爸爸,你在找什么?”辛迪问。  “铲子。”  “干什么用啊?”  “我想去挖芦笋的苗床。”  “那你怎么不用铁锹呢?”她说,“用铁锹挖地最省力了。铲子是用来铲土的。”  我拿起铁锹。  辛迪若有所思地
期刊